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八月十五是汉阴,也是全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文化渊源千年,可谓深邃厚重。
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汉阴节日的气氛愈来愈浓,下午至晚间便进入了高潮,团圆宴、祭月、赏月、吃月饼、开诗会、点天灯、放河灯、舞稻草龙等活动一个接着一个。
中秋之夜,一轮圆月照耀大地,象征着圆满和团圆。汉阴人讲究中秋这一天的合家团聚,外出的家人要尽量赶回家,嫁出的闺女要回娘家,下午在一起欢宴吃团圆饭。等到皓月当头,一家人围坐窗前桌旁,饮茶品水果,分食月饼,望圆月诉亲情,其乐融融,其意切切。中秋节是每家每户团圆的节日,它的文化内涵就集中在团圆二字上。汉阴人向来以圆润为美,并追求“人月两圆”的意境,团团圆圆更是一种完美。
汉阴人讲究中秋食文化。团圆是情愫的继承,团圆饭则是这种情愫的表现。喝的酒叫“团圆酒”,吃的饼叫“团圆饼”,强调人与人的和谐。食谱考究,追求一个“新”字,以尝鲜为快,不管是几菜几汤,几荤几素,几热几凉,一般都有鸡肉焖新上市的板粟、排骨(或猪蹄)清炖新上市的莲藕、鸡杂(或猪肉丝)爆炒新上市的核桃花生、红苕蒸新糯米、红烧新出塘的鲤鱼或清蒸新出池的鲫鱼等,吃新米做的饭,饭前或饭后品尝石榴、葡萄、枣、梨等时令水果。
祭月,汉阴的一般习俗先是在庭院中支好祭桌,陈上月饼和各种水果,插上桂花,点上蜡烛,面对月亮,按辈份顺序,依次敬香,女子则跪拜祭月。祭月的同时,老人祈祷一家平安,万事如意,小伙许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姑娘祝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接着,一家人围坐下来,凝视夜空,开始赏月,边吃边说,指指点点,议论风生,共享人间美景,共话“举酒邀明月,月圆人圆事事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然后,老人给小孩讲起了一个个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孩子们充满了遐想,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祭月起源于人们对月亮天体的崇拜,复合了古代秋尝与祈求子嗣等内容,蕴涵了中国人家庭团聚、分享亲情、向往美好的人伦理想,具有整合与调节社会关系的重要意义。赏月是人与自然对话、沟通的良机,也是实现人际关系协调的有效途径。
中秋诗词文化也是汉阴文化人其间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邀约到一起,每年开中秋诗会,吟颂中秋有关的唐宋诗词,或即兴创作中秋诗词。吟颂的诗句中,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及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玩月》。他们朗诵唐诗“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佳句及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慨叹着人月双圆,希冀着“千里共婵娟”,使诗会达到高潮。
祭月、赏月之后,便开始娱乐活动。儿时在汉阴城有文化背景人家看到的点天灯、放河灯活动,在农村亲戚家欣赏到的玩稻草火龙活动,我至今记忆犹新。天灯,有两种,一种是悬挂在旗杆、树上高处的彩灯,一种是孔明灯,主要是一种许愿祈福活动。河灯,意在为远方亲人和游子捎去问侯,是一种团圆情结。有的年份还举办放河灯比赛,成了中秋之夜的另一大看点。玩稻草火龙,与农业生产有关,意在庆五谷丰登,祈求来年大丰收,过一个狂欢之夜。
在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中,中秋节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和平安,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在人心日渐疏远的今天,中秋赏月仍然寄托着中国人“天上月团圆,地下人团圆”的情怀。对于今日中国人来说,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仍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洗礼。
中秋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团圆是历代中国人的美好期盼,如今强调的“和谐”实际上是“团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述。传统节日在当代应该有新的内涵,中秋节团圆与亲情的主题可以从家庭延展至社会。团圆与亲情的节日主题向社会延伸是时代发展趋势,形式也可多种多样,如以社区为平台,开展制作传统节日食品、戏曲展演和文体娱乐等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能够增进社会和谐,使传统节日更加贴近群众、生动活泼,其文化内涵也会不断丰富、与时俱进。
(原载李家成著《汉阴研究》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