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的信念:车间主管一定程度上决定精益生产的成败


 

在长期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出这样的认识:精益其实就是精益思维针对传统思维的一次革命,车间主管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精益推行的成败!那么,车间主管该如何转型呢? 

一、做主动改善的人

推动变革的过程,就是打破现有平衡,否定自己,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大多数车间主管平时在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披星戴月,做的很多,但想的很少。总觉得自己干得很不错,可是通过和丰田公司的同行相比较,才发现自己是坐井观天,做得还远远不够好。所以,车间主管必须要敞开心扉,勇于学习精益新知识、敢于实践精益新本领,做主动改善的带头人、永远不做被改善的人。通过精益,使自己的思想得到洗涤,认识上得到升华,套用一句话叫三个不一样,即推行精益,干与不干不一样,早干与迟干不一样,认真干与敷衍干不一样。 

二、彻底执行,坚持跟进

在实行多家推行精益的制造企业过程中,发现每个企业的各个车间都运用了精益生产的一些做法,比如说,有规范的标准作业,有醒目的看板管理,有6S等等,但是见效甚微。举例来说,标准作业,有些车间已经白纸黑字,悬挂在了现场,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却发现岗位上的员工大部分都没有按标准作业进行操作。也就是说,标准建立了,并没有贯彻执行;即使执行了,却没有坚持下去。其实,精益生产的一个最重要的精髓就是:建立了标准,就要彻底执行和不断坚持跟进。 

记得在湖北某服装企业刚推行精益的时候,公司员工原有的工作方式和传统思维给精益生产方式的推行造成了很大的阻力。例如许多基层员工和主管,针对标准作业提出过异议和质疑,认为没有必要,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只不过是一次做秀,只是为了让老总满意。所以,当车间设定了标准作业并开始生产的时候,却发现90%的工人都没有完全按照标准作业进行操作。 

怎么办?坚持,精益可能成功;不坚持,精益肯定失败。这时,公司高层领导和车间主管果断地统一了思想:不争论、不质疑,坚决不折不扣地推行标准作业。 

于是,车间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工人们了解标准作业的重要性和给员工本人带来的益处。半年多的时间过后,员工开始体会到了彻底执行标准作业后带来的效果和好处。现在,标准作业在公司受到了最大的尊重和支持,它代表了一个团队员工的工作基准,员工也因为能将此标准传授给他人而非常自豪。尤其是当他能眉飞色舞地告诉新进厂员工,他是怎样从一年前刚开始做标准作业时,每小时完成20件到现在能增加到25件的改善历程。对他来说,对公司来说,这都是成功。 

这是以前所经历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体现了以车间主管为首的管理人员对标准作业的理解、尊重、彻底执行和持之以恒。任何企业精益的推行都不会一帆风顺,每一步的成功都有很多的甘苦。当推行精益到最困难的时刻,车间主管心中要有韧劲,要保持持之以恒的心态,咬定青山不放松,必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始终抱有问题意识

问题的定义实际上非常简单,就是目前的现状与所设立的基准还存在一定差距就叫做问题。在推行精益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车间主管,必须始终要抱有一种忧患意识、一种问题意识,始终带着我还能再进步一点的心态去审视自己所属的那片区域与标准之间的差距,这样才会离精益的成功越来越近。车间主管不仅要学会找问题,而且要懂得如何发挥职工的智慧去找问题。实际上,在很多企业,我们并没有鼓励员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一直追求把大问题变小问题,小问题变没问题,没问题一切大好。其实,没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作为车间主管连车间存在什么问题都不知道,就根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事情。 

公司应在推行精益的过程中,设立一种问题管理机制,并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立不同的解决流程。目的就是要鼓励员工及时发现问题、暴露问题、解决问题,将发现问题变成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借助解决问题来优化管理。同时,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反省意识的员工进行奖励;对回避问题、隐瞒问题的员工进行惩罚。 

通过大力宣扬主动发现问题光荣、刻意隐瞒问题可耻的文化氛围,构建发现问题越多、解决问题越多的员工,业绩评价越高的管理机制。车间员工个个争先恐后,积极针对自己身边的事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精益推广初期,车间在开展查找七大浪费的过程中,仅员工自己提出、自己解决的问题就达几百多个。如此一来,车间里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少,管理水平直线上升。 

四、必须要现地、现物、现实

中国有句俗话叫百闻不如一见,这句话送给要推行精益的车间主管是再合适不过了。对于许多车间领导而言,他们身上有一个通病:就是没有到现场去观察,就直接下决定。每天看似忙得不得了,天天开会,天天坐在电脑前面看车间的经营情况,分析下属报上来的数据。其实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到现场去。不到现场去了解,就根本不知道现场发生了些什么事情,光听下属的汇报其实跟真正事实的距离非常远。事实分为很多种:有真实的事实;有被隐藏了一部分的事实(例如,在员工的报告中,只反映别人的失误而隐藏自己的失误);还有本身就是错误的事实(例如,下属自身能力限制)。事实来源于现场,不到现场去,就不会得到真实的事实。笔者认为这一点可能是国内一些企业在执行精益时普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