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律服务善建者


 
在宽敞明净的办公室里,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克江带着律师身上独有的自信与惬意,一言一行有着三思而后行的严谨和掷地有声的铿锵,“国际视野”和“法治情怀”已然成为了他骨子里的一种践行理念。采访初期,他一直处于相对紧绷的状态,谈到国际法律服务的时候,他突然放松下来,似乎找到了自己最舒服最安全的“港湾”,对于国际法律服务的丰富经验和独到看法,让他自带光环。
 
  “变”似乎可以成为他受访内容的关键字,每当处于一种不需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状态时,他都在“谋变”并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你可以说他不够显露,但他的不断努力已经让他变得与众不同。
 
  国际法律服务定位
 
  “大学期间,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侧重于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刘克江坦言,其他领域的法律都是在法大浓浓的学术氛围里熏陶和自学的。1996年,大学毕业后的刘克江成为了青岛市政府侨务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的一名公务员,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海外侨商到国内投资提供法律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法律纠纷,另外还负责研究落实和制定地方侨务政策等。
 
  作为公务员,刘克江一做就是五年,2001年他选择了辞职,“律师行业对我的吸引力更大,我本来就是学法律的,做律师对我来说更有挑战性,机关的工作相对来说略显枯燥沉闷,那时,我还年轻,还可以闯一下。”刘克江辞职后来到德衡律师集团,也就是现在的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成为了一名执业律师。
 
  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刘克江在寻求着第二次的改变与突破。“开始做律师的五年里,我的业务领域比较杂,包括离婚纠纷、财产继承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公司事务、知识产权事务等。几年下来,我觉得找准专业方向非常关键。2006年正值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外国投资者在我国的投资行为异常活跃,加上此前曾为侨资企业提供过涉外法律服务,也有这种法律服务意识,就想定位于涉外法律服务。”方向选定了,此时的刘克江并没有盲目转换法律服务领域,冷静分析后,首先需要突破的是英语语言关,需要充电。
 
  “从初中开始学英语,在大学也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但还是张不开口,我们的英语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英语教育,虽然能记住一些单词,但是如果和外国人交流还是差得很远。”刘克江最大的优势在于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关键点,并迅速为此做出下一步的决定,每一步的决定或许并没有多么长远的打算,但是,每一个奠基牢固的下一步不断叠加,构筑的未来之路又岂会偏离?
 
  刘克江请了半年的长假,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英语培训班开始了英语的学习,由于此前的英语底子还在,因此,他学习起来也不算很吃力,在参加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刘克江顺便参加雅思考试得了6.5分。“这个成绩刚好可以申请国外的大学,于是,在其他同学的鼓动下,我就申请了英国拉斯格大学。其实,刚开始参加英语培训时,并没有要出国的想法,只是想把英语能力提高一下。”刘克江道出了自己出国留学并不属于计划之内的事情。现在看来,或许也正是这个决定奠定了他以后的法律服务方向的基础,英国的教育也造就了他严谨执着的国际风范。
 
  确定国外留学的专业方向时,刘克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跨国企业管理专业,“我认为,短时间学外国法律不如懂跨国企业经营和国际市场等经济知识对于律师业务发展更有帮助。”职业思路明晰的刘克江因此学习了很多国际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研究了欧洲的汽车、饮料、超市、航空、机械、日用品等行业发展,还研究了不同行业的发展规律。“现在执业过程中,或者参加国际性的讲座、研讨会时,我能够和海外投资商、企业家畅聊企业的发展等经济领域的问题,包括产品、市场、定价、管理和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这对增进彼此的信任很有帮助。”
 
  2008年,刘克江学成回国后进入德衡律师集团北京分所,按照最初的设想,执业领域聚焦在国际业务。“当时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超过百分之十增长率都是在我出国前后那几年,从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波及到中国。当时,外商直接投资、外资并购国内企业等交易非常多,而且我国颁布的涉外法律法规也非常多,相应的法律服务需求比较大,相应的国际争议、国际贸易纠纷和涉外仲裁等也越来越多。”刘克江看到了涉外国际法律服务的蓝海,同时他也意识到中国律师业国际化路途漫漫,没有捷径可走。“到现在回国8年了,期间我和我的团队帮助大量的欧、美企业到中国投资并购提供了法律服务,也帮助大量中国企业到欧洲、美国、澳洲、非洲以及俄罗斯等国家投资贸易提供了法律服务,还为国内外的企业通过诉讼或仲裁解决了大量跨国的争议纠纷。我在ICC、SCC、ICA、SICOM、GAFTA以及贸仲等国际仲裁机构都代理过案件。”刘克江谈到他的国际法律服务,目光里充满着自豪和自信——“去年,德和衡分别在美国华盛顿DC和俄罗斯的莫斯科设立了分所,聘用了当地的律师,受到当地领事馆、华侨华人社团、外国同行以及与中国有经贸往来的外国公司的欢迎,今年我们也在计划把欧洲和东南亚的代表处升级为分所,一是服务国家的一带一路国策,二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贴身的法律服务,保障中国企业走出去投资贸易的安全和顺利。”
 
  国际法律服务布局
 
  相较于外国律所在中国设立的代表机构数量,中国律所在海外设立的机构就相对较少。目前,只有30多家中国大陆律所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国内大所开始编织国际法律服务网络,但处于起步阶段,服务质量也难以满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需要。
 
  “到海外设立律所就是为我国涉外律师提供‘航空母舰’,在海外没有‘着陆点’会严重影响我国律师业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从战略上鼓励大所到海外设立分所或政府直接到海外设立国办所,将为中国律师业走出去奠定地盘基础。”刘克江认为,我国政府应当鼓励中国律所到海外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城市、金融重点城市、中国投资的重点区域设立律所。
 
  海外设立分所毕竟需要时间,如果分析下我国大量的优秀法学专业的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或许可以有更便捷的路径。留心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我国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的海外留学生毕业后留在国外,并在当地从事法律服务,还有一些回国后也在高薪吸引下到外国律所驻华代表机构工作。在刘克江看来,这些都是中国涉外法律服务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由于我国的法律执业环境、薪酬、文化等因素导致人才流失。“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吸引这些‘流失’了的中国法律人回归到中国律所执业,提高我国律所的涉外业务服务能力。”刘克江建议道。
 
  现在尽管已经有一些中国律所以聘用外国法务的名义聘用外国律师,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德和衡就聘用了拥有加州和华盛顿DC的执业牌照美籍律师作为外国法务顾问,在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提供了不少法律帮助。
 
  “新形势下,如果我们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鼓励外国律师到中国律所执业,既可以加强外国律师在我国执业管理,同时还可以提高我国律所为中国经济走出去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能力。”刘克江希望从政策方面能够有所变革。
 
  近年来,从全国律协到各省市律协都向财政申请资金,专项用于涉外律师培训,包括国内的涉外业务培训和委派青年律师到国(境)外的短期培训。此类培训对于提高涉外律师的业务素质和国际化水平起到了立竿见影的作用。刘克江也参与了全国律协举办的第一期涉外律师的培训,在培训结束总结心得时,他写道:“2013年12月21日,我们结束了在德国的培训,我一直思考的‘中国律师走出去是为了什么’、‘怎样真正实现中国法律服务走出去’等问题,通过两个月的境外培训都找到了答案。”
 
  “当然,除了政府在政策上鼓励我国的企业优先选择国内律师,国内律师也要自强,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和国外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顾问机构等加强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可以参加一些国际上的和律师相关的会议和培训等。”刘克江认为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律师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铸造国际法律服务品牌
 
  在保持原有涉外法律业务的优势外,现在的刘克江没有就此停止向新领域和专业化进取的脚步。2015年秋,他开始师从中国最著名的反垄断法专家黄勇教授在对外经贸大学读反垄断法的博士,始终以一种在路上的心态前行成为了刘克江身上无声的标签。
 
  “对律师来说,在确保必要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应从长远发展出发,增强专业实践,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投入重大复杂问题研究和处理,逐步转变成专家型律师。”刘克江在去年选择读反垄断法方向的博士后,进一步细化地去研究反垄断领域。期间,他参加了全美律师协会(ABA)在北京举办的反垄断法相关国际会议,更增进了对反垄断法领域的了解和兴趣。
 
  “反垄断法是一个未来发展空间非常大的领域。相比较于产业政策,目前,竞争政策依然成为中国的重要政策。从法律层面来看,竞争政策审查要上升到我国的法律层面,而且无论是国企、跨国公司,还是民营企业,日常的经济行为包括签署的协议合同都不能和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相冲突,因此,立法或者企业经营行为的合规性审查对于律师来说有非常多的业务。此外,互联网领域也使得反垄断法领域的案件更加多元化。和欧美相比,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虽然欧美国家在反垄断执法、立法以及司法方面走在我国的前头,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但在互联网领域,他们可能还要向我们国家学习。因此,在反垄断法领域,对于律师来说,还是大有作为的。”刘克江补充道。
 
  刘克江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思维注定他在律师之路上会越走越清晰。在德和衡经历了从律师、合伙人、高级合伙人的历练后,今年年初,刘克江开始担任德和衡主任。
 
  已经拥有870多名律师和员工的德和衡近几年发展迅速,“今年我们还要再设立7家办公室,加上原有的11家办公室,今年年底会达到18家办公室。目前德和衡拥有8大业务中心,36个成熟的业务团队,在管理上,我们采用专项国际先进的“业务流”管理模式,不单纯按地域进行划分和管理,而是根据业务领域进行垂直化管理,由此形成一个块块和条条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刘克江对德和衡的发展和管理有着明晰的规划。
 
  德和衡主导发起的中国德和精品律所联盟(ECLA)在2015年10月的第八次合伙人代表大会上宣布实现中国境内“全覆盖”,吸纳全国37家优秀律所加盟,覆盖境内全部省份,成员律师达3000人,成为中国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律师协作平台之一,实现了ECLA的跨越式发展。德和衡在国内织就的法律服务网络为其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今年开始,ECLA会进一步壮大,原来是只选省会城市作为联盟律所的所在地,今年要将规模进一步扩展到二三线城市,这对联盟律所提高业务能力、相互共享信息都非常有好处。”刘克江坦言。
 
  然而,一个律所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并得到持久稳定的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百年老店”,靠的不仅是律所持续拥有一批杰出的专业律师和一套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
 
  德和衡花费几十万请北京最顶尖的正邦公司设计了统一的VI体系。“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想拥有一套识别度很高的形象体系。此外,德和衡律师还代理了大量的法律援助案件以及公益性的活动,如代理渤海沿岸渔民起诉康菲中国、代理三鹿奶粉的受害者起诉三鹿,德和衡律师代理的环境维权案件还获得了CCTV十大环境法治维权案件的荣誉,德和衡的品牌已经为业界公认。在国际上,德和衡也年年上榜ALB、钱伯斯、THE LAWYER等外国杂志和机构的排名和评比等。”刘克江解释道。
 
  当被问到怎样评价自己时,刘克江略微沉思后,颇为诚恳地说:“我应该属于踏踏实实做事的人。”继而,当被问到最喜欢的座右铭时,刘克江想了十几秒,突然笑着蹦出一句:“等到将来的那一天,回首想想,能够不留遗憾。”但他坦言,自己平时出差比较多,在出差的间隙,也会去刻意留心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地貌。
 
  从去年开始读博,刘克江并没有感觉到累。“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且反垄断法这个领域和我目前的工作相关。我是那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人,工作中要做的事情太多,要学的东西太多,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刘克江语带轻松,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激情和自豪。
 
  2015年7月,刘克江在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半年总结会上讲话
 
  “政府部门应当制定政策,吸引这些‘流失’了的中国法律人回归到中国律所执业,提高我国律所的涉外业务服务能力。”
 
  人物名片  
 
  刘克江,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争议解决”入库律师,山东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律师服务团成员,天津股权交易所专家审核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商会青岛商会涉外商事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执业领域包括跨国投融资和并购、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跨国争议解决、反垄断法律事务。199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英国哥拉斯格大学,获管理学硕士学位。从2015年开始,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攻读经济法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刘克江先后在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工作,2001年加入德衡律师集团。曾经先后在Hogan Lovells International LLP 伦敦办公室、Bird &Bird 汉堡办公室实习。2013年8月到12月,参加中央财政出资的司法部和全国律师协会组织的“全国涉外律师领军人才”首期欧洲培训项目。www.gaopanlawy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