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共生方可“城”现平衡之美
中国正开启人类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国家卫星遥感图像数据显示,过去20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两倍,有些城市建成区扩张了近二十倍。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许多城市实际上是在为城市化而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中呈现出各种“怪”现象。这给城市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值得深思与忧虑。
一是征地扩张模式。不少城市的发展模式没有跳出“摊大饼”的怪圈,造成居住用地越来越紧张。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生长方式在加剧城市发展的不和谐:一方面,十分有限的耕地资源被城市大量吞噬;另一方面,城市的环状扩张带来的是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导致城市发展的另一个不和谐变奏愈演愈烈。
二是虚假城市化。虚假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这种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处于无工业化的状态。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 “城市病”。
三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急速”的城市化使许多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温室效应、污染效应和拥挤效应,城市生态系统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四是城市生活新贫民化现象不断出现。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贫困的输入现象是很突出的。中国的城乡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别,城市无论在经济来源与生活水准上都与乡村有着较大区别。而现代化的进程,无疑使城乡的这一差距进一步表现出来。
上述四个怪圈都体现出城乡发展的矛盾与失衡,而我国城市化战略最重要的纬度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城乡利益的“共赢”。这虽然是一个“两难”的目标,但必须坚持。判断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有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化的规模和水平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城乡资源配置效率和城市化质量不断提高,生产、生活和生态协调发展,并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三是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四是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
城市发展需要人口与土地的非农化,但绝不能搞重城轻乡的“去农化”。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有一种天然的内在联系,地理学家称这种关系为“共生关系”。城市化需要自然空间演化、城市形态蔓延和空间距离改变,大都市的合理空间应当有农村和低城市化地区。为积极有效地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应着重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加强城乡发展的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前瞻性预测,做好将纳入城市范围的乡村建设规划,促进城乡规划与建设的协调;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合理把握城市化的进度,不断提高城市化的质量;建立合理的区域城镇体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增进城乡经济的融合度;从各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城乡社会管理的接轨;提高农民向市民转变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城乡居民共同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中国城市报社副总编辑、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