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解读续展心理舒适度的秘诀



    • 结交新朋友
    认识新人并扩大朋友圈总是能丰富你的生活。找那些和你目前朋友圈不同的人,心理咨询师解读续展心理舒适度的秘诀、但不一定要太脱离现实。当你和他们友好相处时,会从他们那里获得新的体验。
    • 从你的role model身上寻找你最想培养的品质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跟大家提到了role model的作用。其实很简单,我希望拥有Barbara Fredrickson身上的坚持不懈和好奇,那么我可以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培养我的grit(可以理解为坚持不懈),比如从每天做15分钟的慈心禅冥想(loving-kindness meditation)开始。
    • 学习新东西
    不断进步最简单和最有趣的方式之一,就是每天学习新的东西。心理咨询师解读续展心理舒适度的秘诀、把它培养成一个习惯,定期学习你非常感兴趣的知识。在你选择的领域试着找到最好的知识。然后在学习的同时试着把这些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 到没去过的地方旅行
    旅行和了解不一样的文化,结交新朋友是扩大视野和使人进步的非常好的方式。也许现在你就可以去看看地图,定下来将要去哪儿。
    • 从small win开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避免逼迫自己太狠而进入到我们的恐惧区。再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今年特别让我怦然心动的目标是读完我想看的42本书。那么如果我开始的时候让自己每天沉浸在书的海洋里,在第一个星期每天读上12个小时,也许我能读完3本书,但是你觉得我可能会坚持下去吗?基本不可能!为什么?因为我把自己逼得太狠以至于我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恐惧区,对读书这件事情心生厌恶了!正确的做法是我根据自己的能力(每周读一本)去合理的规划自己的目标,先从每天我可以接受的量开始。比如每天读15分钟,然后当阅读15分钟成了已经成了我的舒适区之后,再逐渐增加到20分钟,30分钟,1个小时。我相信所有健身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你想练出肌肉,那么重要的不是你一次能做多少个,而是你能坚持下去,并且逐渐提高难度,每次只增加到比你现有水平多一点点的你能接受的水平。
    • 逼自己去做你耽搁了的事情
    为什么你把明显和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耽搁了,原因是有可能你多多少少害怕随后发生什么。为了成长,你必须面对自己的恐惧,不要躲在后面。
    离开(心理)舒适区会感觉不舒服。但这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你必须让自己经历此不适,以达到你想达到的水平。下面是最后一张图,我在Bloominghappy.com网站上找到的,它展示了快乐和走出舒适区的能力之间的关系:
    • 冥想
    人们认为冥想是困难或神秘的,但其实它相当简单。
    练习这个方法:花2分钟坐着不动,并专注你的呼吸,觉察自己的思绪慢慢回到呼吸。
    还有很多其他的冥想的方法,但这是最简单的,它向你展示了怎样像个外人一样看待自己的冲动,和你不需要回应的冲动。
    起初你可能不擅长这些,但这就是你练习的原因。
    你将通过这些实践学习、习惯不舒适感,应对不舒适感,即使你不喜欢它。学习如何在热情消减时继续坚持下去,学习不要马上回应你的冲动,以及享受活动带给你的快乐奖赏。
    生活需要没有乐趣的单调方法吗?当然不是。但是如果你可以在当下享受任何活动,从长远看来,为什么不学会掌握技能的方法,以便在未来获取回报呢?
    • 跟某人倾吐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我们倾向避免有挑战的交谈,因为这种对话并不好玩。它们令人害怕,不舒服。但这会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包括怨恨 —— 一种更糟糕的人际关系,甚至情况可能会恶化……
练习这个方法:当你与别人有矛盾的时候,请不要在脑海中重演矛盾,(员工心理咨询)心明意会国际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 透视而要用温柔礼貌、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和他交谈。试着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只是你的角度。
从一句简单的搭讪开始:“嗨,我们可以谈谈吗?” 告诉他们你当时的感受,(重点是)不要指责他们或让他们内心有所戒备,同时问问他们当时的感觉如何。以一种想找到解决你们之间的矛盾、维持你们之间关系的态度来搞定这件事。
你在这里会学到,如何在不舒适的感觉中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
    • 坚持一个习惯
    人们经历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改变一个习惯时,当他们最初的热情像一把火燃烧之后,如何坚持下去。维持一个习惯第一个星期很容易 —— 但第二和第三周呢?其实坚持最初几个星期后就变得容易多了,但很多人过早的放弃了。
    • 设定目标
    设定目标是激励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师解读续展心理舒适度的秘诀、好的目标会把你从舒适区拉出来,帮你发挥高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定目标这么管用,是因为它们让你为达成目标集中精力,推动你为了目标而努力。

 

温馨提示: (员工心理培训) 心理咨询 EAP服务傅心鸣 心理专家提醒以上文字内容仅做为心理科普知识参考,未必适用于每个人,根据有关情况有效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