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城市二级生物出水(以下简称二级出水)的致色物质是引起天然水体有色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以二级出水为主要水源的回用水的色度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二级出水中色度物质按照来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城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带来的人为色度污染(anthropogenic organic matter ,AOM);一类是有机物生物降解产物(natural organic matter,NOM)。AOM 近年来呈现种类繁多、排放量大且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特点,而NOM 则广泛分布在天然水体与生物处理出水中,如腐殖酸、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oluble microbial products,SMP),组成中既有疏水性物质(主要是芳香烃,富含苯酚结构和共轭双键),也有亲水性物质(主要是脂肪烃和含氮化合物)[3]。这两类有机物因其结构中含有发色基团及助色基团而带有色度。发色基团是能使化合物产生颜色或者导致化合物在紫外可见光区产生吸收的基团,一般不饱和基团都是属于这类基团,如C=C、C=O、
C=N、C=S 等。再生水中高的色度物质含量不仅会降低其利用价值,为后续使用带来困难,当作为景观水体补充水时还会降低水体的透光能力,影响水生系统平衡。因此,面对日益严格的污水排放及回用水标准,寻求处理能力强、出水水质佳和经济性能好的城市再生水色度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