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广州徐唐咨询创始合伙人 徐健
去KPI主义(或思潮),核心大意是不能再束缚于既定KPI体系,束缚于业绩数字驱动的薪酬和职业发展:以至于失去了内在动力,失去了企业家精神的初心,最终忘了市场,忘了用户。
如果谁还在谈论或青睐KPI,则似乎是反潮流的。对的,那首红遍中国的曲子:感觉身体被淘空,有一句歌词就是不要KPI的,简直就是和沉重的压力对等,冷幽默的歌词也预示着KPI管理方法即将被抛弃?
解释有很多,一类重点是KPI的短处:如无法量化衡量职能部门的绩效:业务指标KPI设定,也存在着上下级博弈带来的现实扭曲;即便指标设置都到位了,也要求经营管理逻辑精密,高度耦合;
另一类解释,是时代场景变化带来的改变,以往标准化大生产,依赖从上至下的科层制管理,使得KPI尤其有效:严密的绩效体系,在相对稳定的战略环境中,只要按照高层意图执行到位,则会发挥更大的效率;
随着工业时代朝着数字化时代迈进,市场要求更多的个性化产品,相对应的无形资产价值成比例放大,要求个体、团队成为价值节点网络,灵活直接对接市场,才能取胜,以往的KPI体系很容易显得迟滞和笨拙,也容易牵扯过多的注意力在僵硬的目标上,并扼杀员工的贴近现实要求的主创精神。
上述两类解释都没有错。在第一类解释中,如不少企业的绩效考核实践,往往是把KPI分解到位,但是严格限制数量(把核心指标抓住);同时,考核表上会增加工作计划考核,最后加个能力考核,设置三种权重算总分,表明一个逻辑:能力与工作计划是过程管理,支持有限的量化KPI结果。
这还不够:战略、领导力和组织结构、权力分工及文化,也是OD(组织发展)层面的工作重点,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持型的绩效场景,要求非常系统化的工作耦合与高难度的执行能力,最终成功的概率并不大。
问题在于,去KPI主义,在深层次上意味着什么?理论上,传统KPI体系作为绩效衡量指标,代表着一种注意力,代表着组织整体的注意力结构,大家都得盯着这个把指标做到位,或者是过程检查改善甚至牵引工作方向。
去KPI主义,则是要改变这样的注意力结构,把注意力结构放在真正可以链接到客户价值的目标上去,也就是说,原有的KPI体系对应的注意力结构,不能应对高度不确定性下的客户需求,这个体系开始对应为机械的管理思维了。
再进一步看,去KPI主义,是一种思维演化还是颠覆? 若是演化,代表着一种观念发展和价值延续: KPI作为绩效指标,并不过时,而是要跟着战略环境发生转移:在相对稳定的行业竞争环境时段,战略KPI体系并没有失去应有的功用。
当环境需要采取高度灵活的策略时,企业则需要质疑过于僵化的指标体系,考虑从内部管理精密控制,转向高适应的市场机制(或跨边界的项目管理方法),最终的绩效指标需要穿透指向到用户资产管理,包括用户的终生价值。
若是颠覆变革,那就意味着彻底否定KPI方法,人们碰到稍微复杂点的目标数据化管理,就容易自然产生抵触,或轻易否定需要稳定执行效率的KPI绩效管理系统(某个战略期,或者企业集团中的某个相对稳定的业务板块),更容易打着管理简单化的旗号,实行绩效无政府主义(无序化),这应该不是“失控”作者表达的真实涵义。
作者简介:徐健,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徐唐咨询(EZITALENT)创始合伙人,管理新视界(创意型领导力/企业管理创新)主创撰稿人。微信号:1375179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