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tech浪潮汹涌,PINTEC的2016破而后立


2014年开始全面兴起的Fintech,短短几年攒足了从华尔街投行到国内投资大佬的目光,外有高盛、摩根大通,内有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纷纷涉足或给自己贴上“金融科技”的时髦标签。

浪潮汹涌下,除了金融、科技界的大佬,新兴Fintech创业者也层出不穷。基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特殊性,Fintech创业者们从创业伊始就面临诸多挑战,PINTEC作为浪潮中的一员,在2016年也有过许多探索与波折。

 

回望2016PINTEC从四大业务定型智能双核驱动

                                                                                                                       

20169月以前,PINTEC集团仍然是四大业务兼顾的模式,包括持牌的虹点基金,麦芬保险以及读秒、璇玑两大智能服务型业务。

9月进行的集团业务拆分使PINTEC开始聚焦于Fintech技术上最核心的智能融资授信——读秒和智能投顾——璇玑,“智能双核”驱动的确立使PINTEC经历了从单一到复合进而回归简单的成长之路,这背后是高管团队不断反思的结果。

“小公司的团队更聚焦业务,另外每个细分领域的监管逻辑和监管部门都不一样,这是我们当时做分拆最核心的驱动力。它的核心逻辑是模式往简单推,否定一切有可能变复杂的过程,过程越复杂带来的监管成本和欺诈比例都会上升。”PINTEC CEO魏伟在一次采访中说。

1、读秒进一步发展

2016年伊始,已经拥有体量不菲的个人业务的读秒更进一步,正式发布针对B端小微企业开发的智能信用借款产品——企业读秒。不止于此,6月,读秒发布服务B端机构客户的“POWERED BY DUMIAO”。由此,读秒形成了面向个人、小微企业的智能信贷服务和面向机构的智能信贷技术服务的完备体系,成为了国内唯一的全流程信贷技术独立服务商。

2、璇玑出生并成长

同样是在6月,“璇玑智投”成立,通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结合,以量化投资策略实现稳健而个性化的大类资产配置,以其简便高效的客户风险分析、快速准确的资产配置决策、全时段动态的方案监控成就了中产阶级人人可享有的私人银行服务,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以人民币资产为基础进行全球资产配置的智能投顾系统。

经过不断探索,2016年年底“璇玑智投”已形成专注于B端的服务模式,与民生证券合作宣布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数字化资产配置系统,此外,璇玑也正与更多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洽谈。

 

产品的成功给PINTEC带来了诸多荣誉,如102016毕马威全球金融科技100强、11月德勤高科技高成长中国50强等。但对PINTEC来说,2016年更多的是从“做生意”回归最初技术立身的过程,智能双核的本源来自“以科技 让金融 更平等”的企业愿景。

 

数据与技术,PINTEC锤炼Fintech的两把利剑

 

技术与数据是做Fintech绕不过的坎。传统金融机构一般都具备较好的基础,但对于新兴Fintech创业者来说,无论是数据获取还是IT与投资学结合的技术修炼,都存在不小的困难。

而反过来想,若能在数据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就能把原有的“难”变成竞争壁垒,使自身获得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而这也是PINTEC立身所在。

1、夯实数据基底,建立基础优势

要实现快速、有效而又个性化的数据处理(看起来是矛盾的),智能型的金融业务必须倚赖强大的数据体系构建极为精细的风险匹配,以达到三者的协同,否则再强的技术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通过技术抓取及外部合作,PINTEC2016年打造了包括12年金融市场在内的金融大数据,实现了100+维度、500+变量的风险评判,用户画像也达到100+的精细化程度。数据基底让读秒与璇玑拥有了足够的底气,也能够在最基础层面拉开与竞争者的距离。

2、追求极致,以技术作壁垒

技术一直是PINTEC的立身之本。“……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同行里面属于技术味道还比较重的……PINTEC也是以技术为核心。”魏伟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创新领域,强调科技是最终的一个必然选择。

而无论是读秒还是璇玑,面对B端持牌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对技术的要求就更为苛刻。在大数据风控方面,2016PINTEC就风险评估就打造了评分卡体系等一系列技术手段,采用高维度实时数据抓取提升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同时用数据筛选清洗的方式进一步过滤信息杂音,挖掘有价值的数据内容。

此外,读秒Test & Learn等一系列技术与璇玑采用的量化投资领域高有效性的Smart BetaBespoke Beta等技术,让PINTEC的核心算法有了AIML支持,增强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配性。

“读秒和璇玑的核心都是算法,而璇玑的理想是成为英特尔……POWERED BY XUANJI也能成为金融机构数字化资产配置的‘芯片’”,魏伟表示。

 

破而后立,于波折中PINTEC寻得求胜之道

 

事实上,美国的智投产品能够享受成熟资本市场、理性大众投资观念带来的果实,而国内的却反过来要承受非成熟非理性带来的后果,其直接结果就体现在to C的获客成本上:无法直接吸引大批的理性投资者,却还要肩负培育市场的责任,对新兴创业者而言显然不可承受。

璇玑就踩了这个坑。2016年年中摩拳擦掌的to C产品灵玑在数据保证、技术支撑下,面临令人咋舌的获客成本,万事俱备难以招徕东风,最后不得不沉寂下来。这使得PINTEC开始思变,重新调整思路,最终把璇玑调整为完全面向B端的产品。

而随着企业读秒、POWERED BY DUMIAO的积累,读秒的B端之路早已走得很坚实。旗下双核都聚焦于B端,给PINTEC带来了合作双赢诸多得益。

 

1、强力的技术输出

B端合作,让PINTEC的技术直面真实的市场环境,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合作伙伴给了PINTEC最好的技术验证、提升的机会,这些又反过来促进PINTEC在技术上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B端客户。

在长期的服务中,PINTEC拥有了基金优选适配系统、大数据风控系统等一系列技术,能够帮助B端客户解决产品单一、客户经理效率低下等经营痛点,为互联网金融、资产管理、商业银行等B端客户提供算法、策略、服务支持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2、丰富的场景融入

金融三大主题:资金、场景与技术。技术之外,通过与B端合作的助力,PINTEC可以轻易实现不同类型的场景接入,金融、商贸、旅游、教育等皆收入囊中。

丰富的场景给了PINTEC产品极大的灵活性,几乎可以适配B端合作方各类智能信贷、智能投顾的需求,极大地拓展了产品适应面和B端客户的合作空间。

 

3、整合的端口链接

由于Fintech产品的特殊性,2B本质上都是2B2C,同B端合作的具体内容同样离开不了如何面对C端,只是自身不再直接面对C端冷启动。PINTEC实践了这其中衍生出的一个机遇,那就是不同端口间的相互链接带来的产品深度提升。

PINTEC的产品平台上,个人、小微企业、平台型企业(金融机构、电商等)三方实现了服务的贯通,如面对个人有极速信用贷、智能资产配置等,面对小微企业有小微企业信用贷、企业理财等,面对平台型企业有大数据风控技术、资产配置方案等,这些服务之间本质上已经实现了基于三者相互经济关系而产生的关联需要。

这本质也是PINTEC“三体战略”的远景阶段——“超导体”,在这一阶段可以有效融合数据、服务、人和地域,打破数据孤岛,提高金融效率,建立无感、无摩擦的超速金融世界。

 

总而言之,2016年的PINTEC厚积薄发,智能双核战略有效运行,数据与技术精湛锤炼,有成就但也踩过坑。相信在合作共赢中,2017年的PINTEC会在B端客户助力下获得更长足的发展。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