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再成焦点,新一轮大学竞争展开


      由于被质疑身份固化、高校资源不均等问题,有关“985”“211”的争议由来已久。早在2014年4月,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学校科技工作会议上称,“因为现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取消了,取消后按几个要素综合考虑给学校分配绩效,其中一个就是学校进入ESI(也就是世界公认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的学科数。”该发言经媒体报道后,便引发了全民关于“985、211工程是否要废除”的热烈讨论。

 
     此后,关于“985”“211”(MBA)的存废争议仍时常出现。2014年11月,一则“国家已低调废除高校‘985工程’‘211工程’,中国大学格局面临重新洗牌”的传闻在网上持续发酵。当时,教育部迅速通过其官方微博“微言教育”公开回应,称不存在废除“211工程”“985工程”的情况,但关于“985”“211”高校存在价值,关于教育资源失衡、大学等级森严、利益固化等弊端却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那么,什么是985和211工程呢?为什么985和211工程会引起争议?1998年5月4日,中央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目前,共有39所高校位列其中。而“211工程”,意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共112所高校。
 
     据媒体2014年11月报道,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7月,占本科数量14.3%的“211”“985”(MBA)高校拿走了全国七成政府科研经费,其中,2009年至2013年间,“985”拿走1394.94亿元,占总经费52.7%;“211”拿走510.66亿元,占总经费的19.3%,其他高校仅占28%。
 
     废除“985”、“211”工程之所以会成为舆论焦点,是因为985/211的评审与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实力与科研水平。但是一旦获得身份认同,就是终身制。各个学校后期发展的动力和冲劲减弱,最终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划分为:985高校、211高校和非985/211高校,共三个类别。进入某一层的学校高枕无忧,进入不了的也不再努力争取,因为没有更多名额。于是所有的高校都不再充分的竞争,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同时,有民间人士称:将高校分“三六九等”带来了不公平:一方面,“985”和“211”(MBA)是国家要重点扶持的高等院校,会得到更多的资金和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上经常可见“985、211高校毕业生优先”的字样,很多人认为这种“名校”论调是一种“歧视”。
 
     近日,有关985、211是否延续的争论尘埃落定,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此次废止的“985”和“ 211”工程文件,包括2004年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985工程”建设项目的意见》,2009年印发的《关于印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规划的通知》等,共计8份。被宣布无效的文件里还有一份2010年由教育部、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
 
     27日,教育部在回应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绩,但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及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对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育部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将进入“双一流”建设时代。早在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方案》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985”“211”(MBA)或将成过去式,下一步,如何推进“双一流”建设无疑成焦点。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袁贵仁曾提出,多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措施,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中外合作办学,新批准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大学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办学。
 
     此外,近期,有媒体报道,一位教育部官员表示,“双一流”建设的评审标准和资金分布都会有新的机制,不会像以前一样向确定的一所高校拨款。“会更注重学科建设,同时在遴选上,会有滚动淘汰的机制加入。”该人士还表示,新建设方案会给一些之前没入围“985”和“211”的学校一些机会。此外,以前入选的高校,并不一定会被确定为“双一流”。同时声称“未来高校将迎来更多的竞争,各高校修炼好内功势在必行。”在国家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内部建设。其中,最主要的是,高校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利用自身资源,发展出有特色的专业。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将提升许多高校的积极性,会鼓励更多的高校推动学科建设,完善大学整体规划。此外,一些普通高校也有可能受惠于此项目,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在顾明远看来,各所高校未来将迎来更激烈的竞争,这有利于推进各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高校间恶性竞争的可能性,对此,高校应该要注重良性竞争,协同合作。
 
     业内人士分析称:本次政策调整明确表明高校建设破除终身制,985/211的终结意味着一场新的竞赛重新开启,考核机制重新调整,各类型大学要重新开始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更多细节请关注:深圳专硕联考辅导,微信公众号:shenzhenmba
 
 
其他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