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的经济学解释:经济学家为什么那么讨人厌


 
     慈善是一个高尚的话题,所谓高尚就是人人都希望别人拥有的东西,既然是对别人的要求,与自己就相关性不大。然而,如果这种发呼于心的期望没有夹杂其他的要素,那么称之为幻想一点都不为过,既是幻想便如中国古代的“仁”,强调的是一种自我状态,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本恶呢?看来不管是初也好,中也罢,终究逃不过一个复杂性:人非善恶的单项选择,或者,人既善亦恶。回到最初的高尚,狭义上这是一个社会学范畴的概念,如果梭罗一个人躲在瓦尔登湖边了此一生,其善与恶无人知晓,也许他是大善,因为他悲天悯人,蚊虫蝼蚁他都不愿意伤害,也许也是大恶,因为凭借一把斧头就要造就一个安全的居所,不杀生就只能依靠阿拉丁神灯了。但是没有社会交互,这种善与恶又有什么意义呢?而把慈善放到了社会范畴,便有了实际意义。人都是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社会的有限理性动物,慈善是人心底里追求但是不愿意践行的东西,那么用慈善作为手段来引发人内心深处的共鸣是一个聪明的举动,如果把慈善的推行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其中可以包含几类人,一种是慈善的物质提供者(K资金),一种是慈善的推行者(L劳动),搭便车者不用单独对待,因为或多或少他们也提供者部分劳动,而且他们提供劳动的时候目的和推行者一样,并非如此纯粹,最后是慈善的受益者(P穷人)。在这个系统里面,资金提供者通过慈善推行者将资金送到了受益者穷人手里,这不就是一个活脱脱的政府转移支付的原型吗?在政府层面去做这种转移支付是为了整个国家的稳定性,那在个人层面其动机如果仅仅在于虚无缥缈的道德或者人性是站不住脚的,或者基于概率论在人群数量达到一定的集合以及社会总产品达到一定的层次以后,总有那么一群人看不惯别人的疾苦,想要单方面付出解决别人最为棘手的问题而满足自己一念佛心,而整个社会在演化过程中也形成了诸如“红十字会”,“希望工程”这样的团体能够帮他们消化掉部分的捐赠,这种解释看起来还靠点普,但是,中介环节保守质疑的现实挤出了部分的捐赠者,有的也脱离了中介自己提供K和L来完成对P的救助。好,如果这种基于概率论的解释靠谱,那么我们解决了源头的问题,但是,概率论仅仅是说基数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小概率事件也几乎确定会发生,问题在于相对于现在的慈善总量(可以查一下红十字会的网站数据),这已经不是小概率事件了,而是一种社会认知,因此,这种解释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约翰·李斯特的最后通牒实验改良版最终证实,人们不会把自己辛苦挣到的钱随便无偿的交给别人,从而证明人的利他性实际上是有条件的,同时也证伪了之前实验的不足。顺着这个逻辑,可以用等价交换作为基本点,对于慈善体系中的各个参与方进行逻辑分析。
 
     资金源头提供者提供了资金或者等价的物质,那么他们获得了什么?国家的法律是鼓励慈善的,因为慈善与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希望的,也是藏于人心中希望其他人具备的,因此,如果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政府的工作就可以适当减轻。因此,这也是很多慈善机构(尤其在中国)都是国家背景的原因,相关的法律也往最大化社会慈善的方向设立,比如税法中对于捐赠的税收减免,隐性的政府关系维护等等。而美国的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巨富最后把自己的钱捐赠给了慈善基金,但是慈善基金本身也是有主人的,其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最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商业价值,相当于这种研发机构由公司内部搬了出来,改头换面而已。因此,对于慈善的资金源头,用其财富的部分或者全部投入到慈善中的等值交换原则:投入的货币资本换回来了政府的减税,政府关系的建立或者社会声誉。
 
     仅仅有慈善的源头是无法形成一个系统的,最多就是几个富豪发现身边有一个穷孩子,于是开了一张支票解决这个穷孩子的读书问题,但是这种戏剧性也仅仅发生在电视上,中间环节对于慈善工作的完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环节会去发现需要救助的对象,然后把相应的货币或者物资送到救助对象手里,然后将救助对象的信息公布出来。如果中间环节是由一种正规机构完成(很多慈善工作都是这样达成的),那么中间环节仅仅是一种盈利或者非盈利机构,他们会产生成本,成本来源可能是国家拨款,也可能是慈善资金抽成,或者兼而有之,那么这种显而易见的逻辑是不用去解刨的,因为最关键的是非盈利机构的提成比例问题,而这一问题要搞清楚可能成本会非常大。现在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个人成为慈善渠道,或者投入劳动完成慈善的动因是什么?或者通过实施慈善的动作获得了什么?如果把整个慈善工作的完成比喻称为一个锁链的话,从发出源头到接受源头会经历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承上启下,这里的上和下也往往代表着社会地位的高低,因此,在这种因为慈善而形成的纽带中,社会资本就很容易描述其中的动因,每一个环节上的慈善传播者,不管是出于道德还是出于功利,只要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工作,都会收获相应的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往往是社会地位的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这里不讨论社会资本到物质资本的转化,不过那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慈善接受者付出了什么?如果我们在马路上找到一个人,然后告他有一笔钱会给他,我们也会告诉他他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这笔钱能够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在流程设计上,我们也拿出慈善基金会文件或者某一个慈善家的签字授权书,以证明我们并非骗子。因为这是不求回报的捐赠,所以他不用有压力去接受这种救助,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签字确认他拿到了这笔钱,并且授权我们把他的个人资料放到我们的受捐赠人员数据库中,是的,慈善接受者什么也没有付出,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且自己的问题解决了,看起来有时候祈祷是有用的。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视角去看,某人投资导演了一场抽象的戏,但是没有观众,于是将很多票,附带着爆米花发放出去,引来了很多人围观,看懂这场戏的人津津乐道,并且传播下去,想象着有一天自己也能够成为戏中的主角,没有看懂这场戏的也从爆米花中找到了生理上的满足。因此,慈善接受者如果不存在隐私泄漏的情况下,实际上成为了一个观众,或者群众演员,他投入了自己的部分注意力成就了一个大的闭环。
 
     因此,通过经济学分析,慈善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经济驱动的,我们不排除概率上会有一些群体从来不考虑经济性,但是这些少数派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大厦的。
 
(以上言论仅仅代表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如果能够引发一些讨论和思考,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