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如果企业管理培训行业也进行“培训师供给侧改革”的话,套用内容,可以理解为:通过实施有效的方法和对策,在适度扩大培训师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培训师总的供给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培训师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问题是,企业管理培训行业“培训师的供给侧”,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擅长演说并具备相关技能技巧的能人,通过持续不断的上台演讲经验,慢慢成为类似于“明星”类讲师。我们日常看到这类型讲师,往往很注重演说技巧和各种花样,让你觉得他就是那么有道理,就是那么有趣,而是否适合自己,对自己有切实的帮助,则往往被自己忽略了;2、在某一领域擅长或有独特研究成果并被验证成功后的部分能说会道者,慢慢地也成为了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型讲师。这类型讲师并不一定会很知名,他也不一定会有机会向更多的人进行相关分享交流,所讲述的内容,也不一定能够被人所理解,但是,只要听这类型的讲师分享,就会感受到一种权威,一种内心真正的崇拜或佩服;3、出身于企业内部日常的经验交流分享或相对正式的培训课程分享,慢慢地也转型成为“实战”派讲师,他们也许是企业内部专兼职讲师,也可能是职业培训师。这类型的讲师,往往是很接地气,很实际的,给予的方法对策或参考建议,都是相对适用可行的,不过,也需要受众自行解码和对标,去摸索执行,有时风险也是挺大的。
也可以说,在企业管理培训行业,培训师是野蛮生长的,通过培训师各自的“三度”修炼,从而层次日渐明晰。其中的“三度”我们可以理解为:1、厚度,就是培训师对于所擅长领域,进行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了解程度,可以理解为某类型培训师的专业技能技巧。这是作为培训师最基础的衡量标准。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师的标准较低,如果要作为成千上万人的师,则一定要有比他们足够厚度的擅长领域或研究成果;2、宽度,就是培训师对于所擅长领域,进行相关非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了解程度,可以理解为某类型培训师的综合技能技巧。这方面的能力,和厚度一样,可以通过10000小时定律来大致解释,就是坚持在某一特定领域内进行相关的研究探索,只要方法得当,一定可以有足够的厚度和宽度;3、态度,就是培训师对于所擅长领域,进行相关专业或非专业领域的研究探索了解的意愿度,可以理解为某类型培训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认可等。关于态度,并不是10000小时定律能够轻易得来的,它可以出自培训师自身的兴趣,也可以基于培训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水平,也可能是因为培训师所在的机构或单位对于他的特定要求等,但是态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从培训师的来源和培训师的自我修炼两方面来看,如果企业管理培训行业要进行“培训师供给侧改革”的话,培训师应该要做好以下几点:
1、必备的演说技能技巧,这是培训师的基础条件,也是培训师课程呈现能力的表现,对于某些课程需要,也许还真的是要“生旦净末丑,我统统扮一回,我扮谁要像谁”,而在某些特定类型讲师要求方面,可能是培训师的主要条件!
2、对于某一领域,不管是兴趣还是课程需要,都是需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做一个有“厚度”有底蕴的超越大多数人的专家,也只有这样,培训师才真正能够实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3、如果有条件,特别是企业内部专兼职培训师,一定要注重日常的锻炼机会,熟能生巧是有深刻道理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将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又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升,甚至创新更新理论来指导实践;
4、对于相关非专业领域的内容,要广泛涉猎,并恰到好处地结合自己的课程或相关内容,对于专业知识进行很好地诠释,同时也能够将课程生动化,增强培训受众的接受程度,提升一定的培训效果;
5、而最容易忽略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培训师的“态度”。培训师一定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超越大多数人所应该遵循的公序良俗等日常伦理道德,如果是职业培训师的话,职业道德往往能够决定培训师的职业生涯长短!因为培训师像普通大众一样,有自己的名片,同时,更要有个人品牌。品牌是什么?百度一下,不会死!
6、既然“百度一下,不会死”,在10000小时定律下,还是要坚持并相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