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潜力引领人类社会的未来


  

柴福洪

 

【摘  要】欧美先后领导了世界工业社会三百年,21世纪世界格局正处于塑型之中,目前显现的“反全球化”不能排除世界会经历一个无序或失序的时期。这个时期有多长,要看客观形势和主观努力。未来世界格局极大可能的走势是向信息社会转变。形势比人强,历史终究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中国在世界的汪洋大海上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与谁一起发展?都事关大局和大势。只要我们认准一个目标,保持发展战略定力,认真做好自己的事,稳步前进,到了建国一百年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引领世界人民的和平发展,就都绝不只是美好的愿景。

【关键词】中国;信息社会;引领未来  

 

1、国大,不可怕,可怕的是强而不善184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等于欧洲加美国的总和还多好几倍,那么中国为什么被欧洲瓜分了呢?中国为什么不去瓜分欧洲?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大清北海水师是当时世界上第六、亚洲第一海军,被三流的日本海军打败,中国怎么不打败日本,把琉球割回来,而是把台湾割给日本了呢?

历史事实说明:经济总量与经济实力不是一回事,与国家实力更不是一回事。人类在公元1945年(二战)前,是以军事实力主导一切权利,如古代有匈奴骑兵横扫整个欧洲,消灭了东西两个罗马帝国,近代有“一战”、二战,而且,基本上只讲军事实力,不讲正义与邪恶。而中国没有侵略的基因,郑和下西洋比欧洲人早了近百年,船队大得多,船的吨位大十倍以上,但没想到略夺资源、没有想过殖民。

当代的中国,如果21世纪30年代 GDP总量超过美国,但人均还是世界上的中等偏下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但必竟还是一个没有真正统一的国家;虽然是世界人口与国土面积体量大国,但不是强国;事实上,还没有进入世界上的主流国家行列,没有话语权,虽然近十几年弱势地位有所改善,但没发生根本性转变。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两百多个国家(或地区)中最特殊的一员,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国家中唯一没有终断过发展史的国家,这一地区国家形态存在于人类社会5000余年。世界上现有的国家形态,大多数是近两三百年形成的,三百年前很多国家是不存的,包括美利坚。甚至很多国家是“二战”后到苏联政体崩塌后才得以成国。只有中国是世界上当今仅存的唯一由文明古国进化而来的现代国家,每一寸土地和海洋都有其历史延续的脉落,且有案可稽。

 

2、欧洲第一次引领人类进步,但成了血腥的强盗。人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一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管理理论的先进性(实力)共同决定人类社会一切权利。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产生了一系列科学与技术,奠定了人类基础教育的基本学习内容。同时,还产生了《生物进化论》、《契约论》、《法的精神》、《国富论》、《资本论》等一系列人类社会的认识论,至今仍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管理的观念形成。

人类贪婪的本性让欧洲的先进性,给欧洲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自己贴上了血腥的强盗标签。对“新大陆”原有居民灭绝式屠杀与殖民统治,强力夺取自然资源与奴役当地居民。这一现象一直延续至二战结束,联合国成立为止。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陆军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大佐在《清国征讨方略》一书中写道:“今日乃豺狼世界,完全不能以道理、信义交往。最紧要者,莫过于研究断然进取方略,谋求国运隆盛”“兵力不整之时,万国公法亦决不可信⋯⋯既不足恃,亦不足守”。英国有句外交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梁启超说:纵观史上强国,无一不是对内君子、对外痞子。倘或颠倒过来,一个对内痞子的国家,则对外无论做君子、痞子都是末流的。

 

3、美国第二次引领人类进步,但成了人类霸权与金融寄生的代名词。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体,由欧洲转向美国,加上两次世界大战消耗了欧洲(和日本),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管理理论,绝大部分产生于美国。美国的移民政策不仅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事实上也向全人类输出现代科学与技术,造福人类,而且,输出其社会管理理论,世界各国的社会科学发展,大多引进于美国的原始研究成果,包括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和萨廖尔逊的《经济学》、阿尔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部二十一世纪简史》等。

美国在人类历史上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霸权。包括理念、法律、军事与外交,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层面称霸人类社会,以“世界警察”自居,临驾于自己主导创建的所有世界组织之上,为一国之私操纵人类一切事务,尤其是政治、军事、金融事务霸权。

很可惜,21世纪的美国,由二战中正义的化身已经演变为一自私霸主国家。尤其是苏联崩溃,唯一超强大国受到“9.11”袭击后(“9.11事件是21世纪真正的起始点”),国家战略出现混乱,现在世界上所有地区动乱、战争,似乎都能找到美国的身影。全世界人民在其“反恐”行动中,看到美国所有行为的出发点是:除铁杆盟友外,所有国家都动乱、贫困,就是他的最高国家利益。哪个国家经济发展了,与自己主张的民主政治、自由意识不一致,都是在挑战美国霸权,能消灭的就消灭,不能消灭,就动用一切手段阻止其发展,挑拨离奸,手段卑鄙,用尽一切办法搞臭政府、搞垮经济、搞乱社会。在称霸中,甚至不惜损害其立国思想、国家尊严、人类基本道德,什么国理、国义、国格、国德都不要了。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在《战争与反战争》一书中统计,在1945-1990年之间的2340个星期里,地球总共只享受了3个星期没有战事的太平日子。美国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揭示国际政治的悲剧本质:“国际体系是一个险恶而残忍的角斗场,要想在其中生存,无论国家“好坏善恶”,都别无选择,只能为了权力而相互竞争和厮杀,这是一种零和博弈。”

美国主导的世界,整体上遵从的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似乎人类与没有进化的野兽一模一样,可以说“猿”已进化为“人”,但人类国与国之间仍然是按“猿兽的规则在运行。国,如何也进化为“人国”?

 

4、反全球化思潮,给中国创造了千年难得的机遇。难民涌入欧洲、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竞选总统的说词等一系列事件汇集成一句话---反全球化。反全球化思潮进入2000年后就存在,但只是一种小潮、潜潮,如今美欧等发达国家开始背书,小潮与潜潮,就一定会涌现出大潮、民潮。欧美的骚乱与民警冲突就是注脚。

全球化本是发达国家启动的,他们在全球化进程中占尽先机,取得了最大利益,所以他们赞成全球化的呼声最高。而发展中的国家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加入全球化进程的,基本上是被全球化的,其反对全球化的声音也更大。然而,现在发达国家的民众与政治精英也产生了这一意识——全球化是一个充满了危险性的进程,是一种“意识形态陷阱”。

德国《明镜》杂志两位著名记者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一书。书中生动地描绘了全球化图景所带来的负面后果:“‘涡轮’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渗透现在似乎已不可阻挡。它正在摧毁自身存在的基础:即能够发挥职能作用的国家与民主的稳定。这种变化速度以及权力与福利的再分配迅速侵蚀着旧的社会统一,其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新的社会统一的发展。迄今为止的社会福利国家正迅速消耗自身凝聚力的社会资源,其速度比生态资源的消耗还要快。”“政府在所有与生存攸关的未来问题上只是一味地让人们注意跨国经济极其强大的客观强制,把所有政治都变成一种软弱无力的表演,民主国家于是就名存实亡了。全球化把民主推入陷阱。”(注: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13页。)

中国近40年的发展与进步,得益于全球化。目前,全球化必竟还是政治正确的主流意识,如何继续坚持全球化观念,造势、顺势发展,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必须利用西方主流媒体、主流意识宣传中国理念、中国主张,甚至建设适合西方口味和思维方式的专业媒体,站在政治正确高地、治国理念高地、行为道德高地诏示“中国方案”。

当然,“中国方案”不是当今中国的现实存在,而是我们力图建设的目标与路径。投票选总统是制度,保证总统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也是制度,前者是手段,后者才是目的。中国古代的“仁政思想”与现代理想的选贤任能与权力监督,党派政治协商与民主集中制模式完全有可能成人类新政治潮流。我们不推销这种政治模式,但要大力宣传、认真履行、展示效果;经济上,在商言商,不与意识形态和外交关系相联系;外交上,主张反霸权讲公平、反自私讲正义、反阴谋讲道德、反威胁讲协商、反战争讲谈判、反强权讲道理、反民碎讲民意、反保守讲开放等;军事上,不搞竞争,反武器贸易,禁核武扩散,举张裁军、限军,最终目标是消灭人类的军事存在。

中国有梦,人类也应有共同的梦想,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就是要为人类梦想而努力奋斗,“一路一带、亚投行”不是权宜之计,它是人类梦想的中国行为,把中国的一举一动放在一个大的理论框架之中,系统之,完善之,理论之。

中国要立志成为第三次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国家,但无意在世界上取代谁,不当世界警察,不称霸、不当世界领袖、维护联合国权威,只做人类平等的一员,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共商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经济水平,和善管理一国和人类社会。为此,中国必须带头树立人类公平正义的标杆。提出人类梦想:主张和谐自然,提高科技,发展人类,共享共赢,幸福人类;反对国家内耗、人类内耗,严禁国家间相互倾轧,互相猜忌,投入巨资,杀人为业。

 

5、“中国方案”应该建立在信息社会理论体系之上。目前,人类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如果把视线拉得更远一点,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终结工业社会的标志性环节,人类即将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阶段。人类的历程如果是由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路径发展的话,人类已经发展到又一个新的节点,即21世纪是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世纪。

人类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过程中,中国是人类的先进代表;人类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欧美是人类的先进代表;人类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过程中,到底是谁才是人类的先进代表?目前还看不出来是哪个国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计算机与互联网这样的基础设备与设施是由美国创造的。

信息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共享与共赢,主要手段是信息自由带来信息无障碍共享,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中国目前在信息应用技术方面与社会实践上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如何由信息共享走向智慧社会,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本来就可实现共享的事项,我们并没有做到,在信息技术实现5G应用之前,我们应挖掘4G技术条件下的共享资源。即:2015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其实,中国社会绝大部分信息资源集中在政府部门手里,既没有集中,也没有大数据分析,就是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用于分析和共享的内容非常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全人类虽然有了互联网和计算机,其作用没有发挥出来,为人类服务的功能没有得应用。而且,中国还算比较先进,在美欧还要落后一些。

中国要进步、要发展,不要老盯着传统的产业、传统理论,在传统思维、传统意识下,想问题、解决问题,受工业社会思维习惯和理论框架的限制,要改在信息社会前提下想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

眼前最大的机遇就是各行各业信息化,机器信息化就是机器人,汽车信息化就是自动驾驶,教育信息化就是智慧教育,医院信息化就是智慧医疗,管理信息化就是智慧管理,全社会管理信息化就是智慧社会。

信息就是便利,就是效率,就是节约成本,就是利润增长,就是转型升级,就是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国力强大,就是战胜打压与围堵。

伴随社会信息化、智慧化,中国的创业与创造环境就会随之部分改善,资源也会随之优化。一旦5G技术得到应用,再用三到五年的发展,中国不想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都难,不管美国家如何打压围堵中国,只要埋头苦干10年,中国社会整体又是一个新天地。

中国政治上的弱势地位,也可以在信息社会条件下得到升级换代,我们的改革,要与时俱进,把整个改革放在信息社会建设大环境中去思考社会管理改革,力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全新的、比资本主义体制高一个层次的高效、有效、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体制,中国就是世界先进典范了。

 

6、“教育互联网+”与“智慧教育”设计举例:中国的教育,目前是人人关心,家家重视,全民诟病。其核心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追下去就是政府投入不足,再追下去就是高等教育普及不够。如果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本专科教育,基本实现优质化,全国基本公平、普及,还会有人诟病吗?

教育存在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政府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普及不够”这三个问题,在工业社会环境下,怎么努力短期内很难解决,如果放在信息社会条件下思考,就不难了。

第一,幼教和义务教育。幼教和义务教育决不能实行“互联网+”教育,必须是师生面对面,一对多地情感交流教,但不排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政府要在制定优质标准的同时,加大教育投入,最低投入也应有个标准。幼教和义务教育的投入,主体还是教师人的投入,物的投入永远次之。

教育投资不一定要政府包办,法人和个人投资者都可以投资,财政都应该资助,包义务教育。但要解决两个问题:混合所有制管理权、所有权分离与分配问题,和政府购买优质教育服务的评估与购买机制问题,财政拨款如何不让资本投资者占为利润,全部用于教育教学上。

第二,高中教育。高中教育努力的方面主要是在普及和免学费(重点在欠发达地区),优质资源共享两个方面。高中的教学,完全可以全国优质资源共享,优质教师上课视频化,全国免费共享,班级上课老师与学生同时听课,在看了优质课视频的基础上答疑、辅导、练习。

第三,大学本专科教育。大学本专科教育完全可以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尤其是公共课可以首先实行,专业课分步实行,学生照常在教室看听课,改当面听讲为看视频,课程教师一样跟随学生看听优质课,在此基础上答疑、辅导、训练。甚至实践课都可以在视频指导下学生操作机器,现场指导教师(师傅)答疑解惑、示范操作、指导训练。

    “互联网+”本专科高等教育,相对减少了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但要加大专业实践训练方面的实物投入,生均财政拨款1.2-1.5万如果能够得到保证,专科层次基本可以实现免学费教育。

第四,普及高等教育。中国需要普及的不是现有模式的本科教育,而是高等职业教育。按世界比较,中国的大学数量仍然不足,尤其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这些地区既要普及高中教育,又要普及高等职业教育。在高中和本专科教育实行“互联网+”教育后,必然有一批教育工作者失业,这些教师应该全部双向自愿,调入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新建的高中和高职教育学校任教,为高中和高职教育普及奠定人才基础。

全国取消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普及高中的高职教育,且实行免学费教育。普及与扶贫同时并举,未来新增劳动力,都必须接受正式的高等职业教育。而且,国家要组织高职院校和社会商业组织力量,开发碎片化的职业劳动技术视频教学网站,解决独立劳动者的技术更新学习,以及转岗就业者的学习需要。

普及高等教育,要与压减基础教育学制结合在一起,同时实施。

第五,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顶尖人才的教育,应取消现在应届毕业的研究生考试,全部由高校推荐,推荐机制民主化、公开化,保证优质学生,尤其是要把有创新特质的学生推荐读研,研究生考试只对社会,考试也要测重于考察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

研究生教育,不实行“互联网+”教育,必须是师生面对面,一对一地情感交流教学,但不排除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六,加强党在教育机构的育人作用。信息技术的4G条件实现了“互联网+”教育,5G技术普及后,学生在穿戴设备帮助下,可能成了学习的超人,我们的教师就要彻底转变为学习者的辅导员了。

目前,学校就应该改变党在高校育人的现状,学校80-90%的人口是学生,党的领导在育人方面要落在实处,要真正做到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高校教专业知识技能的有教学院系,影响“三观”的形成,也应有一个正式机构,如“书院”。让高校党组织真正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并实现有机构、有教师、有课程、有课表、有课时补贴、有考试考核,把思想政治课、民族传统文化课、核心素质课、行为能力课(苦、勤、俭、礼、责、韧)、修养课等,集中到党组织在高校的育人机构中来,能实行全国优质资源共享的,也要实行共享教学,如思想政治课、民族传统文化课等。

第七,压减基础教育“633”学制。莫言先生的“压缩基础教育学制年限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从实践上看,有压缩的空间;从现在学习条件看,也有压缩的可能;从学生智力发展程度看,更有压缩的必要。过去纸质媒介条件下,要查一个字词,非工具书不可,查事件与字词出处、查历史问题与人物非图书馆不可,非花大量时间不行,可现在,在手机上几秒钟就能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竞争考试,复习、做题目,占用初、高中学制时间三分之一左右,是普遍事实。现在的儿童智力与见识,比40年前的儿童不知要强多少倍。

而目前的“633”学制,是1921年国民政府确定下来的,时世变迁,人在进化,知识普及程度提高,学习方法、手段都在改变,压减基础教育为“523”十年学制有较大的可能性,先试行再推广,出发点是以解决中国未来新增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孩子6岁入学,基础教育十年,高等教育三至四年,人生1920岁就可以进入社会成为新增劳动者,博士毕业也不过27岁,正好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再不要把人生的精华年龄浪费在学校了,要应用在社会中。教育法要明确一条:为节约国家教育经费,发挥人生劳动效用,30岁以上的人口,国民教育拒绝入校。

 

                                          20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