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乡村旅游是依托乡村生态、生产与生活“三生”,以农村、农业、农民“三农”为主体,开发观光、休闲、娱乐、度假活动的旅游形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农民为主体,借助自身庭院、农田和劳动力等已有资源开发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产品满足了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返璞归真、怀旧思乡的需求,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为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变乡村面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旅游经验的积累、休闲需求的变化、产品供给的丰富,城市居民已经不再满足于“以吃农家饭”为代表的初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方式转型和产品升级换代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开发近年来成为投资热点。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实际完成投资2612亿元,同比增长60%。
旅游经济是创意经济,乡村旅游亦是如此。乡村及其一切事物,只有被赋予时代和旅游者需要的“意义”,方能产生吸引力、提升竞争力、延长生命力。在创意经济时代,最有价值的通货不是金钱,而是无形的、变动性极大的创意和知识产权,最重要的资本则是传统的会计方法无法核算的创意资本。对于乡村而言,最为缺乏的旅游产品生产要素不是旅游资源、土地、劳动力,也不是资金,而是以人才为载体、以支持性社会环境为外围要素的创意资本。创意资本的缺乏,制约着对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趋势的把握和与客源市场的对接,制约对资源类型及其功能的再发现,制约着乡村旅游资源向体验型深度旅游产品的转化。这容易造成一蜂而上、盲目模仿、低价竞争、恶性循环的发展方式,导致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和严重老化,成为乡村旅游在自身体系内难以突破的瓶颈。
“创客”的到来,实质上是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所说的“引入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五种基本形式之一,会造成原来乡村旅游体系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改变原来发展主体单一、生产要素有限、单纯依靠既有资源的局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品升级。“创客”带给乡村的,不仅是知识和技术,还有理念和经验,以及资金和市场,这些都是乡村旅游资源转化、业态创新、产品升级的必备要素。以昆明市西山区团结街道为例,1999年第一家农家乐开门迎客后曾红火一时,在榜样的带动和政府的鼓励下,农家乐数量激增,但没过几年就因缺乏特色陷入困局,发展趋缓。近年来,随着一批创客的到来,连心青年旅舍、2018梦想公社、浪人特训营、征途真人CS、恋泥坊DIY陶艺吧、大团结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开业,使团结片区出现了国际青年旅舍、篝火晚会、旅游营地、拓展训练、野战游戏、陶器制作、开心农场、乡村音乐会、
古乐器制作研习基地、民族文化大舞台、民族民间刺绣传习基地等项目、产品和业态。在其他地区,创客的出现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旅游活动内容日趋多样,参与体验性不断提高,文化内涵更加丰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去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国家旅游局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在全国创建100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组织引导10000名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各类“创客”投身乡村旅游发展。百村万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意在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城镇退休职工、艺术家、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鼓励文化界、艺术界、科技界专业人员在有条件的乡村进行创作创业。这是促进创意资本向乡村流动、推进产品创新、解决人才瓶颈问题的战略举措,必将对实施大众创业就业战略、拓展就业创业空间、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培育乡村创意资本、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互联网缩短城乡在信息获取上的差距,加之乡村生态环境的比较优势,以及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也为乡村旅游创客行动提供了基础条件。(来源:李庆雷、李兴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创客”驱动模式》,《中国旅游报》2016年5月16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