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儒学伦理走入企业组织管理是滞后于时代还是依然有生命力?
哈佛大学学者杜维明讲,儒学在应用上的阴暗面是被政治化,在古代中国被统治阶层控制人们所用,这是被误读的主要原因。实际上,儒学伦理的核心在于道德的终极关怀:即人可以在自身修炼成长中,通过儒学精神不断成就自己,以和谐的关系构建与连接,甚至超越以人为主体到自然生态圈的共享。正如程颢所言:君子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我也。就这个层面的儒学伦理应用而言,若以经济为重点作为调整,以领导者儒家道德影响力链接周围的人际关系以及利益群体,则会焕发出很大的力量。
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企业的成功(如李锦记、方太厨具),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以儒治企”的企业组织发展,除借鉴《论语》及孟子学说之外,有必要整合新儒学的思维、行为与修炼方法,如以下几个方向:
1、领导力层面:慎独、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心学、天人合一。
如刘宗周的慎独,王阳明的致良知,朱熹的格物:朱熹采用由外向内的格物修身功夫,而王阳明直接从内心良知开始,由内向外推;在企业场景中,可对应做中学(知行合一)、由内而发兼顾由外向内的领导力学习循环、冥想禅、U曲线、知识管理等。
2、管理思维层面:理和气的关系
儒家理学中的理,代表普遍规律目标原则,气是运动、情感欲望和实践。程朱理学、心学以及清朝的大儒,在理为先,还是气为先上的理论主张上不断争论与发展。在企业场景中,对应就领导力还是战略为先,以及在股东、客户及员工上谁为先的顶层思考。
3、组织设计层面:传统中国,形成了漫长的以儒家意识形态为前提,国(上层与官僚)+道德经营阶层的协同效应(绅士中层)+家(基层)的社会,其中绅士网络并不是王朝政府机构单位,而是以儒家思想终极关怀为导向的义务协同治理群体;企业场景中,对应组织结构中虚拟团队与职能团队设计结合,管控、授权与自组织的结合。
4、学习与发展层面:除孔子的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外,朱熹和陆九渊鹅湖之会的学习型辩论;周敦颐的太极图视觉模式;朱熹为读书人设计的成长道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举孝廉或科举制度,构建人才社会地位上升流转机会空间等。企业场景中,对应组织发展中的多样化学习干预、职业发展等机制。
上述几个层面,是儒学思想与修为方法值得引入的内容。但传统儒家思想应用容易存在缺陷的地方,也需要重新设计或扬弃:比如德治高于法治,通过常识理性来分析研究而不是真正的西方式的求知,以及儒学政治化(利用儒学经典中的传统礼教来控制人,顽固的家长制)和道德修养理想化等。
做这些努力的意义在于:就以儒治企的组织而言,当有价值的儒学思想元素与经验,有机融入西方主导的管理理念及方法中,才称之为真正的中国式管理。
广州徐唐咨询创始人 徐健
[email protected] www.ezitalen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