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叶茂的汉阴民间文艺,备受青睐,在陕西也争得一度之地。打开陕西地情网等媒体,你会发现地方文化学者李家成所著《汉阴研究》一书中汉阴社火、小唱子戏、花鼓子、地蹦子、八岔戏五种民间文艺被向省内外推荐介绍。
汉阴先辈玩的造型艺术社火芯子,曾名噪陕南。特别是每年一届的东城西城社火大比拼,在陕西更为少见。据传,社火起于西汉,唐宋时成型,传入汉阴,兴盛于清代、民国。汉阴社火与中国著名的宝鸡陈仓社火有相同处,但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特点;陈仓社火代表的是黄河流域粗犷型,汉阴社火属长江流域秀美型。且陈仓社火多在正月十五前表演,不搞对抗比赛,汉阴社火则从正月十六玩到农历二月二甚至三月三,兴搞对手赛。汉阴社火有高台芯子、坐台、高跷三种形式,尤以高台芯子著称。
小唱子戏,又名二棚子、腊花戏,是以汉阴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花鼓音乐为基调,用多种唱腔板式称谓和曲牌联缀,包括生、旦、净、丑角色行当的汉阴独有地方剧种。它根植于汉阴沃土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广泛而深厚的农民群众基础,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
汉阴素有“安康白菜心”之称。生长繁衍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在劳动之余或节日庆典之时,最喜爱看在汉阴民言、民歌、民舞、民乐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地方文艺,这就是汉阴花鼓子。花鼓子,又名小调,锣鼓伴唱即兴杂唱,有歌有舞,顾名思义称花鼓。唱花鼓是汉阴民间中最常见、流传最广,普及面最高的一种娱乐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环境的局限,能即兴创作演唱。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等欢乐喜庆的气氛中,只要敲起锣鼓,便可吆喝着唱起来。由于它形式活泼,适应性强,故被采莲船、地蹦子(即小场子)及其它民间戏曲、歌舞采用,增添了色彩,深受群众喜爱,流传久远的传统唱词,至今依然脍炙人口。汉阴花鼓又受多方文化影响,南北融合,东西荟萃,使得这一传统民间文艺呈现出风格殊异、色彩斑斓的景象。
在汉阴,也有“二人转”,俗称地蹦子,是歌、舞、戏的综合表演形式。它虽然流传广泛,安康、商洛各地均有,但以汉阴城及涧池较为著名与活跃。地蹦子多于春节和正月十五“玩灯”时演出,常与龙灯、狮子、彩莲船等组成玩灯队走村串乡,向群众拜年问好。此外,村中有人家娶亲、盖房、祝寿或给婴儿做满月时,也常请几班地蹦子表演助兴,以增添喜庆气氛。地蹦子形式活泼,短小精悍,多由一丑一旦对歌对舞。演出不受场地条件限制,只要在地上铺张草席即可演出。有时抬张方桌,艺人就在桌上表演,此时就称之为“小场子”。
汉阴八岔戏,又称“七岔戏”等。它是本地民间艺术与外省流入的民间艺术融合、衍化、丰富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小戏。起始由“打围鼓”清唱,玩“采莲船”,踩“高跷”,扮妆唱“花鼓调”等单一内容单一形式,逐渐蜕变出一旦一丑歌舞对唱。进而用一两首民歌小调连缀演唱一出简单的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