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的民国时期“西安事变号外”
[摘要]该报在报头下方居中位置印有“西安事变号外”字样的加粗黑体字,主题突出,引人注目。而头条位置则正是紧急宣言的具体内容,表明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立场。
1936年12月12日,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陕西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从此中国革命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些小众藏品,能让我们穿越回往昔岁月。
这是我收藏的一张民国25年(1936年)12月18日的《救亡情报》(见图),其横向长度26厘米,纵向长度38厘米,排版方式为民国时期惯用的竖排版。该报醒目的报头由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题写,落款处的“九七叟相伯”简洁明了地说明他时值97岁高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其爱国情怀。
最值得一提的是,该报在报头下方居中位置印有“西安事变号外”字样的加粗黑体字,主题突出,引人注目。而头条位置则正是紧急宣言的具体内容,表明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希望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立场,同时呼吁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停止内战,一致对日抗战。从两份电报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面对时局,恳请国民政府避免内战,恳请阎锡山、傅作义继续抗战的愿望旗帜鲜明。由此可见,当年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举动,代表了国人的心声。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本版内容主要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为当前时局紧急宣言》、《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会马相伯等为七领袖被捕事件宣言》和《全救会为西安事变致电国府及阎府》两份电报。在报纸的左下角,还刊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马相伯、何香凝、宋庆龄3人于12月16日的亲笔签名。
立足上海的《救亡情报》,由原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上海妇女界救国会、上海职业救国会、上海大学教师救国会、上海国难教育社共同编辑发行,每周一期。从这张报纸的报头左侧《本报启事》看,正是自该日的“西安事变号外”起,《救亡情报》改为旬刊,“以后每逢五日,十五日,二十五日出版”,“内容亦将革新”。作为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这份报纸及时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地的侵略罪行,同时也表达了民众请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
因拒绝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该报只能处于半公开状态,既没有固定办公地点,也没有唯一指定的印刷所。同时,由于资金拮据,该报的印刷与发行常常无法准时,而且各期版数不等。但是,它的发行量却达到1万份左右,可见其影响之大。
《救亡情报》自1936年5月6日创刊,至同年12月25日停刊,共计出版了30期。虽然存世仅7个多月,但它曾是上海乃至全国救亡运动的重要喉舌,可谓我国新闻史上的重要一笔。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重读这份80年前的“西安事变号外”,我们更加体会到其中爱国的深意。(文/曹雪平)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