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丁酉年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中最奇特的日子,每年当太阳黄经达到270°时,就到了农历二十四节的冬至。
我国古时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今年的冬至,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2017年12月22日的子时00:27分开始。
《易卦传》曰“冬至一阳生”。 在宋代《伊川击壤集》和《周易本义》书中,哲学家邵雍为了帮助人们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创造了“天根|和月窟(月亮那样〇 圆圆的窟窿)”专用名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中,写到:“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乾遇巽时观月窟,意思是说,三个阳爻即八卦中的乾(≡)“|||”,与八卦中的巽(||¦)“||〇”,相配组成六十四卦中的“ 乾遇巽”夬、姤卦(|||||¦), 这一卦象数字写法为“|||||〇”。可观月窟(¦)“〇”。
地逢雷处识天根,“地”是八卦中的三个阴爻坤(¦¦¦,三个月窟〇〇〇),逢雷震卦(震卦¦¦|), 组成六十四卦中的“地逢雷”剥、复卦(¦¦¦¦¦|),此卦数字写法为“〇〇〇〇〇|”。卦象中。前面五个阴爻,后面一个阳爻|,即识天根,象征阳气的初生。
我国古时以冬至定为子月,即一年的开始。在一天十二时辰中,子时也是人体一阳初生的时间,今年的冬至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2017年12月22日的子时00:27分开始。
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这一天,太阳会停止向南移动而转向北方移动,北半球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渐长了,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晚一天比一天短,直到春分,达到白天与夜晚平均一般长。再到夏至日,正好与冬至日相反,太阳会停止向北移动而转向南方移动。这一天也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而这一天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短,夜晚一天比一天长。
其实,并非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着太阳转。地球围着太阳环绕公转一圈,就是一年。地球每天自己也会自转一圈,就是一天。亿万年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轮回不止。
冬至这一天,太阳必定降落到洛阳伊川西南一个叫“终山”(磨钟山)的地方。这座山古称“钟山”,从远处看像一口巨大的钟,钟的钟钮部位,是洛阳嵩县著名的“龍兴寺”。




资料图,每年冬至这一天,从伊川龍头沟石龍一带观看像巨钟一般的磨钟山,太阳,太阳正好落在钟山的钟钮之上,标志着从这一天起,太阳照射的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寒冷的冬天夜间,一天比一天短。日落终山,太阳回归。自然奇观,美不胜收:


















这种天象,在七千年前已被伊川先民“眼观天文”发现,先民将太阳在一中年往复循环运动的几个关键节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在大山的位置记录记录下来,画到陶缸上,由此创造的农历历法图案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博大厚重的文物实证。
伏羲神农时代的历法与伏羲氏演画八卦的视角,仰观天象就是观察日月一年四季的记载相吻合。
伏羲神农时代的历法与八卦图案
新华网
http://www.ha.xinhuanet.com/wyzt/2013-02/17/c_114690022.htm
2013年02月17日 10:39:41
来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 作者 翟智高
河洛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泽润神州,远播寰宇。系统研究河洛文化,探讨华夏文明之源,增进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意义深远。
伏羲氏演画八卦的视角,仰观天象就是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伊川土门遗址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彩绘“伊川缸”,上面绘有日月运行,一年四季的历法图案,是佐证伏羲神农时代先民“眼观天文”,总结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科学成就,也是目前所见的最早的二十四节与易经八卦图形文物实物。

[系辞]上篇第二章: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上古时期,传说伏羲演画八卦、神农做历法,“仰则观象于天”,就是古人观察日月运行的规律,经历代无数次的观察,明白了其中规律性的道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天文历法科学知识,都是由前人对天体的现象观察而来的。
伊川缸 仰韶文化 图案
洛阳伊川土门遗址曾出土有仰韶文化时期的红陶彩绘“伊川缸”,现存洛阳博物馆。出土几十年来,虽曾多次到世界各地参加巡展,但其彩绘图案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内涵,没有见到有什么解释。笔者通过对“伊川缸”图案的解析,认为此图是伏羲神农时代的二十四节历法与八卦图案,亦是神农时代的最高科学成就。
先解读左边陶缸所画图案:
眼观太阳运行一年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图案

一个圆环表示太阳运行一年,简称太极。圆环中间竖着画一个大眼睛,眼睛的两个眼角尖指向圆环上下平分的两个点,这两个点很特别,当太阳运行到上边那个点这一天,白天最长,夜间最短,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夏至点。当太阳运行到下边那个点这一天,白天最短,夜间最长,正是太阳运行回归的冬至点。太阳在这两个点之间自动反复来回往复,即可以确定是二十四节中的夏至和冬至。因为这两个点平分了圆环太极,即是“太极生两仪”。
眼观太阳运行一年 特殊两天 确定 夏至 冬至

确定了二至以后,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有两天很特别,白天与夜间相等,就是昼夜平分的春分点与秋分点。在伊川缸图案中,是在冬至夏至的两仪点两边,又画有四只小眼睛,小眼睛的眼角尖,一头与二至两仪点相连,一头将两个半圆平分,平分点正是昼夜相等的春分点与秋分点。
眼观太阳在上下半年的运行轨迹,确定春分秋分:

然后,以正中间的黑色圓点大眼睛珠为中心,将四个小眼睛珠分别用直线连接,就看出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时八节的位置。

伊川缸与八卦解析:
眼观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二至二分四时八节和八卦符号:

上述四时八节直线延伸出圆环外,是相等的八个方位。
夏至这一天,白天是一年之中最长的,得到太阳照射最多,三阳开泰,定名为乾。
冬至这一天与夏至恰恰相反,白天最短,阳光最少,夜间最长,月亮是主择,寒(阴)气最重,但此时万物新生的原点,定名为坤。
春分和秋分都是昼夜相等,但从春分起是一天比一天暖和,就用下面两份阳和上边一份阴的符号“兑”来表示。而从秋分起是一天比一天寒冷,就用下面两份(月,阴)和上边一份阳的符号艮表示。
立春日开始阳气日渐高升,始有震耳之雷电,故春分采用雷符号“震”来表示。
立夏时节天气大热,昼夜不冷,故定名为“离”。
立秋时节,阳气渐退,凉风嗖嗖而来,故采用风的符号“巽”。
立冬到了,寒气逼人,大部分植物干枯,动物潜伏,遇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坎,能迈过去冬季这个坎就会生存下去,迈不过去就消亡,采用形象的符号是“坎”。
由以上也得到八个符号:乾、坤、震、兑、离、艮、巽、坎,即“四象生八卦”(见下图):

四时八节定位之后,古人根据每一时节段内气候与自然规律的物象特征,又更细换化的增添了新的内容:譬如:立春到春分,雨水多起来,开始有雷声,蛰伏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就有了“雨水”节、“惊蛰”节。那么从春分到立夏,灰蒙蒙,干什么都不合适。但突然这一天,昏蒙蒙的天变得清晰起来,就命名为清明;接着会有较大的降雨,于是就有“谷雨”。过了立夏,根据此时小麦籽粒灌浆饱满情况,有“小满”节,然后就到了小麦成熟的时候,判断标准是麦芒会“炸开”。此时又是夏播的关键时刻,夏收夏种特别繁忙,此时就定位“芒种”节。以此类推,就有了一年(春夏秋冬)四时、加上二至(夏至、冬至)成为八节(八卦)。加上八节的每一节有两气,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

破译了伊川缸太阳历图案,对另一个红陶缸上的图案就比较好理解。

图案的意思很明确,画的是月亮在一年中运行情况,用两个上下半圆,中间用白线分开,表示上弦月和下弦月,满月则用黑色实心圆来表示。
通过上面的解析,可以认为,伊川缸上面的图案,应是仰韶文化时期伊川先民长期观察太阳月亮,总结出太阳月亮运行的规律,画出的历法图案,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二十四节与易经八卦图形的出土文物实物,是佐证伏羲神农时代先民“眼观天文”的创制立法的科学成就,也是彰显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博大厚重的文物实证。是“伏羲时代的科技成就”《图说中华文明大典》(王大有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有阴历的成分,又有阳历的成分。阴历根据月亮的运动周期编制,阳历根据太阳的视运动周期编制。
农民看阴历,根据太阳运行轨迹与地平线的高度,可以准确知道四季二十四节气。根据月相的“朔”(无月亮)或者“望”(满月),就可以大致知道当天的日子。所以农历历法与太阳运动和月亮运动有紧密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耕文明与崇拜太阳月亮息息相关,因而根据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二十四节历法。
农历的阴阳合历性质使二十四节气与月份并不同步,除了冬至肯定在十一月,立春有时在正月,有时会跑到前一年的十二月。中国的阴阳合历月份的设置,依据月亮的运动周期,约等于29.53天,因此有的月29天,是为小月,有的月30天,是为大月;朔日(月亮完全看不见)为每月的起点(初一)。月中满月最圆是为望日,但民间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这两天的月亮确实是圆的样子差不多。
通常1年设12个月,约354.367天,但这与太阳回归年(约等于365.24天)的长度不一致,于是用添加闰月(置闰)的方法,使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实际的太阳回归年长度。
现代我国常用的历法有两种,一种是来自西方的基督教历,称之为“公历”,一种是中国古代一直流传到清朝的官方正统历法,称之为“农历”。按照公历,岁首是1月1日,称之为“元旦”;按照农历,岁首是正月初一,称之为“春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完全按照太阳、月亮的周期运动规律编制(可以看出,其原理与在土门出土的伊川缸彩绘历法图案已经画出来的“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四等分及二十四节方位”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不过伊川缸没有标文字和数字而已)
春分总在每年的3月20日~22日,秋分总在每年9月22日~24日;夏至总在每年6月20日~22日,冬至总在每年12月21日~23日。但月亮与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不一致。月亮的运动周期,约等于29.53天,有的月29天,称为小月,有的月30天,称为大月;朔日(月亮完全看不见)为每月的起点(初一);1年12个月,约354.367天,与太阳运动一个回归年约等于365.24天不同步。农历用添加闰月(置闰)的方法,使太阳与月亮的运动差异达到合理平衡协调。
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的《太初历》开始,农历形成了统一的置闰规则:两个冬至间如果正好有12个月就不置闰,如果有13个月就置闰。但必须强调的是:不管是否需要有闰月,冬至这一天必须定在太阳从这一天开始由南半球向北半球回归运动,必须定在农历11月(子月)。
把正月定为一年之始是据说夏朝的做法。殷商以十二月为始,周朝以十一月为始。今天之所以把农历也称为夏历,就是继承了以正月为岁始月的缘故。
中国的历法起源更早,伊川土门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的后期的红陶缸上,已经出现准确太阳运行确定一年四季八节的彩绘图案就是最真实的证明。
参考阅读:
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据新华社亚的斯亚贝巴2016年11月30日电,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11月30日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参考阅读:
http://www.chinavalue.net/General/Blog/2007-2-2/4323.aspx
探寻中华龍的起源洛阳伊川巨型天然石龙研究文/图:翟智高摘要:洛阳天然石龙是华夏神州目前所发现的体形最大、龙形最逼真、年代最久远的中华龙。天然石龙与中国龙文化、...www.chinavalue.net>...>探寻中华龙的起源-快照-价值中国网
参考阅读:参考阅读:
冬至祭奠孟子
2017年12月22日 18:38:04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沙见龙 王崇印

12月22日,丁酉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举行。 沙见龙摄

文舞生手执翟、籥,武舞生手持朱干、玉戚分列神道两侧,随雅乐缓步前行。 沙见龙摄
中新网邹城12月22日电(沙见龙王崇印)钟磬颤鸣、埙篪悠长,丁酉年冬至祭孟大典22日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孟庙举行。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文化的奠基者之一。据《孟氏宗谱》记载,孟子于公元前289年冬至日逝世。孟子故里乡亲因悲痛废除庆贺冬至仪式,并素斋隆重祭祀孟子,这一习俗在当地延续至今。2017年是孟子去世第2306年。

文舞生手执翟、籥,武舞生手持朱干、玉戚分列神道两侧,随雅乐缓步前行。 沙见龙摄

在当天的祭祀大典上,唱赞(俗称“司仪”)按照祭祀程序主持祭祀中的仪礼环节。 沙见龙摄
当日上午9时30分,乐生现场奏响北宋官制释奠雅乐《凝安之曲》。随着一声“启扉——”,孟庙棂星门缓缓开启,文舞生手执翟、籥,武舞生手持朱干、玉戚分列两侧,随雅乐五步一顿,缓缓前行;初献官、亚献官、终献官身着宋制祭祀礼装,沿着神道缓步行至孟子殿前。海内外孟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神情肃穆,相继向亚圣先师孟子敬献花篮、行鞠躬礼。
“孟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代表躬逢其会,慎终追远、绳其祖武,谨备少牢玄酒,登歌佾舞,恭奠于亚圣殿下”。主祭官诵读祭文:“……独辟杨墨,首倡仁政……礼门义路,弘道养正,仁心安宅,泽被苍生……”,颂扬孟子功德,表达后人的崇敬怀念之情。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邹鲁礼乐团文化顾问董伟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祭孟活动的本质是道德教化,更是文化传承,能够恢复人们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重建和发扬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按照宋代礼制,参与祭祀的献官轮流进行盥洗、向亚圣孟子奠爵。 沙见龙摄

乐生现场奏响北宋官制释奠雅乐《凝安之曲》。 沙见龙摄
“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董伟表示,大力弘扬和传承孟子儒学思想、政德思想,汲取礼乐文明的“营养”,对促进师德水平提升和教育文化发展等有重要意义。
前来参加祭祀大典的山东邹城市第二中学教师范磊告诉记者,孟子一生热爱教育事业,尊重教师,乐于为师,把收徒讲学、传授知识看成人生的乐趣之一。“作为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自己将积极传承孟子思想,引导学子培养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

海内外孟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等300余人参加了当天的祭祀大典。 沙见龙摄
据《四库全书》记载,古代孟庙每年春、秋两次“丁祭”和忌辰日最为隆重。春、秋两次“丁祭”为家祭与官祭,冬至祭孟属于民间祭祀。每逢孟子忌日,周边百姓、乡贤、私塾先生都会自发前来祭祀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