共享风气盛行,除共享单车外,充电宝与短租房两极分化,共享经济是风口or伪需求?
前几年滴滴打车火了一把,我也乘着顺风车享受了一段时间方便快捷的交通,确实不错,自从网约车活了之后,相继出现越来越多的“花式分享”,途家、木鸟短租在线短租,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服装,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甚至连玩具、餐桌、图书等也加入共享大潮,一场场关于分享的风暴貌似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如今这些“共享经济”到底是风口还是伪需求?
共享靠什么盈利,以现下最流行的共享单车为例
押金200,平均有6-10个人把押金留在APP里(你不会每次用车都把押金拿进拿出的,对吗?这是利用你的懒惰),那么就有1200-2000元停留在这辆车上。这辆车的购入单价,我不太清楚,但目测估计不会超过200元。而富士康工厂化生产大规模介入后,可能只需要100元。
于是,每一辆共享单车,要生生从市场上拿走至少1000元。如果投放1000万辆车,那么就是100亿元的存款。奶奶个熊,这不是一个农村信用社吗?
100亿的现金,可以派生出500亿的借款(你脑子可别想着100亿元去投资国债,每年3%的回报哟),这是金融基本的套路。500亿投资市场上,每年是35亿的稳妥收入,刨去利息、运营等费用,10-20亿利润,是有的。
再微微目测下,这里面应该还有大量的广告信息:甭管是打开APP,还是贴在车上的。这里有多少钱?不知道,找个张贴小广告公司的经理,一问即知。
并非风口的伪共享经济当道
众所周知,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对线下海量、分散、闲置的资源,进行整合后产生新价值形态。但是目前许多行业走的并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模式,只是冠着“共享经济”的噱头,开展重资产的租赁模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无视存量市场,而是不断再创造资源,以完全重资产租赁模式为主。
共享经济平台的出现主要是为了鼓励人们把闲置资源拿出来,共享获取一定收益,而当下很多平台是在该类资源拥有量饱和的情况下,没有对人人皆有的闲置资源进行二次利用,而是增加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制造资源增量,造成市场上产生更多的闲置资源和产能浪费。因此,它们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而更应该被称之为“伪共享经济”。
比如共享单车平台打着“共享”的旗号,没有对人们已有的自行车资源进行整合,而是大肆生产各种类型的单车,线下持续不断的铺量,如此不仅导致了单车存量过猛增长,使得很多公共场所空间被占用,同时还会让企业产生不可控成本,引发资金链危机。
2、共享经济平台商业模式不清晰,运营难度比较大。
现在很多共享经济平台采用伪商业模式运行,或其商业模式不清晰,运营难度比较大。
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能否盈利,与其产品价值、产品属性、消费频次、消费需求量等密切相关。当产品价值高,稀缺属性越强,消费频次越高,需求量越大的时候,这个企业盈利的可能性越大。
对比在线短租和共享充电宝行业,我们可以得知:房子属于稀缺性资源,本身价值高;并且随着中国正在变成一个旅游大国,旅行消费频次日渐增多,而旅行住宿需求也成正比上涨,国家旅游局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2017年“五一”国内旅游人次达1.34亿人次,加上周末游、周边游等主题旅游的增多,因此旅游住宿也日益成为一个高频、刚需产品;因此,途家、木鸟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利用抽取租赁费的盈利方式是可取的。
然而,充电宝属于每个人花费很少的成本即可获取到的资源,同时在电子产品超市、网购平台等渠道可以轻易购买得到,但它们想要获得消费者的注意力,必须得靠免费的形式,这相当于平台没有商业模式。同时,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技术含量很低,各大平台为了获取高用户流量,只能拼融资、拼广告力度等等。
由于每个共享经济领域属性的不同,所以每个行业迎来的爆发期也有所不同,我们也应该给予在线短租这种真正的共享经济行业(比如知识共享经济、在线短租等)更多的时间、技术等支持,让共享平台真正能发挥“变废为宝”的作用,再创旧资源的新效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文章撰稿:孙可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