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


  生存权并非来自于所谓道德与政治,实质上是来自于自身价值的体现。价值问题,是道德与政治的唯一核心问题。这一点,在未来的知识社会将显得更为突出,或说不证自明。

  不可避免的人机竞争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只有凭借电脑所不能拥有的的能力来获得生存资源。

  人类所必然面临的困境,就是目前人类绝大部分工作岗位的可替代性。

  从实用主义的理念出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甚至于,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或许还应当这样问:机器会不会全面取代人类?

  换个问题,也就是:人类迫切需要发展这么一种优势性的能力:或为人类能够拥有而机器所不能拥有的能力,或为让人类在人机竞争的时代仍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能力。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我更多的相信:人类也是一种人工智能,而且是一种生产成本和耗能两方面都相对较小的人工智能。进化更可能是智能设计之初预先想到的一部分。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看待人类:可以将人类视之为人工智能。这是对于人类未来能力的一种自信。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说:人类与AI之间的竞争,一方面,是不同材质的AI与AI之间的竞争;一方面,也是环境根源的、有着环境可塑性的AI与于环境根源和环境可塑性方面有所欠缺的实验室AI之间的竞争。

  就材质与材质的比较而言,人类没有多大优势。但就环境根源而言,人类的优势却非常明显。

  当大多数人思考的时候,语言是一种必要的工具。但是一些人,非常明显,至少有时候,他们的思考所依赖的工具,根本不是语言,比如数学史上的拉马努金和希尔伯特,他们不经过任何语言性的思考过程,便发现大量的数学定律。

  如果不是语言,又会是什么呢?

  是还没有被表达为语言的大脑本身。

  段永朝的理解:“费弗和邦加德提出的“具身性智能(Embodiness Intelligence)”,其主要意思,就是说人的认知过程,其实是沉浸于环境的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中涌现而来的。”根据Embodiness Intelligence的这一层意思,我引申出一个新概念来重新解释人类大脑:镜像世界。

  大脑即镜像世界。

  大脑是世界的镜像。语言不过是镜像的产物之一,是用于表达镜像的工具,是镜像世界的表达,是镜像的镜像。作为一种思考工具,语言是一种次要的选择。语言更多的是沟通的工具,而不是思考的理想工具。计算机之所以不能取代人脑,是因为计算机是标准的语言思考者,而不是镜像思考者,其思考局限于语言工具。

  依赖语言进行思考,一方面必然会产生矛盾,比如哥德尔定律;一方面不同的思想往往不能兼容,比如左右两种政治思想的敌对。

  佛教有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镜像思考的某种层次。佛教的一些经典表述,显然是镜像思考的结果。计算机永远不能理解镜像世界,也永远不能理解佛教。

  人就是世界的镜子。人脑是世界的镜像。镜子反映的是世界的光学特征,人脑反映的是世界的时空的、信息的、内在的特征与结构。人脑中的世界与镜子中的世界不一样,首先在于它有一个时间维度。在镜子面前,世界只存在于当前。镜子不知道过去,但是人脑能够回忆过去。这种回忆,其实只是镜像世界的自我搜索而已,就像是从电脑文件夹中查找某个文档。人脑之所以能够回忆,是因为其所建立的镜像世界,包含了时间维度。一面镜子只能反映镜子面前的世界。不同的人脑能够建立不同的镜像世界。这些镜像世界,都是独立的世界。对于镜像世界的分析结果,与世界本身的符合程度,取决于镜像世界与世界本身的符合程度。电脑所不能够获得的直觉,恰恰是建立镜像世界的重要能力之一。

  语言是一种思考工具,镜像本身也是一种思考工具。几乎一切生命都是镜像思考者,甚至包括植物,因为生命是环境根源的。拉马努金是镜像思考者,一只小猫,也是镜像思考者,区别在于镜像世界之深度与广度的不同。

  大脑是世界的镜像。语言是镜像世界的镜像,但又反过来作用于镜像世界,并影响人们对镜像世界的理解。

  镜像世界的存在,是人的环境根源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的环境可塑性的来源。

  人是表达为语言的知识的第一来源。很大一部分知识根本就没有被表达为语言,只是存在于人类个体的头脑之中。更多的知识,根本不是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而是以不同的镜像世界的方式存在,以活生生的分别携带着自身大脑的人类个体的方式存在。镜像世界根本不存在于电脑,而只存在于人脑。

  人类本身是知识存在的动态形态的证明。对人类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知识作动态理解的基础上。知识的存在,相应于不断变化与进化之中的环境。哈耶克所谓the 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所指为人类知识的环境根源,是个人生存经验的历史性积累于大脑内部的沉淀,这些知识很多并未表达为语言,但是一直体现于个体行为之中。

  我们能够将环境,同样视之为信息的输入,这意味着实验室也能够造出具备一定的the knowledge of the circumstances的AI。但是,就实验室AI,长期环境经验的时间成本,确实是高昂的。

  语言是表达知识的一种方式,行动也是表达知识的一种方式。是否存在全部知识都表达为语言的可能性?不存在。因为环境处在于不断的变化与进化之中。

  当然,或许所谓的“为什么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并未问题所在。或许未来问题所在,并非人机竞争,而是人机融合。

  人机竞争或人机融合的时代,人类价值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在“为什么机器不能完全取代人?”这个问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