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集团:发家三部曲(二)
2、经受两次世界大战
壳牌集团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洗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壳牌集团在罗马尼亚的财产全部被战火摧毁,在俄罗斯的所有资产都被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府没收。受战火影响,开发委内瑞拉油田的工作几乎停顿,在荷兰安的列斯省库拉索岛兴建炼油厂的计划搁浅。一战结束后,世界飞行活动的先驱阿尔科克和布朗于1919年,使用“壳牌”燃料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飞越大西洋的飞行,从此壳牌集团名声大振。1920年,壳牌集团原油日产量达1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5.3﹪。1922年,壳牌集团在阿根廷获得了采油的特许权,在文莱、英属的博尼欧获得了关于石油的各项权利。壳牌集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22—1929年壳牌集团分别在加拿大、美国、伊拉克及马来亚成立子公司,并在印度、远东各地扩建销售网。1929年,壳牌集团取得了伊拉克石油公司的23.5﹪的股权,并同参加这一公司的各外国石油公司达成了“红线协定”,即在中东地图上划出红线的范围内不得单独行动攫取石油利益的《卡特尔协议》。壳牌集团还同美国标准石油公司和英国一伊朗石油公司签订了《阿克那卡里协定》,即瓜分世界石油销售市场、控制石油生产和价格的秘密协议。到1938年,壳牌集团原油日产量已达到58万桶,比1920年增长了4.8倍,占当年世界原油总产量的10﹪。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荷兰公司总部迁往库拉京岛,公司的核心人员则去了伦敦。整个二战期间,壳牌集团的损失惨重,其所有油轮都在政府的管制之下,到二战结束时,共损失了87条油轮。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石油的需求日趋旺盛,壳牌集团原有的运输与冶炼设施不能满足需要,为此,在寻找新油田的同时,壳牌集团开始大规模地兴建新的炼油厂,并扩充炼油生产能力。壳牌集团雄心勃勃地进入全球经营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