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领域的对比


  (现在,按实际购买力,经济上中国是老大,美国退居第二;中国工业GDP更是远远超过美国!此外美国的经济是房地产经济:中美房地产占GDP的比例(2012年),美国的比例为12.3%,中国为5.6%。别忘了美国屁民住的是连豆腐渣都不如的胶合板房子;实际上,因为美国物价高昂得要命(美国整体物价水平是中国的5-8倍;1美元在美国的购买力相当于1-2元人民币在中国的购买力(不要告诉我某个美国东西物价比中国还便宜;整体物价看的是整体生活费用,单一项目不能说明全貌,那样是以偏概全忽悠人,误导人);一个四口之家要在旧金山不发愁地生活,一年需要20万美元(大概120万人民币),而且孩子还得去上公立学校),美国GDP是极为虚高的)

  请记住一个真理:只要是个正常的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一切,经济实力决定军事实力和政治实力;从古至今,凡是正常的经济强国(指有工业实力的经济强国),都是军事强国,无一例外(如果德国和日本在政治上不被阉割的话,现在一样是顶尖的军事强国)。

  落后就要挨打,看看历史:

  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后,巨额的赔付条款和面对西方国家及日本提出的各项无理要求时表现出来的无助,让中国元气大伤、濒临破产。西方列强通过划分新的势力范围和获取“租界”,继续剥削已经伤痕累累的中国。随着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数量的急剧膨胀,外国资本不断流入中国,它们热衷于在这种几乎毫无限制的背景下去赚取高额利润。

  1920年,汉学家谢和耐(Jacques Gernet)写道:

  “整个中国经济都依赖于上海、香港、青岛、武汉的大型外资银行和一些实力强大的外资公司……海关、盐税的行政管理部门和邮政服务都由外国人经营,他们攫取所有利润。在神州大地上,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军舰及商船随处可见——遍及港口、海岸和长江流域。除了少许的中国公司……整个现代工业部门(服装厂、烟厂、铁路、水运、水泥厂、肥皂厂、面粉厂,在城镇还有煤气、自来水和电力以及公共交通),都处于外国公司控制之下。”

  中国的人均GDP,1820年为600美元,1850年没有变化,1870年甚至跌至530美元,1890年为540美元,1913年为552美元,这些数字生动地说明了中国这一期间所处的困境。1950年,仅为439美元,是1820年的73%,比1850年的还要低。这都说明中国经济在过去120年里的灾难性表现,而其中外国势力的侵入和占领是最主要原因。所以,中国现在只要提到1850~1949年这100年,就将其称为“屈辱的世纪”。

  新中国的经济腾飞

  除了恢复国家统一以外,新中国面临的中心任务便是工业化。为此,它实施了大量的土地重新分配和建设大型公社的方案,以收取农业税的方式从中提取农业盈余,然后投资于重工业部门的建设。其经济政策较为特殊,就是避免运用市场的力量,主要依靠国家和中央的统筹规划,这与苏联模式如出一辙。

  与发达国家相比,尽管依然落后,中国还是令人惊奇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从1950年到1978年的增长率,头三年(1950、1951和1952年)的年增长率在20%以上。这三年是中国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的三年,经济高增长率反映了恢复速度,不能代表正常的经济增长率。从1953年到1978年,平均年实际增长率还是高达7.9%。从这些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从1949年以来一直都在高速增长,可以说,这30年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中国的社会表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重点强调教育优先、扫除文盲、促进平等和改善医疗,其人类发展指数大大提高。在此期间,中国提高数量众多且占世界人口很大比例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这是以往任何一个国家都未曾做到的。由于重点强调教育优先、扫除文盲、促进平等和改善医疗等等,其人类发展指数大大提高。识字率提高,男女平等,建立工业体系,打造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系统等等等等),均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但为何人均依然很低呢,本人认为:

  (A)基础太差:1950年,人均GDP仅为439美元,是1820年的73%,比1850年的还要低。这都说明中国经济在过去120年里的灾难性表现,而其中外国势力的侵入和占领是最主要原因。

  (B)人口快速增长和人均寿命的提高,把增加的资源都分掉了。

  (C)那时候物价就低得离谱,货币量没法体现真正的物质产出。

  (本人拙见,望有高手补充)

  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和环境条件总体影响的最全面标准是预期平均寿命,因为预期寿命是经济、社会、环境、卫生、教育等发展趋势的正负两个方面综合影响的加总与平衡。因此,预期寿命是比纯粹的人均GDP更为充分的社会福祉衡量指标 - 两者同样重要,虽然人均GDP是决定预期寿命的最重要因素。

  1947年,印度取得独立,当时该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为32岁。中国人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预期寿命为35岁 - 比印度高出3岁。到了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最后一年,中国人的预期寿命为67岁,印度为55岁 - 差距扩大到12岁。这意味着,在改革前,中国人的预期寿命每年增加1岁多 - 年均增幅高达2.3%。

  与人类历史上的其他主要国家相比,中国在1949年后的30年中的预期寿命增长率是最快的。

  在1880年后的30年中,美国每年预期寿命增幅为0.9%(主要是受内战后恢复的推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急剧增长)。

  在1871年后,英国的预期寿命出现了一段快速增长时期,其每年增幅不到1.0%。

  日本预期寿命的增长较为显著,而且是在二战后经济恢复中实现快速增长的国家,在1947年后的29年中,预期寿命的年均增幅为1.3%。

  因此,中国在1949-1978年期间所取得的2.3%预期寿命增幅远高于这些国家按照正常标准计算得出的结果,它的表现是前所未见的出色。

  共产党第一阶段的执政,彻底扭转了中国的国家命运。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20世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失败已经困扰中国历史近百年。从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一阶段扭转了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衰败局面,实现了先前的政权无法创造的经济腾飞,而且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中国转型的基础是在第一代领导人时代建立起来的。

  历史证明,1949年革命完全不同于1911年辛亥革命,它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同时也证明,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为后来的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

  改革开放前30年的中国为以后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更迅猛了:

  世界只有30.2%的人口的人均GDP高于中国~

  中国的经济成就是如此巨大,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以至有时候让人难以接受他的规模。到2012年只有3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人均GDP高于中国的国家。

  200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美国,至少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首次有另外一个国家做到这点。

  中国的成绩,连美国这个敌对对手都不得不承认。

  美国前财长劳伦斯.萨默斯曾指出,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的平均生活标准在他的有生之年内(他当时大约40岁)提高了大约50%。他计算,在亚洲,主要是中国,人均生活标准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大约要上涨一百倍!中国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一直大得惊人,完全是史无前例,而且中国已经产生了同样惊人的变化。它用几十年的时间经历了欧洲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同样程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

  截至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使6.2亿人口脱贫,约相当于美国人口的两倍,超过拉丁美洲人口总和。超过上个世纪全球减轻贫困成果的75%。中国还不断建起了新的城市和城镇,修建了新的公路和港口,并且正在详细规划引人注目的未来(中国高速公路和高铁,均是世界第一,碾压美国)。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全球19%的人口直接获益,而直接受益于美国或日本工业发展的人口仅为全球3%。从来没有其他国家能取得中国这样的成就。

  18、19世纪世界上崛起的第一批国家,如英国、法国等,其人口都是千万级的;20世纪崛起的第二批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其人口是上亿级的;而今天21世纪中国的崛起,其人口是十亿级的,超过前两批国家的人口总和!

  中国兴起和中国发展模式的出现对于世界而言是石破天惊的历史巨变。过去三百年的人类历史里面,只有三个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对于人类历史进一步发展的巨大冲击或引导作用可以和它相提并论。一个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再一个是十月俄国共产革命,还有一个是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的崛起。可以说,过去全球秩序的大变化在引导中国发展模式演进,但中国兴起会带动全球秩序的重组。

  从人类历史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这样定位过去几十年的中国。有人把它叫做“奇迹”,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快速的持续性经济增长,因为它的持续性增长的速度事实上超过了过去“东亚四小龙”的纪录,超过了从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也超过了美国内战以后美国的崛起过程,更超过了德国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其他西方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现代化速度。

  不仅如此,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范围的工业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能以这种速度在那么大的范围开始进行工业化。这是史无前例、空前绝后的。中国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消灭贫穷,有几亿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脱离联合国所界定的贫穷线。

  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能够在国际分工体中以那么短的时间进行越级式、跳跃式晋升。今天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它既是低端的,也是高端的,整个横跨。中国的分工既是垂直的也是平行的。它可能仍旧在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成衣、雨伞,甚至圣诞节的装饰品,但是同时,它有能力把卫星发射到太空轨道上、可以帮别的国家建造最先进的高速铁路。华为的通讯设备、交换机绝对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品牌相竞争。所以它能够同时跨越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又继续在劳力密集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