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三农”事业的无限光荣和梦想


 60多年以来,勤劳勇敢的凤翔人民在并不优越的农业自然条件下,紧紧依靠党的领导,众志成城,披荆斩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跨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凤翔---这只老凤凰,沐浴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劲春风,容颜一新,展翅高飞。全县农业产业不断壮大、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农业丰碑。

一、农业经济全面发展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47公里,总面积1179平方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环山,呈簸箕状,黄绵土面积大,土层深厚,地势平坦,有利于农业生产。建国以后,凤翔农村经济经过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曲折历程,除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几年间起伏不定外,一直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全县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农业产业化建设为途径,加快了农村经济由单一结构向多元化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农村经济形成新的发展格局,支柱产业逐步形成。新世纪以来,凤翔县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和方式方法狠抓农业生产,“粮、畜、果、菜、辣”五大主导产业得到全面发展。截止2014年底,201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8亿元、同比增长5.1%。粮食总产25.63万吨。畜牧业实现产值14.35亿元,增长3%。全县出栏牛3.6万头,出栏猪15.97万头,出栏家禽129.03万只,禽蛋产量1.1万吨,奶类总产量8.65万吨,猪存栏9.29万头,羊存栏8.4万头,苹果面积18.4万亩,蔬菜面积17.8万亩。

(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

建国六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连年喜获丰收。近年来,我县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思路,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以良种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测统配技术为内容的主要栽培技术,积极实施优质粮工程,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95-100万亩,粮食生产从解决温饱走向优质专用。

据统计资料,1949年,凤翔小麦品种主要以“蚂蚱麦”、“碧蚂麦”等农家种为主, 平均亩产不到130斤,当时全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96.71万亩,而总产量只有12375斤,人均产粮不到200斤。六十年代开始引进新品种,70年代开始推广杂交品种,从1960—1978年广小麦优良品种共进行了更新换代,产量取得了三次突破性的进展。到1984年粮食总产已经达到36448万斤,亩产已经平均达到399斤,增长了2.94倍。到90年初,小麦品种已经更良为“宝麦一号”、“丰产三号”、“小偃六号”等30多种, 亩产平均接近400公斤。现如今,我县已推广小麦优良品种131多种,其中小偃22、西农148、铜麦1号等品种已经成为产量稳定的骨干品种。

(二) 特色农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建国六十年来,凤翔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 “十五”期间,县上在“稳定粮油、强抓畜牧、突出果菜”,的思路下,打造出了“三秦红”牌辣椒、“桂花”牌蔬菜、“雍州”牌苹果三大驰名中外的著名品牌。特色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是畜牧产业从寥寥无几到撑起“半边天”。解放初全县牛存栏只有3.5万头,现在全县牛存栏已经发展到12万头,建设畜牧养殖小区25个二是蔬菜种植从凤毛麟角到托起“聚宝盆”。1949年全县大路蔬菜种植只有1.2万亩。现如今,全县蔬菜种植已经突破17万亩,集中优势区域发展设施蔬菜2万亩,日光温室大棚4000多座。三是苹果种植从高山点缀到遍地“摇钱树”。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栽植面积是30多年前的10倍(1982年全县苹果6255亩),60多年前的100倍(1950年全县各类果树面积不到500亩)。四是辣椒种植从稀罕紧缺到变成“钱串串” 全县辣椒种植面积从70年代的5000多亩发展到10万亩,亩产由200多斤增加到400公斤。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建国六十年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的过程。1950年前后,农村基本上没有机电动力,全县99.4万亩耕地全靠3.万多头大家畜和10.9万劳力完成。1957年我县购进第一辆拖拉机,从此打破了我县无农用机械的历史,到1982年全县拖拉机达到2247台(其中大型353台),农用汽车达到75辆,平均36个农业户拥有一台18.7马力的的拖拉机。农用工具从1957年开始全县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解放式水车、马拉收割机等半机械化农具。1958年又在全县范围内推行“车子化”、“轴承化”和“绳索牵引化”。1965—1978年继而实行大机械化。特别是1982年实行农业责任制后,生产规模变小,农民对机械化热情很高纷纷购买小型农业机械,农机用电量达到3560.6万度,全县拥有农业机械9.89万台,到1986年,全县有机户已达到2701户,小麦碾打脱离、农副产品加工、畜牧饲料粉碎等已在全县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田间运输、机播小麦已在川原地区基本实现机械化。近年来,县上在鼓励农民合理购置农机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服务和精心组织,促进农机总动力的持续稳步增长,凤翔县一跃成为“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 2014年全县农用机械总动力42.7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761台/9.92万千瓦,小型拖拉机5528台/7.19万千瓦。

(四)农田水利建设成就显著

六十年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县广大农民群众,在“人定胜天” 的精神指导下,彻底改变了建国前农业生产“收成基本靠天,浇地基本靠担”的面貌,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至1984年,全县先后建成群力、东风、冯家山等大小水库、坡塘33座,抽水站70余处,东西南三条总长干渠62.56公里,装机总容量9321.6瓦,新打机井3566眼,平均每年扩大有效灌溉面积1.41万亩,排灌机械处于宝鸡地区领先地位。近年来,又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多万亩,建成输水暗管4000多公里,全县形成横水河、东风、冯抽、机井和小型水利等五大灌溉网络。并相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水利设施防洪、除涝、灌溉体系更加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根本转变。2014年全县东风水库灌区、横水河灌区、冯家山水库灌区、机井灌区、小型灌区五大灌溉网络,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2.3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74.8%。农田水利的快速发展,有效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二、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建国六十年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开放搞活农村经济、制订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

(一)交通运输快速便捷

建国六十年来,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农民出行由缓慢不畅到快速便捷。据 1956年手工业公私合营改造报告资料,当时县内只有简易公路三条86公里,全部依靠畜力运输,全县仅有胶轮大车156辆、轿车38辆。到1984年全县公路总长度已达到863公里,拥有运输汽车299辆。自2011年开始,全县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近20亿元,宝平高速、宝平高速公路县城连接线、S104岐凤界至纸坊段二级公路改建、S104(暨S210)凤翔过境公路、西凤大道等一大批交通重点项目先后建成通车。建成通村水泥(油)路368条779公里,实现了全县所有行政村通村水泥(柏油)路全覆盖;凤翔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6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公里,省道86公里,县道176公里,乡道248公里,专用公路19公里,村道991公里。全县共拥有营运车辆2733辆。客运车辆通镇、社区17个,通行政村223个,分别达到了100%和96%。客运班线增加到43条,其中通村客运线路30条,通村客运车辆245辆,乡镇通班车率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6%,224个行政村通上了通村客运车辆。农民交通方式从基本靠走到自行车,再到摩托车,由公交车到出租车。交通承载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二)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

建国前,“土坯墙、倒座房”曾一度是是我县农民住房的缩影。当时土坯房不仅在农村“一统天下”,而且在县城内也占有一席之地。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到1985年,大多数农民已经迈过了脱贫的门槛, 一时间,结实美观的砖木瓦房已经骄傲地在公路沿线连成了一片,1993县上按照“发展一批,巩固一批”的原则,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突破口,全面推行小康进程,陈村镇水沟村、糜杆桥镇西白村等一批小康村应运而生,农村“小洋楼”如蜓蜓点水般,开始在农村田野里渐露头角。进入新世纪,一幢幢宽敞明亮的的楼房,已经层层叠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农村水、电、路、体育休闲娱乐广场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益、突飞猛进,服务承载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2012年以来,按照“高端发力、顶层设计,城乡互动、企地联手,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和“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强基、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建设思路,通过普及“五化”推进所有村、提升“五化”抓好重点村、做优“五化”打造精品村三个层面,打造了高庄村、王堡村、庞家务村、马家庄村、周家门前村、六营村、河北村、柳林村8个精品样板村,为全县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树立标杆、提供样板,以精品样板村示范引领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全县233个村共整治街巷道路1936条,添置垃圾桶12189个,配备清运车421辆,栽植花卉苗木160万株,绿化街道613条304公里,新建休闲广场134个,水泥硬化街巷道路141公里,灰粉涂白墙体4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754盏,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提升,促使城乡“业态、形态、生态、文态”四态融合,环境、空间、产业、文明相互支撑,初步实现了协调发展家园美。止2014年底,全县建成最美乡村示范村 79个,新农村五星村32个、四星村 79个;城关镇、长青镇、柳林镇 3个镇入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强镇”,周家门前村、西白村等 16个村跻身全市“百强村”行列,城乡一体化进程正在加速实现。

三、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建国六十年来,凤翔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整积累和消费的分配比例,积极贯彻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农民收入的逐年增长,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不断更新,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59年的46.88元增加到2014年的11778元,增长了200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1984年的20倍、1950年的100倍。

农民生活从六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

一是穿衣由防寒取暖到名牌时尚。穿衣已由过去单纯为了防寒、取暖向着美化生活方面发展。由朴素单调到名牌时尚。农村男子穿中式的对襟短衫到中山服、列宁装、西服,再到休闲夹克。据2007年统计数据,农民人均衣着支出159.4元,比重为6.2%。

二是吃饭由食不果腹到健康美味。由票证盛行、食物匮乏到琳琅满目,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我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县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7%,2011年为41.6%,2012年为39.7%,2013年为38.8%,2014年为38.4%。比1978年的68%左右下降了24.3个百分点。

三是住房由拥挤简陋到宽敞舒适。由土坯、窑洞到高楼大厦,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6平方米,扩大到2014年的 27.33平方米。2014年竣工房屋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1%。全年投资5.75亿元,新开工各类保障房2899套,其中经济适用房330套,廉租房372套,公租房803套,限价商品房1358套,林业棚户区改造36套。

四是生活用品由简易实用到高档享受。改革开放初期,电风扇、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是城市居民的奢侈品,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近乎没有。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7亿元,其中乡村零售额6.57亿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216元,消费亮点纷呈,居民消费档次提高,出现了消费升级和多样化的新态势。

五是文化娱乐由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娱乐方式由赶集、跟会、看庙戏到休闲、体育、网聊多样化。2014年全县实现文化旅游综合收入12.9亿元,全县固定电话拥有量4.5万户,其中农村固定电话拥有量3.1万户,移动电话31.06万户,电信、联通及广电宽带用户达到3.5万户。

六是财产由捉襟见肘到家财万贯。201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6.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4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35亿元,2014年末国有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9亿元。各项指标相当于1978年的100倍。

一个个零的突破,一次次质的飞跃,铭记在凤翔城徽之上,让凤翔儿女为之骄傲;使凤翔事业为之振兴。展望未来:在引领与拓展之间,凤翔农民的竞争活力还在迸发;在聚合与延伸之间,凤翔农业的特殊魅力还在彰显;在建设与发展之间,凤翔农村蕴藏的潜能还在凸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十三五期间乃至更长的时间,凤翔的“三农”事业必将随着凤翔县战略定位的大幅提升,再谱新篇、再创新辉煌,凤翔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