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熟悉=美(22)


第十一章  艺术的特征

 

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艺术,艺术将显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艺术主要有如下三个特征: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下面我们就来分别具体讨论一下。

 

一、艺术的本质特征:形象性

    艺术必须具有形象性,不管这个形象是直接呈现出来的(如绘画、雕塑、电影、戏剧等),还是通过声音或语言媒介间接呈现出来的(如音乐、小说、诗歌等),这一点已基本得到大家的公认。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讨论美学时已经说过,美的要素之一就是“熟悉”,也就是人们头脑潜意识中存在的“定式”。由于这个定式是从观察外界事物的外观形象而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这个“定式”不是以类似语法规则、逻辑规则那样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有意识的语言思维里,而是以类似图形的空间坐标分布的方式,或者说以点、线、面、体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中。换句话说,这些定式都不是抽象的、类似语言那样的概念,而是一种有点类似于我们常见的交通管理标志那样的“图形”标识。只有那些具备具体形态的事物(具有形象性的事物)才能和我们头脑中具有一定形态的图形“定式”相比较并产生共鸣。即:一件事物要想和我们潜意识中的“定式”发生共鸣并进而使我们产生美感,那么这件事物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可以说,艺术的形象性特征是由美和艺术的本质,或者说是由这两个概念本身的定义所决定了的,是题中既有之义。

    曾有朋友问我,说自然美具有形象性是对的,但社会美呢?那些决定人们的社会审美标准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可都是由一条条抽象的规则及语言概念组成的,它们的形象性表现在哪里呢?我认为,虽然在(间接)社会美的审美过程中,确实有抽象的伦理道德观念(概念)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直接)社会美依然表现出它的主要的形象性。举例来说,在古代,中国的妇女们要遵守许许多多的封建伦理信条,如贞操观及“三从四德”等。而这些抽象的伦理信条,表现在外观形象上就是,妇女的穿衣打扮首先是要捂得严,不能袒胸露背、过于暴露;其次是一举手、一投足都要规规矩矩、低眉顺眼,不能太“浪”,等等。时间长了,这些有关穿戴、举止上的“图形”就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定式,而我们对那些抽象的封建伦理信条的肯定是通过对这些图形定式的肯定而表现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是通过某妇女的外观穿戴、言谈举止等这些形象的东西,来判断该妇女是否遵守了那些抽象的伦理道德信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包含着许多抽象的伦理信条的社会美,依然主要是通过大量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需要指出,严格地说起来,虽然艺术品必须具有形象性,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形象性是有巨大的区别的。首先,在听觉艺术中,尤其在无标题音乐作品中,形象性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靠统觉联想作用而间接产生的。例如,我们听到一首描绘高山流水的曲子时,我们需靠一定的经验想像,才能在脑海中“看到”高山和流水的形象。其次,我们曾经说过,在人们的潜意识中,由视觉因素产生的“定式”和由听觉因素产生的“定式”有着根本的不同。简单地说,前者的定式是一些图形坐标,而后者的定式是节拍和重复(的旋律)。因此,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听到一首乐曲时,即使我们头脑中没有产生和这首曲子相匹配的形象,我们也能马上体验到一种美的愉悦感(比如说节奏感)。甚至当我们头脑中出现一幅和这首曲子所要描绘的事物完全相异的形象时,我们仍能体验到那种美感。实际上,当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听众在欣赏某首无标题音乐时,他们头脑中常常出现的是演奏者的形象,而不是该乐曲所塑造的形象。

    说到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下人们通常提到的“艺术要有形象思维”的问题。除了上面我们讨论过的艺术要富于形象性之外,形象思维一般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说,形象思维是靠“以己度物”的方式来进行的;另一方面是说,形象思维的特征是“以个别来代表一般”。所谓以己度物,说通俗点,就是用人自身的感觉来说明客观事物,包括无生命的客观事物(所谓比喻)。例如,对于打雷闪电这种自然现象,形象思维的解释是“天在发怒”;大地干旱了,形象思维的描述是“大地渴了”等等。在这里,“发怒”、“渴了”,都是人们自身常有的、非常熟悉的感觉。所谓用个别代表一般,就是指用一个大家所熟悉的出色个例,来代表和它同类的那些新出现的、或人们还不太熟悉的人或事物。例如,用“鲁班”来代表一切新涌现出来的能工巧匠;用马拉多纳来代表一切出色的足球运动员,等等。其实,稍微思考一下就会明白,所谓以己度物,所谓用自己的感觉来说明客观事物,所谓用个别代表一般,总之一句话,所谓的“形象思维”,从本质上来说,实际上,都是人们在用自己所熟悉的事物来说明那些自己不太熟悉的事物,也就是在“用熟悉来解释陌生”。我们已经知道,审美过程就是要在陌生中发现熟悉;现在我们又知道,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要用熟悉去解释陌生。由此可见,审美欣赏和形象思维实际上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一个过程的两种不同说法。由此我们也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艺术”和“形象思维”总是那么密不可分,以及为什么艺术要有形象思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