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相识多年的朋友的女儿在美国某名校上大学,暑期归来恰好某天我找她妈妈谈点事情,便相约一起下午茶。
朋友这个女儿的教育履历光耀夺目。在今天的中国,受教育的机会很大程度上似乎取决于你的经济条件。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作者是美国常青藤名校的一位教授,作为在美国顶尖学府任教20多年的教授,他在书中大胆的对美国,乃至全球范围的精英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与批判。
事实上,那些出身“更好”,父母更有能力,经济条件更优越的孩子,拥有更多的顶级教育资源。不论他们本身是不是比那些未能就读名校的孩子们资质要好。
我身处上海,真切的感受到了家长们对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深刻认同。
楼下邻居家里有个小男孩,约摸十来岁的样子,几乎每个周末我在楼下散步时都能见到他被家里阿姨牵着赶赴各种补习班。令人担忧的是,每次我见到这个小男孩时,他都是一副疲惫的样子,我几乎没有看到过他开怀大笑。当然他肯定有开怀大笑的时刻,大概不会是在去上补习班的路上。
小区附近有一条原本很幽静的商业街,虽然是商业街,但环境很好而且安静。这几年,我们看到商业街上的商铺一家接一家的关闭,想必是生意不够好。是啊,如此安静的商业街生意怎么会好的起来呢?
而就在去年底今年初,情况发生了变化。先开始是迪士尼英语进驻了,然后就跟着来了这个英语,那个英语的培训机构,当然他们的目标客户都是孩子们,而且是年幼的孩子。紧接着一家又一家的幼儿培训机构应运而生,教古诗词的,教钢琴的,教围棋的,教画画的,教音乐舞蹈的……
没有多长时间,这些新开业的幼儿培训机构里就涌满了众多家长和孩子,不少家长是开着车过来,显然他们不是住在附近的人。尤其到了周末,这些培训机构几乎没有空位置可以坐。看来,他们该是不会再如之前那些店铺有关门的风险了,有这么多积极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拥护,生意当然不会差到哪里。
前段时间应邀参加一个孩子们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现场,我惊诧于那些年轻的,最大不过是初中生模样的孩子们,不论男孩女孩,居然都弹的一手漂亮的钢琴。要说我自己也是年幼时学过钢琴的人,我深深的知道这手上的功夫绝非一日之功,没有十年的不间断练习几乎上不了台面。
在现场我看到一个初中模样的男孩,趁着伙伴们嬉闹的功夫,一屁股坐在琴登上旁若无人一曲一曲的弹开来。我惊诧于他的技能之娴熟,更惊诧于他表情之淡定。我当然知道,这是缘于如此场景,包括他人赞誉的眼光,对他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培养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成本是很高的。吃喝拉撒不说,各种学习补习班费用就不是一个小数目,家长得有这个经济实力,更得有那个闲功夫带着孩子们学习,更要苦口婆心的督导他们每日枯燥的练习。这都需要成本,而且是不低的成本。
想想那些相对落后地区的孩子们,那些贫困家庭里的孩子们,或许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了不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前段时间偶然看到一位清华在校生的文章,很有感触。这些清华在校生我们暂且称他为小王,他在文章中表述说,他认为自己身在清华,但并却不属于清华,他觉得与身边的同学有隔阂,有很大的差距。他这里说的差距,不是指考试分数的高低,而是很多看不见,令人不易察觉的差距。
小王来自一个贫困家庭,家里人供他读书借了不少钱,小王考取清华对他父母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或许父母还希望小王毕业后能留在大北京,是的大北京。
小王在文章中说,作为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在来北京读清华之前他几乎没离开过家乡,更别提有机会去国外转转了。而他的清华同学们,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去了很多地方,甚至每年都会去不同的国家旅游,他们见多识广,侃侃而谈。当小王的同学们在宿舍、在教室,在任何地方谈论他们在国外的见闻时,小王一句话都插不上来。而且那些同学们大多多才多艺,会几门乐器,会几国语言的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环境中,小王说他时常感到孤独和难以挥去的自卑。
好吧,那些看起来耀眼的才华背后,体现的其实是阶层的区别,是经济条件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孩子似乎正是父母们显耀自家实力的最好代言人。有没有实力,看孩子接受的教育。
于是……
对于中国的父母来说,再苦不能苦了孩子更是刻入几乎每一个父母的骨髓,再加上孩子的优秀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父母的虚荣心。于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一拨又一拨的孩子被送往各个补习班学习,他们的使命就是为父母争光,小学上名校,中学上名校,大学更是要不惜一切代价挤进常青藤名校。
只有这样,才能配得上他们父母的身份,不是吗?
而那些有机会接受顶级教育的孩子们,举手投足中时常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优越感,那是我与“你们”不同的优越感。
这些是现象,是现实。
在大环境的驱使下,孩子们时常难以有一个追随内心的快乐童年。
或许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孩子哪懂什么,孩子快乐不快乐没有那么重要。好好学习,为父母脸上增光,才是孩子们最重要的使命。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