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30)


第十四章  艺术的发展

 

一、艺术发展的动因及手段

    我们说艺术一旦诞生,它就会伴随着人类而永远存在下去,这是就“艺术”这个总体来说的。若就某个单独的艺术品个体来说,情况则恰恰相反。当某件具体的艺术品产生后,随着人们对它的不断观赏,它给我们的陌生感就会逐渐降低,以至最后随着时日的推进,我们对它司空见惯了,一点陌生感也没有了。这时,它就不再能使我们产生审美的愉悦感,换句话说,它对我们来说已不再是完全的艺术品了。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艺术家们只好再去创作出新的、有陌生感的艺术品。于是,具体的艺术品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从整个人类的宏观角度看,人类的艺术就呈现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或者说,人类的艺术有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

    不仅艺术品个体如此,艺术的风格流派的发展也是如此。比如,看多了现实主义作品,就想看看浪漫主义的作品,而看多了浪漫主义作品后,又想看看现实主义作品;听多了西洋音乐,就想听中国民乐,听多了中国民乐,又想听听西洋音乐;看烦了生活爱情影片,就想看看警匪枪战影片或西部牛仔片……总之,不断追求陌生感,不断追求新的刺激,以便获得审美的享受,这正是人类艺术能够不断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因。

    以上,我们是从观赏者的角度来考察,促使艺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若要从艺术创造者的角度来考察,情形也是一样的。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除非迫于生计的压力,否则他是决不愿去重复自己的。无论是就艺术品的题材内容来说,还是就艺术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的表现媒介手段来说,艺术家们总是不断地追求创新。因为只有在不断的创新过程中,他们才能不断感受到新奇的陌生感,从而使他们的艺术创作过程,至少部分地转变为一个艺术欣赏的过程,并最终同时获得美感和成就感。

    那么,艺术家们具体是靠什么样的手段来增加其作品的陌生感呢?可以说,手段是无穷无尽的,但主要有以下三类:首先,是改变艺术品的题材内容。拿绘画来说,原来画的是人物画,现在就转而去画山水画;拿小说、电影来说,原来表现的是乡村生活,现在就转而去表现城市生活,等等。其次,靠改变艺术品的表现手法来增加陌生感。拿绘画来说,原来是“写实主义”的,现在就改成“印象主义”的;拿小说来说,原来是用外貌描写、行动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现在就改成用内心独白、意识流的方法去塑造人物。最后,艺术家还可以靠改变艺术品的表现媒介去增加陌生感。拿绘画来说,原来是用油彩的,现在就改成用水粉;拿音乐来说,原来是用钢琴演奏的,现在就用二胡来演奏,等等。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一般的欣赏者来说,艺术品题材内容的陌生与否比表现手法及表现媒介的陌生与否要重要得多。也就是说,新内容使人产生的陌生感要比新手法或新媒介使人产生的陌生感强烈得多。拿绘画欣赏来说,如果你平时看到的都是宗教题材的绘画,这时突然给你看一幅乡村田园风光的绘画,你就会感到很新奇(陌生),从而产生很强的美感;而若突然给你看一幅用新的表现手法或新的媒介材料创作的宗教画,虽然你也会产生一些新鲜感,从而产生一定的美感,但这种美感和你突然看到一幅乡村田园画时所产生的美感相比要弱得多。而就文学作品来说,题材的陌生要比体裁的陌生重要得多。例如,你看过小说《红楼梦》,而没有看过小说《飘》,如果这时让你选择,或者去看一遍电视连续剧剧本《红楼梦》,或者去读一遍小说《飘》,你会选择什么呢?恐怕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因为后者对你的陌生感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