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持股改革可以适度容错


国企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引而待发——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目前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且已经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并报有关部门审批。

国企员工持股是深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地方国企改革继央企试点“国资证券化”后的必然延续。

回顾国企改革的历史,应该说,员工持股是我国国企改革的未竟之事。正因为此,新一轮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在当下启动,应该竭力避免既往实践中留下的教训。2000年前后,我国曾启动了两轮国企员工持股试点,最终皆因国资流失等问题的扩大化而被叫停,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涉及到重大的利益再分配,而资产评估等环节的漏洞又难以有效封堵。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因噎废食并不可取。实际上,改革如走钢丝,不可能不遭遇阻力,也绝无可能一帆风顺,包括员工持股等国企改革的重要方式在内,一定程度上的国资流失似乎是难以避免的,但是,不改革则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国资流失。也即是说,在国企改革的问题上,不存在最优选择,只存在次优选择,这意味着,改革只要能够把问题最大限度地化解,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必须尽快构建起制度性的闭环操作系统,尽量减少改革操作层面的试错成本,这或许就算成功。

进一步讲,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体,而员工持股要做的就是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注定了其两难之处:若畏首畏尾,必然效果不彰;而若大手大脚,则难免失控,最终可能会开历史倒车。然而完美的平衡是不存在的,适当容错也许更利于改革,这意味着,看待改革的得失不仅要从当下着眼,更要有一点长远眼光。当年的“郎顾之争”中,郎咸平携民意而获胜,产权改革却因此而戛然而止,其意味至今仍有待思索。

提倡员工持股改革适度容错,绝不是鼓励借改革之名而行牟取私利之实,而是防止改革重蹈覆辙、徒劳无功,这要求改革要划定禁区和红线、扎紧制度牢笼,尤其要在资产评估等关键环节重点把控。制度的建设需要以丰富的经验为基础,因此,在即将展开的试点环节,应以大胆尝试、鼓励创新为主,早发现问题,才能早解决,防止改革故步自封,因过于保守而过早陷入僵滞。当然,有些经验是上一轮改革留下来的,比如,对于风险很大的管理层收购或变相的管理层收购要有所警惕,甚至在改革经验积累充分之前,要划定明确的红线,不宜过早尝试。

实际上,只要充分吸取上一轮改革留下的经验教训,在制度的约束下推进员工持股改革,国资流失等问题是完全可控的。上一轮员工持股留下的最大教训是没有制度约束、没有规矩,导致国资流失问题扩大化,最终不可收拾、只能叫停了之。从既往经验看,推进员工持股需要规避以下几个雷区:首先,资产评估环节要立规矩、扎实推进;其二,限定持股比例,尤其是要严格约束企业领导层,防止领导层借权力多吃多占,避免各种形式的利益输送;其三,程序公开透明,利于监督约束。

需要强调的是,鉴于以往的教训,员工持股改革需要审慎推进,但这与适度容错并不矛盾。审慎要求的是改革不打无准备之仗,对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不妥协,容错则要求推进改革要具有纵深化的历史视野,在时代的尺度上平衡得失,不轻易断送改革的机遇。

员工持股对于企业发展的正向意义是不容置疑的,国内最优秀的公司中,华为公司员工持股的比例达到99%,成就万科的事业合伙人制度也类似员工持股,这些都是证明员工持股优势的绝好例证。然而,包括国企改革在内,我国各经济领域的重大改革每每迟迟延宕,除了改革的阻力过大,也说明我们对改革的容错还不够。当下,在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国有企业实行员工持股不仅是历史性的制度进步,更能直接利好经济潜力的释放,因而审慎而包容地推进改革尤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