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经历了萌芽、野蛮发展、规范调整阶段,目前整个行业的发展仍在进一步的规范化。行业的规范意味着各类监管制度的不断健全,截至目前,“1+3”监管框架已经形成。
从事金融行业的人都清楚,金融业务的本质就是经营风险,而风险有高低之分,高低又与经营者本身的风控能力和资源息息相关。那么今天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哪单业务的风险水平如何控制,也不是哪类业务如何开展更好,而是整个行业如何保证不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如果互联网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可能会对整个行业造成致命打击。同时,行业系统风险的发生也意味着行业发展的方向存在某些致命的缺陷。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明确一下行业层面的风险到底有哪些。金融风险的分类按照不同维度,分为多种,按照行业内的共识可以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包含监管风险)、债务人破产风险;在这些基础风险类别之外,如果资产类别比较集中还会涉及到行业的周期性风险、宏观经济层面的风险;如果涉及到跨国交易还可能涉及到来自不同国家层面的政治风险。从这些风险类别中,行业层面可能发生并且从行业层面可以干预的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政策风险、债务人破产风险、行业的周期性风险等。无论哪种风险集中发生,初期都会表现为流动性风险,。
一个行业的风险防范不能是单一措施,而是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风险的演进过程一般是,先是,部分平台小规模集中逾期,从而发生一般的流动性风险;接下来,平台发生逾期的规模扩大,涉及数量也会扩大;再就是出现大量实质性的坏账,由于坏账的影响,部分平台开始失去融资能力,本身质地优良的资产用户也不再接受,长期积累的信用瞬间崩塌;僵尸平台范围再度扩大,直至行业重新洗牌结束。从这个过程看,一个行业的金融风险的爆发和结束过程跟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发生和演进过程及其相似!
从上面的演进过程,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初步的应对机制,首先需要通过流动性支持来缓解行业发生的风险;其次通过加强不同平台资产之间的互信互认机制,增强行业资产的流动性,这也增加了平台的自救能力;最后通过行业内的优胜劣汰——行业并购基金实现行业内资源的重新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