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苹果宣布2016年第二季度财报之前,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跟随者小米身上。似乎一进入2016年,华为就压倒性地胜过了小米,于是多数商业评论人都把“小米不行了”当成题材,大撕特撕,但是却鲜有从商业本质去分析为小米为什么不行了。
如今,苹果挺身而出,用“同比下滑”的惨淡业绩,为自己的“小弟”打了一把“掩护”,把诸位商评人的眼球吸引了过来。但是,大家依然是从产品不行的角度来评判这家企业。虽然有道理,但是并不够精准。说得再专业点,就是你是否从根本需求上创造了用户价值。至于以什么形式出现,都只是辅助手段而已。
而小米手机之所以风靡,是因为它抢占了“智能手机的风口”,用低价策略和一些比较聪明的营销手段来获取了一大批天使客户。然而,当风口一过,专注于营销的小米顿时摔到了地上,大家这才发现:哇!这头猪没穿衣服,而且长得也不够肥。
说白了,小米的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手机相比,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甚至连值得一说的特别之处都显得那么同质化。为什么?因为它从“风口”偷来了“价值”,再卖给用户,本身并没有创造出可圈可点和引领行业的用户价值。就好比遇到高速路堵车,你以20元一个的价格卖瓶饮料是一个道理。当时看似能赚钱,但是这种“风口赚钱方式”能持续吗?道路一通畅,你就没有存在价值了。所以,小米在今年资本环境不好的情况下,自然会有衰败的样子显现。
同理,苹果也是一样。乔布斯活着的时候就说过:优秀的艺术家模仿,伟大的艺术家则是剽窃。只是与小米的不同之处在于,苹果是在抄袭与模仿中寻找灵感,从而创造出更加伟大的用户价值。但是,这种灵感就如同台风一样,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当灵感没有来临,作为乔布斯接班人的库克,也只能是不停地为老产品换衣服和涂脂抹粉……
情怀和匠心成为了营销手段
现在的企业家,匠心时刻挂在脸上,嘴上。跟着各种商业浪潮一波又一波的说什么文化,什么精神。说沉淀没有,说产品没有,天天叫嚣自己的技术,却又做不出来一坨不能让人好评的所谓极致产品,耐不住性子,就向媒体砸钱把自己包装成屏幕前的匠人。看的人被洗脑也洗习惯了,哪家企业不说自己精致。最后到手的产品,到底合格不合格,消费者只好用脚投票了。
或者说,我们卖的不是手机,是情怀,情怀值多少?1020元。这是用情怀用失败的广告案例。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的情怀增加不了用户感受,更增加不了客户黏度。动不动就卖情怀,这种滥卖谁来买。
这个时代跑的越快,越浮躁,本该有的,越来越少。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的去证明,这短促的人生里,能留下来点什么。不管是罗永浩的情怀,还是其他品牌机的情怀,无非就是一种竞争手段,用户真正喜欢的才是生产手机的目的。诚然,罗永浩的情怀和认真,是挺靠谱的,也值得很多创始人学习。但是,罗永浩要补上价值创造这一课,有价值创造的情怀才会更强悍。
一窝蜂涌入市场的企业人
一个犹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很好,因为位置很好,来来往往的车辆都停在这里加油。另外一个人去了,他在加油站边上搞一个便利店。我们中国人一看加油站生意很火,我会在街对面开另一个加油站,这就是中国人和犹太人的区别,和你竞争,我们经常是同行竞争而不是错位竞争。这就是不同文化背景企业家之间的差别。我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在执行4万亿计划的时候,人人都去做风电、太阳能,国际上那句话是正确的,中国人生产什么,什么价格就跌;买什么,什么价格就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一生产什么不是几家企业生产,而是一窝蜂的。把那个产业搞的产能过剩,没什么钱好赚,当然这里面和政府政策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就是企业家的仇恨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缺乏创新,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的短板。
但是,市场不会骗人,用户不会骗人,他们只会为真正创造价值的产品买单,当你停止了价值创造,哪怕是换衣服、涂脂抹粉,甚至是隆胸、瘦腰,大动干戈,他们也不会掏腰包,最多是围观看看热闹,哪怕是苹果!
创造了价值,不赚钱都难
你能开发出市场接受的新产品和服务,你就为客户为市场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别人没有做的产品你做出来了,你就创造价值了。这种手机过去没有,以前乔布斯把苹果做出来了,他和他的苹果就是一个价值创造者。我们现在已经离不开微信了,微信过去没有,腾讯把它做出来了,这是能够为市场所接受的新的产品和服务,这叫价值创造。
当然,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创造也可以用更低的成本,以更低的价格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你不能做出新产品没关系,你生产苹果产品的成本比别人低,这也叫创造价值。
那么创造价值和赚钱、和利润是什么关系?你赚钱未必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总要赚钱,必然要赚钱。如果你创造价值而未赚到钱,这是短期的事情,从长期来说,你创造了价值,要想不赚钱都很难。只有价值创造,才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一些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要寄予过高的期望,甚至可以忽视他。
给大家举一个案例,前段时间的P2P、金融互联网非常热闹。一看,市场上P2P火了,有些人就赶紧去做P2P,过两天再去问他做什么,说做O2O,过两天再问,估计又不一样了,这就是中国企业家的从众心理。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心理,中国国民的习惯也是一样,一窝蜂做同样的事情。
而一窝蜂做同样的事情就谈不上创新,创新一定是独辟蹊径,一定是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那才叫创新。你做和别人一样的事情,那叫模仿,不叫创新。现在有一个口号叫做万众创新,但是事实却是如果万众都去创新,那就没有创新了。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儿,如果大家都做了就不是创新。
竞争对手无法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如何创造价值?这要说到我们多次提过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和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利用核心竞争力去创造价值,从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你独特的竞争优势。
那么,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你特有的竞争优势,而且核心竞争力还是你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你不能说我有一个竞争优势,我今天把这个新产品一推出, 明天我的竞争对手全仿制了。这不是核心竞争力,这只叫竞争力,不能叫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你的竞争对手看到了,他也没法模仿。比如说手机,过去我们做简单产品的时候,做这个麦克风,我不会做没关系。我把最强的麦克风全收进来做很多碎的再把它组装起来,我照样可以做。这就不叫核心竞争力,或者说你这个产品的技术壁垒太低。核心竞争是技术壁垒非常高的优势。你的竞争对手不花个三年五年,不投个千百万上亿的研发资金就没有办法模仿你,这叫核心竞争力, 或者说核心竞争力就是具有技术壁垒的技术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优势。
你把苹果手机拿回去,拆开了,把零件搞清楚了,你还是不会做,因为它有很多软件你看不见,你无法模仿,它是核心竞争力。你做麦克风你没有,别人都会模仿。小米的手机可以被模仿,因为他的手机大家都知道怎么做,而苹果、华为、三星的手机都是自己研发的,其他人模仿不来,当然也有一些模仿,总体来说,必须有自己的创新。
当代世界,新旧交替比比皆是,如果没有突破和创新,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历史已经向我们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游戏规则的残酷。传统胶片时代的垄断者柯达,曾经的手机界的绝对王者诺基亚等,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导致了其最终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华为手机则由于一直坚持价值为导向持续创新,从籍籍无名到中国市场超过苹果三星。总之,企业要以价值创新为手段,以价值创造为目标,向消费者提供美好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才能获得持久的回报。
文章来源:天策行品牌策划公司:www.tiance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