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23)


二、艺术创作的特征:典型性

有一种很流行的、也是公认的说法,即艺术作品、或者说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必须具有典型性,才能打动观众。而具有典型性的事物或人物形象,都“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或者说,“在个别中显出了一般”。其实,从陌生与熟悉的角度来看,所谓“个别”,实际上就是指的“陌生”;所谓“一般”,实际上就是指的熟悉。由此引申开来,拿人物形象来说,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凡是那些既陌生又熟悉的人物形象,就是典型的形象,就是典型的人物。而陌生感及熟悉感越强烈的人物形象,就是典型性越强的人物形象。

说到这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我们还必须分析一下既陌生又熟悉的人物形象。这里的“陌生”和“熟悉”的具体含义到底是什么,或者说,对于一个人物形象来说,什么才是他身上陌生的东西,什么才是他身上熟悉的东西。不解决这一点,对于典型问题,我们就还只是具有一个模糊的认识。

那么,一个典型人物身上的陌生与熟悉的因素具体是指哪些呢?

我们知道,一个成年人,他的性格,或者说他所表现出的特征,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决定的,既有自然生理方面的因素,又有社会生活阅历方面的因素。前者如性别、年龄、外貌、血型及由多种综合生理因素决定的脾性等;后者如学历、职业、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生活经历、道德观等等。而在每一种因素中,都有一个类似“范式”那样的社会平均标准值存在。比如,拿教师职业来说,不管各个教师有多么千差万别,总有一个共同的、平均标准值的教师职业特征存在。其他各项因素也莫不如此。

因此,作家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各种因素的平均标准值抽取出来,组合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例如,他抽取出女性的标准性别特点(温柔)、老年人的标准性格特点(保守)、大学毕业生的标准性格特点(有文化)、下乡插队知青的标准特点(吃苦耐劳),以及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离过婚、爱好体育、脾性急、事业有成、家住中等城市、出过国、有轻微残疾、无子女、长期从事教师工作、相貌一般、好交朋友、经济宽裕、身材矮小等方面的标准特点,组合成了一个独特的老年女教师形象。显然,由于决定人物性格的因素至少有数十上百种,且这数十上百种因素的不同排列组合的可能性数量是非常之巨大的,达到数以亿万计;而实际生活中我们所接触、所熟悉的具体人物(特殊的性格组合)只不过数十人,最多数百人;因此,作家用那数十种因素随机组合成的人物形象和某个具体观者生活中所熟悉的实际人物形象完全重合的可能性很小,几乎为零(例如,碰巧观者的生活圈子里也有两位教师,但完全和上述那个教师形象百分之百一样的却没有)。所以,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观者来说,总是陌生的,总能使人产生陌生感(虽然对不同的读者来说,陌生度不完全一样)。同时,仔细想一下就会明白,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对观者来说,又都是熟悉的:因为他是用各种性格构成因素的社会平均标准值来组合人物形象的。对于每个具体的成年观众来说,他们的头脑中对每一种决定性格的因素也都有一个大同小异的社会平均标准值(范式),这个标准值能够和作家塑造人物时所采取的社会平均标准值产生共鸣(除非作家没有生活阅历,所抽取的社会平均标准值不准;或者个别观者的生活圈子过于狭小,阅历过浅,头脑中总结出的平均标准值和实际上的社会平均标准值相差过于悬殊)。也就是说,作家塑造人物时所采用的各个性格构成因素的社会平均标准值是观众们所完全熟悉的。总之,正是这些性格构成因素的陌生的排列组合和这些性格构成因素的熟悉的社会平均标准值,才构成了一个人物形象的陌生和熟悉这两方面的要素,也才构成了我们常说的典型(人物)的本质内涵,从而使观者产生出美感来。

    作家塑造典型人物的另一种方法是,选出性格构成要素中的某一种因素,然后把它反常地夸大变形(不取平均标准值),成为一个中心特征,然后围绕这个中心特征,再辅以其他社会平均标准值的性格因素,从而塑造出一个非常有特点的人物来。例如,《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抓住他聪明的特点,加以极端的夸张,然后再辅之以其他一些特点,例如尽忠、谨慎等。这种塑造方法,主要是靠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一个“临时定式”(极度夸张的特点)来使读者产生美感的(参见第十章第五节)。总之,我们可以说,艺术所具有的典型性特征,是由艺术品中的形象对观者必须既具有陌生性又具有熟悉性这一美学基本规律所决定了的。

    必须说明,如果某位作家,他在塑造某个人物形象时,虽然所摄取的各种性格构成因素的社会平均标准值是准确的,但他所摄取的性格构成因素的种类如果太少,比如说,只摄取了五六种因素来组合成一个人物形象(五六种因素只有数十种排列组合的可能),那么这个人物形象就非常容易和别的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雷同,或者和观者在实际生活中所熟悉的那数十上百种人物中的某一位相类似,因而就部分丧失或完全丧失了该人物形象对观众的陌生感,进而也就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美感。因此,对于一个高水平的作家来说,要想使自己塑造的人物具有典型性,他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准确地摄取某方面性格因素的社会平均标准值;二是尽可能摄取更多种类的人物性格构成因素来组合人物形象(观众在人物形象身上发现的性格社会平均标准值越准确,熟悉感就越强;发现的性格构成因素的排列方式越独特,陌生感就越强)。凡社会平均标准值摄取不准的,让人觉得人物形象太假;性格构成因素摄取太少的,让人觉得该人物形象不丰满,不是典型,只是“类型”。对于阅历不深的儿童来说,类型有吸引力;而对于阅历很深,特别是对那些在儿童期已看过大量“类型”人物形象的成年人来说,“类型”式的人物形象已没有吸引力。

    最后,就有关艺术典型创作中的两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观点,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塑造典型究竟应该从“一般”出发还是应该从个别的“特殊”出发?我的感觉是,“一般”有点类似于“社会平均标准值”,而“特殊”有点类似于“不同的排列组合”。如果是这样的话,无论是从一般出发走向特殊,还是从特殊出发走向一般,都能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典型来。更有甚者,假如作家身边恰巧有那么一个人物,他身上的各种性格因素恰巧就等于社会平均标准值,而他的性格因素又构成了独特的排列方式,那么,作家只须把这个生活原型丝毫不动地照搬进艺术作品中,就能构成一个典型形象了。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典型的机率是非常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