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微信号】:bzzcaijing(也可输入:不执着财经)

对此,专家们觉得民众对国债品种需求旺盛主要有二方面原因:一方面,截止2015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新增4万多亿元,而银行业存款总额超过44万亿元。而在央行连续六次降息之后,我国已进入到“负利率”时代。这意味着,大量银行存款有追求更高收益、更安全民收益率的迫切需求,而国债的收益率正好满足了这方面的愿望。
另一方面,政府颁布的《存款保险条例》提出,如果银行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储户50万元以下的存款可获得保障。这意味着,从理论上讲,50万以上的存款大户也需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国债不仅具有政府背书担保的安全性,且收且益率还比银行存款高,尤其是安全性,其它投资品根本比不了。
其实,没买到国债的投资者也不必着急,国债每年要发售多次,这次国债售磬还可以等下次出售的机会,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16年国债发行计划表,今年还有7次机会。不过,笔者认为,“买国债像抢春运火车票”一样火爆,背后折射出三大问题:
首先,对负利率的不满,以及对隐性通胀的恐惧。3月份的CPI数据为2.3%,而银行一年期的利率的都在2%以下,负利率使得人们对购买国债趋之若骛。此外,我国通胀数据虽然仍在2%左右徘徊,但业内普遍认为,实际通胀率应已超过7%。而对广大储户来说,即使购买了国债也肯定跑不赢实际通胀率,但起码总还可以跑赢官方公布的CPI数据吧。
再者,国内投资渠道匮乏。除了国债之外,似乎也难觅收益更高,安全性更好的投资品种。一方面,传统的股市和楼市投资风险大。股市本应该是居民投资的重要市场,然而,中国股市从去年5100点下跌后徘徊在3000点左右,无法给投资者信心。
楼市一向也被认为是投资的重要选择,但有投资潜力的一线城市和二线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今年接连遭遇政策调控,一来限购从严难以买入,二来部分城市楼市开始降温增加了投资风险。
另一方面,收益率较高的互联网金融产品风险较大,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市场上各种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回报率看上去很诱人,但安全方面问题越来越多,比如e租宝、泛亚、大大集团、金鹿财行以及最近刚刚倒下的中晋等多家企业涉及圈钱,加重了投资者的不安全感,所以国家信用担保的国债自然成为投资者的“香饽饽”。
最后,尽管股市持续低迷、互联网理财违约风险不断、对通胀的恐惧等,人们去疯抢国债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共性就是缺少法治,一方面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滞后于投资理财市场发展,致使于投资者出现信任危机,只能青睐于由政府背书的国债;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从市场主体到监管者都没有严格去落实。
完善法治并不是要限制金融理财产品创新,限制企业发展,而是要把相关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进入监管者的视野,给投资者撑起一把保护伞。“买国债像抢春运火车票”源于国债是国家信用担保。而其它理财产品若想要获得投资者认可,仅靠企业信用担保是不够的,还需要法律严格规范,监管者必须做到事中监管,事后维护投资者合法权利。
“买国债像抢春运火车票”意味着啥?说明了投资者对国债之外的其他投资理财渠道缺乏安全感,以及对央行货币超发、银行负利率的恐惧。而作为政府部门来说,就要在鼓励金融理财不断创新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法治,严格监管,让更多的投资渠道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更多的投资品种收益率能够相对稳健的跑赢通胀率,这样大家就不会再像买春运火车票一样的去购买国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