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组织形态管理角度解读供给侧改革


组织形态管理理论中的“组织”是一个泛指概念,并非仅指企业组织,国家、经济体(产业)、军队、学校、医院等都属于组织范畴,当今人类社会最大的组织就是整个世界,最小的组织是家庭。本文即从组织形态管理角度阐述供给侧改革。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0时代

199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人类的经济形态划分为四种: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公司制企业与市场经济登上历史舞台。

 

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一体化的格局已经非常明朗,这种趋势主要是通过两种方式、经历四个阶段实现。在这两种方式中,一是通过产业价值链不断的向下游延伸,从农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这是纵向的发展格局;二是通过经济体之间相互融合而不断扩大,通常是发达的经济体带动落后的经济体,这是横向的发展格局。在经济生态发展的四个阶段中,首先是自由经济发展到垄断经济,其次是经济体之间联盟与合作,然后是稳定经济共同体的产生,最后就是一体化经济生态形成,两个方面、四个阶段相互交错、同时进行,使不同的经济生态融合逐渐成为一个经济生态圈。其中,四个阶段恰恰体现了四个工业时代。

 

 

市场生态发展规律

 

工业1.0时代是产业发展初期,这时产业生态非常封闭,因此才会导致垄断竞争的形成,竞争主要体现在对独特资源的争夺,谁获取了独特资源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股东价值形态出现在这个时代。

 

工业2.0时代是产业快速成长期,这时产业生态相对封闭,产业之间开始出现经济联盟与合作,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竞争主要体现规模扩张,“做大、做强是竞争方向,大型、巨型企业多出自这个时期,这也直接导致产业生态迅速发展。精英价值形态出现在这个时代。

 

工业3.0时代是产业发展成熟期,这时产业生态相对开放,产业价值链相互交叉,产业生态之间开始融合,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创新能力,为市场提供更多更新的产品,这导致市场生态空前的繁荣,产业生态群落(产业生态圈)初步成型。客户价值形态出现在这个时代。

 

工业4.0时代是产业发展衰退期,产业生态不断融合最后形成一体化经济生态圈,这时产业生态高度开放,企业价值创造所需的任何资源都可以轻松在市场生态中找到,竞争主要体现在企业品牌,此时市场经济逐渐走向衰退,人类将迈入知识经济社会。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出现在这个时代。

 

如今,中国处于工业哪个时代?应该是从工业2.0向工业3.0转变阶段。典型的特点是从产业集群迈向产业群落,例如四大板块、五大城市群以及京津冀、自贸区等,甚至“互联网+”目标都是指向区域产业生态圈。在这个阶段多数企业将从精英价值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即所谓的传统企业转型。

 

这个特殊的阶段尤其自身特点,可以从企业进化—危机路线图中找到。

 

企业进化—危机路线图

企业进化—危机路线图是用来描述市场发展规律与企业进化规律之间的关系。企业通过解决危机完成进化过程,危机把市场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如图所示。

 

 

企业进化—危机路线图

 

在整个工业时代,企业将经历四种典型组织形态,体现了企业组织的四个生命历程:初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而在每个企业形态又经历一个生命周期,也分为初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下一个形态的初建期与上一个形态的衰退期链接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如果未能延续下去,则企业形态演变终止,这就是企业生命周期规律,也是组织(包括经济体、产业)进化规律。

 

企业形态进化过程将经历十二种危机,这些危机均为系统危机,也就是说只要企业处于这种组织形态存在就必然会面临这种危机,这种必然性是由于人性所导致,正常情况下必然发生,正是由于这些危机才导致企业不断变革,变革推动企业发展,最终企业实现变形,进化到下一个企业形态。也可以说没有危机存在的企业并不是正常的企业形态,根源在于人性本身并不完美(详见《进化:组织形态管理》)。

 

从一个企业形态演变到另一个企业形态时,必然会遇到一个企业发展“瓶颈”或“转型”,企业将会遇到三次发展“瓶颈”,每一次“瓶颈”都是由双重危机“接力式”构成,如图所示。

 

 

 

企业发展“瓶颈”(转型)

 

从进化—危机路线图可以发现,中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还处于第一个“瓶颈”,这个“瓶颈”由“传承危机”与“精英危机”构成。其余企业由于已经进入精英价值形态,因此将处于第二个“瓶颈”,这个“瓶颈”由“市场(客户)危机”与“流程危机”构成。中国目前进行的供给侧改革目标就是突破第二个“瓶颈”,而所谓的传统企业转型则是指从精英价值形态向客户价值形态转变。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理解供给侧改革需要分析第二“瓶颈”的特点。第二个“瓶颈”由市场(客户)危机与“流程危机”构成。

 

市场(客户)危机并不是指没有市场(客户),恰恰相反,市场(客户)始终存在,而且相当巨大,但企业就是无法满足,也就是说市场需求广泛存在,但是供给无法满足。这是为什么?因为需求发生了改变,供给与需求之间开始错位,产能过剩恰恰是针对新的需求才会出现。需求侧已经发生变化,而且不断扩大,然而供给侧却没有改变,这就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中国消费者海外市场采购规模逐年上升即充分说明这点。需求的变化体现在消费者希望获得更好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却无法提供这些产品,只能从海外市场采购,这就是供给侧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提升生产力改变供给侧,让中国企业能够生产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市场(客户)危机构成“瓶颈”的第一个危机,从现状来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瓶颈”。

 

要想突破“瓶颈”必须解决第二个危机——流程危机,这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对于企业而言,流程危机是指改变传统的“分工”与“协作”式的产品管理,变成集成化、系统化的流程管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破职能边界,通过流程再造建立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对于经济体改革而言,流程再造其实就是市场化改革,此时需要转变政府职能,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工业3.0是市场生态发展的成熟阶段,完善市场管理机制自然会让产业发展向流程管理转变,但关键是能够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目前这方面的进展非常缓慢,以至于供给侧改革尚未见到成效,甚至可以说原地踏步。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虽然包含创新,但不是创新危机,创新危机只有突破“瓶颈”以后才会遇到,见进化—危机路线图。中国现状是没有创新能力,并非创新能力不足。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创新土壤问题,让创新从无到有,创新危机则是解决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让创新从少到多,如果没有供给侧改革谈创新显得虚无缥缈,如今中国经济改革却正在上演这一幕,创新的呐喊声虽然嘹亮,但却没有什么回响,皆因忽略了创新需要有土壤,否则喊破喉咙也无济于事。

 

在经济学中经常提到的“中产阶级收入陷阱”其实并非是一个“陷阱”而是一个“瓶颈”,即第二个“瓶颈”,任何一个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都会遇到,至于多长时间才能摆脱,没有定数。瓶颈意味着企业处于这个阶段时,上不去下不来,出现停滞或者是反复波动的现象,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中国已经进入“中产阶级收入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