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评级机构新世纪评级将广梅汕铁路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虽然,这次惨遭降级的广梅汕铁路的主业盈利能力下降,但其运输业务量较为平稳,营业收入较有保障。但鉴于其亏损面大,且持续亏损的状况在短期内难改变,再加上债务规模相对庞大,这才导致评级机构看不到该铁路的希望。
其实,广梅汕铁路只是中国铁路总公司的一个缩影。近日公布的《中国铁路总公司2016年一季度审计报告》显示,铁总一季度实现收入合计2008.53亿元,税后利润为亏损87.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64.61亿元增加20多亿,负债继续攀高超过4万亿大关,达4.14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资产总额6.35万亿元,负债总额为4.14万亿元。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铁总建设投入高于经营收入,盈利能力跑不过宏观经济,沉重的债务压力使铁总如同戴着镣铐跳舞。而笔者认为,一边是加速铁路项目投资,另一边是营收持续放缓,海外项目投资进展不顺。铁总要想在短期内扭亏为盈的概率微乎其微。
首先,铁总一季度收益虽小幅增加,但无奈成本却大幅提高。从收入结构来看,铁路总公司2016年一季度仍是“货运降、客运升”。全国铁路货物发送量维持大幅下降势头,仅完成7.88亿吨,较去年同期再减0.82亿吨,同比下降9.43%。较为亮眼的客运收入约674亿,同比增长16%。
对此,笔者认为,在运输主业上,铁总对宏观经济关联性太大。同时,铁路目前除了主业外,并没有特别好的副业,未来盈利模式仍需摸索,扭亏为盈的 前景十分暗淡。
再者,铁总建设基金几乎全部来自于贷款。所以,只要铁总加大投资基本上等于加大借贷,而巨额的债务意味着还本付息的压力也不断增加。高负债意味着高额的银行利息。来自铁总2015年年报的数据,去年一年中铁总还本付息的金额为3385.12亿元,其中利息为779.16亿元,远远超过2015年全年6.81亿元的税后利润。
受制于高负债的压力,铁总在铁路投资方面终于放缓了脚步。铁总公布的2、3月铁路投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铁路投资较去年同期减少65.75亿元,同比减少16.6亿元,继今年1月以来,再次负增长。尽管3月投资略有回暖,不过从再次迟到的4月投资数据来看,情况似乎仍不乐观。
笔者认为,铁总如果继续沿用现在的建设资金筹集模式,大量依靠“债务性资金”来筹资,不仅扭亏无望,更无异于饮鸩止渴,加速负债率指标的恶化。现在的状况是,人家国外基建设施投资通常是筹集完了资金再开始动工,而铁总却喜欢把多个铁路项目在差不多的时间内同时动工,至于后续资金是否能够跟上,能否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这都不是铁总要考虑的事儿。这就导致铁总的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的飞速扩大,而利息却出也在逐日增加。
最后,铁总走出国门的步伐并不轻松。虽有很多铁路项目走出了国门,比如中泰高铁近期施工、澳洲重启高铁计划等。但也有部分项目,因为资金短缺等因素,处于停滞状态。据悉,中国承建的委内瑞拉铁路目前处于烂尾中。这条2009年开始建设的蒂纳科(Tinaco)—阿纳科(Anaco)铁路原本预计在2012年完工,但现在工程已超期4年。
笔者认为,相比国内项目只需要2-3年的周期就能完工的铁路项目,海外项目的建设周期通常要比国内项目长得多,困难也更大,这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更多的资金来保障项目的运行,而且还有较高的风险。所以,中国高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也并非易事。远水不解近渴,中国承建的海外项目并没有给铁总带来多少收益,更没能帮助铁总扭亏为盈。
铁总一季度出现巨亏,问题还是出在政策和体制的执行上。现实情况是,民间资本投资铁路因缺乏盈利性而不被市场看好,而铁路收益分配机制、运价机制、结算机制全都由铁总主导,铁路系统的垄断和不透明,使得民资进入铁路领域并不顺利。笔者认为,铁总要想真正扭亏为盈,决策层就必须要有“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毅力。
一方面,铁路投资再靠国家单打独斗和行政方式已经推不动了,非改不可。投融资体制改革是铁路改革的关键,要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如何更好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投资者权益,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模式,推进综合开发,提高投资效益,真正让民间资本尝到投资铁路领域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
另一方面,在债务高悬、盈利艰难的大背景中,铁总应在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不倒退的情况下,通过降本增效的方式,来下调负债水平,减少利息支出,缩小亏损幅度,逐步达到扭亏的目标。既然开源(新的盈利增长模式)尚在探索中,那么截流(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则是考验铁总内部挖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