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曰: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懂,没必要解释。我们想说的其实是,借物、借力、借势,道理是相通的,自己没有或者不具备,最好的方式就是借,至于借什么,怎么借,借来之后怎么用,当然是有门道的。
借势术的基本应用
一个势就摆在那里,那我们如何借它?如何透过这个势,找出当中可以被管理的要素、可以与我们互动的要素?通过对已有的势的改造、驾驭,或者同时搭若干个势,就好像在拥挤的电影院里,要进到里面去,既有可能是挤进去,也有可能是从其他人的头上踩过去一样。
借势的过程,既可以借一个势,也可能借众多的势,还有可能借不同势的不同部分进行组合。
第一是借势头。
要求我们会看势头,而且在借势的过程当中造势。他人的公路不是专门为你铺的,你要到他人的公路上去走,你自己总要造一段引桥吧,所以造势也必须是借势的基础,是基本功。把势借来了,扭转了他人的势,在他人的摊子下摆自己的铺子,在他人的路上开我的车,最后我的发展效益还比他人好,这是借势的关键。
第二是借势术。
这时候势是存在的,就放在那里,看你借不借,怎么借。比如中国目前常见的抗日剧、谍战剧的跟风,中国着眼于非洲自主形成的抵抗欧美发达国家剥削的势,以及他们给予非洲的投入和开发严重滞后的大背景,加大了自身进入非洲的力度,而且突出了用国家资本主义进入非洲,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这个势,借用了这个势。
近年来,围绕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在多个双边贸易,多边贸易体系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就是对人民币汇率上升的一个势的有效应用。
采用人民币来结算,更是对衰落中的美元霸权的沉重打击,既使人民币安全的成为了国际货币,又不用承担真正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利率失去管控和被发达国家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暗算的可能性,当然也是强有力地利用了中国贸易发展能力,中国对周边国家影响能力的提升,是一次巧妙的、成功的借势活动。
马歇尔计划——大棋局中的借势术
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指美国对二战后对被战争破坏的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不但对欧洲的战后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对整个世界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总共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
在马歇尔计划制定之初,曾还考虑给予苏联及其在东欧的卫星国提供相同的援助,但其前提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同时允许西方势力进入其势力范围内。
不过,经过美国深思熟虑,其担心苏联将会借助该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势力,因此故意对苏联提出了其无法接受的苛刻条件,最终使其与东欧各国被排除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范围之外。
另外,马歇尔计划还被认为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催化剂。由于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减弱或消除了西欧各国之间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关税及贸易壁垒,同时使得西欧各国之间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最终走向了一体化(欧盟共同体、欧元的成立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该计划同时也使西欧各国在经济管理上系统地学习和适应了美国的经验。苏联虽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也遭受到重创,但是其受创的部分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部分的区域几乎不受战争影响,反而借助二战快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还向其势力范围内的前轴心国——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东德——索取了大量战争赔款。
这些国家同时还要为苏联提供大量原料和工业品。这些赔偿为苏联带来的收益绝不亚于那些参与马歇尔计划的国家从美国获得的利益。
虽然没能够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援助,但苏联也在东欧建立了类似“马歇尔计划”的替代品——经济互助委员会。由于苏联政府拒绝来自西方的援助(其实是被动拒绝),导致东欧其他国家几乎没有从马歇尔计划中获得任何的好处,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为了苏联从其周围的卫星国攫取原料的重要工具。
因此相比较于西欧,东欧的经济恢复速度明显要慢上很多。有些人甚至认为在90年代之前,这些国家的经济从来就没有完全恢复到战前水平。这直接导致了东欧国家短缺经济形成,同时也拉大了东西方阵营间的财富鸿沟。
不过东欧的集权国家能够利用政权的力量强行实施配给制度以及财政紧缩政策,从而强制使一些资源向重要方向定向流动,这对西方国家而言是不可能的。
虽然马歇尔计划给西欧的复兴带来了巨大的帮助,但是此计划同时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利益。正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造成的破坏,才使美国的工业和农业占据了世界领先地位。
从中成长起来的众多美国私人企业需要在贸易自由政策下开辟的新市场来获得利润。虽然此时的欧洲重建也正需要来自美国的产品,但还没有从二战的阴影中走出的欧洲人没有足够的美元来进口这些必需物资。
这体现了一个基本的经济问题——欧洲的资本主义本质上正为美元荒所困扰。而美国却积聚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其庞大的储备也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信贷机制已完全无法应付西欧的大额贸易赤字。
前者只能够通过一些数目不是很大的贷款,帮助欧洲解决短期内的赤字问题。至于重要的财政和重建问题,他们就无能为力了。因此美国就开始通过多种途径向欧洲提供所谓的“美元信贷”,来帮助欧洲解决这些问题。而马歇尔计划正是这众多途径之一。
到了80年代,又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马歇尔计划并不像人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即在欧洲的复兴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个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经济历史学家艾伦•米尔沃德。德国历史学家格尔德•哈达赫(在他1994年出版的著作《马歇尔计划》)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
这些历史学家指出,早在美国的大规模援助到达之前,许多欧洲国家就已经转入了经济增长阶段。而且一些接受援助较少的国家,其发展速度反而更快一些。
虽然马歇尔计划确实减轻了欧洲重建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并对一些关键部门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欧洲在战后低谷之后的经济增长与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并不是很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