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神话的三个误区


   各位朋友晚上好!女同胞们,节日快乐。感谢华章微课堂的邀请,开头我想引用彼德·德鲁克先生的一句话,他说:“如果一般的认知从看见杯子是“半满”的,改变为看见杯子是“半空”的,那么,这里就可能存在着重大的创新机遇”。我们在编写《创业管理》教材的过程中,也围绕着“观念、知识、技能和行动”的框架,构建了改变转念(Attitude)、培养技能(Skill)、掌握知识(Knowledge)、付诸行动(Do)”的“ASK-DO”模式,其中,观念非常重要。所以,今晚选择“有关创业的一些认识误区”来和大家分享。

  创业者神话的三个误区

  说到对创业认识的误区,首先让我想到的是有“创业教育之父”美誉的蒂蒙斯教授,他提出“创业者神话”有很多条,在此我想分享有关他说的三条错误的认识。

  其中第一条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创业者是不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培养?这背后是关于创业者能否培养,包括是否可以自我修炼,创业内在是否有规律,以及创业知识技能能否被传授这样一系列的问题。

  误区1:创业者是天生的,并非后天培养

  关于创业是不是天生的,大家争论有很多,我在这儿引用Saras教授的论述,Saras是决策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的关门弟子。我也请她到南开有一个月的讲学。她在描述当中这样说,人群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天生的创业者,一类是天生的非创业者,不管什么样的条件他都可能不去创业。针对天生是创业者的人群,我们的任务是营造环境,让他们的天赋得以发挥,为社会做出贡献。

  针对天生的非创业者,我也相信有这样的人群,就像有的人就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他觉得这是一种包袱、压力和负担。针对这些人可以考虑强化他们的创业精神,让他们在就业当中也能创新。

  但多数人是在某种条件下,他们可能就会成为创业者,而在其他的条件下,他们可能不会成为创业者。

  从这三类人来讲,哪一类人群的比例最大?显然是中间的人群。针对这些人群,我们的任务是去降低创业的障碍,了解创业知识,掌握创业技能,就会变得比较重要。

  在此我顺便向朋友们推荐Saras教授写的一本书,他创造了Effectuation理论,我们把它叫《奏效逻辑》,这本书由赵向阳老师翻译,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很通俗,也很实用,我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一看。

  误区2:创业者是赌徒

  蒂蒙斯教授说的第二个有关创业者神话,很多人认为创业者是赌徒,因为他要去承担风险,要去开拓新事业。是不是这样呢?我用这么一个象限图给大家看一看,如果把创新性和对风险的厌恶,或者风险的承担进行组合,能够感觉到真正的创业者是倾向于低风险厌恶,并且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如果只是敢于冒险,却没有创新性的人,这可以说更像是赌徒。所以,把创业者是不是赌徒这个问题,如果从低风险的厌恶和可承担损失两个维度来看就会更加清晰。

  我在调查当中的理解是,创业者不是赌徒,更多是看自己能够有多大的可承担的损失。比如说我可能有50万的经费即使损失了,也不会影响到生活。在这样一个预设前提下,就可以更加大胆的去尝试,去快速的行动,去把握机会,在一定范围内的承担风险和探索,我认为是多数创业者在行为当中表现出的一般特征,所以我总愿意说,鼓励大家激情创业,理性行动。

  误区3:钱是创立企业最重要的?

  第三个问题,这也是大家很习惯于的一种认识,因为创业非常需要钱,关于创业融资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所以,蒂蒙斯注意到这个问题,说钱是创立企业最重要的,这个看法不一定是正确的。请大家看一下这张PPT右下角的图,这张图我特别喜欢,它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所需要的投资大小,一个维度是我们创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的程度。这个钱袋子的大小,表示潜在的利润。请大家看一看,左下角叫边缘型创业,是需要投资少,不确定程度低。

  什么属于边缘型创业呢?比如理发店,比如在街区的小餐馆。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创业呢?是创业,但是,它需要融资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针对这样的创业,需要社会给它减税,甚至免税,给它降低创业门槛,它为什么不需要外部融资?因为它的成长性一般来讲不会高,既然不会高,就不会举债去偿还外部的投资。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进一步看一看作者所写的这本书,叫《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

  说过了蒂蒙斯教授有关创业者的神话,也来说说我自己的认识。其实我对于创业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记得在1999年的时候第一次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看到有关创业这个词,我就想创业不是个体户的事情吗,怎么后来会有所谓“公司创业”这样的词呢?到前年我还一直认为创业是少数人、小群体的事件,根本不可能大众化等等。我和朋友们分享我的认识的变化,供大家参考和批评。 

  创业是一个连续光谱

  说起创业,大家都会觉得我也知道什么是创业。但是,如果认真的想一想,又很难给它定义,因为创业是一种长期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我后来觉得创业更多的像是一个连续的光谱。比如说,我们创业的本质,创业的本质一定是创新,我们总说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我觉得这样的理念提的很好。那么,从创新的程度来看,从左侧,比如自我雇佣、个体摊贩,他们创新的程度可能比较弱。右侧往后来看,比如中小企业,比如公司创业,甚至社会创业等,创新程度会不断的加大。

  其实在第二章PPT下面这个会更清晰,我认真的想了想,比如复制型的创业,比如OEM。然后大家再想改进型的创业,比如说山寨,比如消化、吸收再创新,现在说的创新型驱动创业,乃至革命型创业等。

  创业可以有很多的类型,开始多数人会理解成创业是创办一个新企业,新的组织,我很喜欢哈佛商学院Stevenson教授所说的这样一个定义: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下的对机会的追寻,将不同的资源组合,以便今后利用和开发并创造价值的过程。

  逐渐再向后,我目前更多的认为,创业其实就是一种机制,我把它叫做在资源高度约束,不确定性强的前提下的这样一种快速行动的机制,是一种假设的验证性,试错性,创新型的快速行动机制。我甚至在鼓吹,要把创业的机制和竞争的机制能够互补,甚至可以替代竞争机制。因为海明威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高贵的是优于自己的过去”,这句话张瑞敏先生也总在引用,很多人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创业者群体大众化

  刚才说过,很长时间我都认为创业者一定是一个小众的,是一个少数人才能做的事业。甚至我在给学生开课的时候,我总强调说,我鼓励大家运用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开展目前的工作,即使在政府,在公司给别人打工,也需要创新,也需要承担风险,也需要灵活性,也需要具备创业者那些优秀的品质。不少例证在佐证这样的观点,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有过几次创业热潮。

  第一次的创业热潮是在80年代初期,那个阶段更多的是胆量大的,真像是天生的创业者。后来大家知道是政府官员下海,1992年左右,这时候更多表现是一种精英的创业,他们可能有更好的政府关系。再往后,海归回来创业,以及和信息技术这些相关的创业。总之,给我们感受的是胆量大的,是精英,是拥有独特资源的这样一些群体在创业,创新创业和大众群体无关,大家离创业的距离也遥远。但回过头来看,今天的情况大有变化。

  年前发改委组织了一个圆桌会议,邀请我去参加,说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谓“双创”的时代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创业者群体大众化。

  的确,现在大众,乃至草根群体成为创业者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是什么?创业门槛降低了,大众能创得了业了,这对于激发民间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及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都是好的事情。我也认为“互联网+”会更加强化创业者群体大众化这样一种现象。

  有一次我和一位企业家聊天,他说的观点我挺欣赏。他说,以前创业需要对过往的经验、经历有高度依赖,对资源对资金的要求也很高。但是在互联网这样的平台下创业,更多依赖的是激情,依赖的是创新和独特的创意,对资源,对资金的依赖,以及过往的经验和经历的依赖相对弱很多。他的观点是“互联网+”是有助于大学生去发挥他的优势,至少大学生创业的劣势和不足,在互联网平台下会不那么明显。我赞同他的认识。

  创新的范畴拓宽了

  回顾我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给我冲击很大的是我前面已经说过,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新引领创业。所以,我总是认为创业,特别是高质量和高成长潜力的创业活动一定是建立在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这样一种基础上。所以,可能工科院校的学生和师生就比文科或者综合性的学校更有优势。

  但现在我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我在走访一些学校,我觉得艺术类学校的创业非常有趣,艺术类学生,他们更加接触和接近最终的产品和市场,他们一入学,可能就参加了老师的一些项目,而老师的很多项目,比如雕塑,比如说艺术设计,是来自于市场的直接需求,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项目,就不仅停留在文献上,资料上,可能更多的和市场结合,创业要和专业和市场结合,以及和实际的问题结合去创造价值。所以,我总呼吁创业教育一定要产生问题导向的研究和学习

  那除了艺术类的学校,现在文科以及综合性的大学也有很多学生在创新,背后是他们的创业所依赖的创新并不单纯局限在技术,可能包括商业模式的创新,包括一些资源整合的机制的创新等等。所以,请大家再回顾有关创新论述的一个最有名的学者,熊彼特先生说,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样一来,我们的思路就会宽,而且产生的创意就会更加的广泛

  上面报告了我自己对于创业认识的变化举的几个例子,下面从两个角度,一个是从创业的关键要素,一个是从创业过程,来进一步梳理几条我认为值得去思考的一些有关创业的认识。

  企业家精神总是好的

  创业当然离不开创业者,我们现在社会、媒体各个方面,都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段时间包括我自己在内,总觉得企业家精神真是非常好,很阳光,很正面,比如说自己当老板,比如说追求自由,去实现梦想,证明自己能行,我们可以创造社会价值,甚至通过创业改变人们社会方式,甚至改变世界,会让社会的很多人羡慕。很多人都说,可能某个国家的元首大家不知道,但大家可能都会知道比尔盖茨,都会知道乔布斯。

  但认真的想一想也会发现,创业也有负面甚至黑暗的一面,创业的失败率很高,所以带来压力大,甚至有人专门研究针对创业者的工作家庭关系问题,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跌宕起伏的,是面临着高不确定性,有的压力很大,这些都是大家需要面对的。创业甚至有黑暗的一面,可能不利于企业和创业企业发展,比如过强的控制欲望,宁可不要外部的资金,也不能失去对这个企业的控制。过度的乐观带来过度的自信,进而带来决策失误等等。

  理性的看待企业家精神正面的和负面的因素,就是让我们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创业是开创新事业的过程,更是挑战自我的过程,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如何让正面的因素能够更好的发挥,同时克服我们因为创业所带来的比如说感情用事,比如说过度的自信,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每个创业者和有计划从事创业的朋友都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关系最重要?

  创业离不开资源,资源是创业非常重要的要素,刚才说到资金的问题,在中国我想特别和大家分享一下“关系”这种资源,也有人把它叫做社会资本、网络资本等等。

  右侧这个图,可能大家不清楚,它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漫画,大熊和小熊,大熊的屁股下坐了一张100块钱的钞票,但是不知道怎么就被黑色的小熊发现了,小熊就想方设法引诱大熊站起来,以便把钱拿走,小熊想了各种措施都不管用,最后他想到了一个聪明的措施,大家能想到吗?

  小熊跑回家拿了一张50块钱的钞票扔到大熊面前,大熊心想,天下掉馅饼的好事,于是弯腰就去捡那50元,小熊趁机把大熊屁股下100元钞票拿走了。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故事,它说明一个道理:要想自己赢,一定要考虑让别人先赢,形成一种共赢的合作机制,创业者缺资源是真的,但是需要掌握能够撬动资源的杠杆,能够去用共赢的利益机制去整合和拓展资源。

  这个漫画让我记忆特别深刻,在此也和大家分享洛克菲勒的一句话,他说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永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重要,我们是一种关系文化强的国度,我们习惯于吃一顿饭,就把事情搞定,这种在市场经济建设不断的完善,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的时代,其作用一定会减弱。所以,请大家记住洛克菲勒的建议,建立在商业基础上的友谊,永远比建立在友谊基础上的商业重要,这里大家就能感受到,关系的重要性和不重要的地方。

  这张PPT是我在读Saras教授写的《卓有成效的创业》这本书,我把它做了笔记和整理,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逐一的介绍,请大家回去抽空看一看这张PPT,说出很多整合资源的措施,简单、有效,有时候会觉得为什么我没想到,我们都可以去尝试和实践。

  机会少了?

  我梳理的第九个所谓认知误区是有关机会。现在竞争非常激烈,机会少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大家看看左下角这个图,这张图在分析新企业的机会,创业的机会从哪儿来的?大家看一看,其中70%多的创业机会来自于对现在和以往工作的改进和完善。社会永远会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当中,大家想一想,机会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

  我们经常说的机会少了,更多的是投机性的机会少了,甚至可能那种具有暴利性的机会少了,的确是这样。因为竞争在激烈,机会的性质和结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依托于知识,依托于创意,甚至是大的广义市场的创新所带来的机会,我认为还是在增加。

  对创业来讲,机会经常是偶然发现的,我一直也认为是这样,因为它相对的一面就是进行系统思考、分析、挖掘所形成的机会。这样一种建立在系统的调研、思考、分析基础上的机会,更多的是大公司擅长的,创业企业,新企业相对不擅长的。所以,我们总说机会是偶然发现的。

  但认真想一想也会觉得这本身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什么机会是被某人偶然发现,而不是被我所偶然发现呢?这个偶然背后一定会有他自己的敏锐性,和他自己以往的知识,他的认知这些有内在的关联。所以,我想说的观点是,这个偶然背后仍然会有必然。所以,我们在《创业管理》教材当中,我把从创意到创业机会的过程分解开,从商业的机会,到商业创意,商业概念,我强调市场的测试,商业模式和商业计划。

  围绕着创业的关键要素,通过举例的方式,围绕着创业者、机会、资源来分享所谓的对创业认识的误区,更多也是我自己曾经的一些认识和认识的转变。

  创业到底在干什么?是创办企业还是创造价值?

  下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关于创业过程和行为这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当中,有什么我们可以注意和值得分享的。

  我很早就呼吁说,创业是0到1的过程,企业成长可能是1到10的过程,公司管理是10到100的过程。

  在0到1这个过程中,在新企业的创建,或者新事业的开创之前,的确有很多工作要做,蓝色框里的活动至少也有十几种,比如我们要组建团队、雇佣员工、购买原材料,购买设备,寻求场地,获取许可证,注册企业,以及包括给公司起名等等这样一系列活动,这是大家都能感知到的。

  针对这些活动,现在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很多都是针对这些创业活动来提供创业服务,提供空间,有助于大家交流。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帮助创业者去找合伙人,去融资等等。有一次我突然认识到,这些活动其实没那么重要,更重要的事情是右侧这些部分,是能够创造价值,能够产生领导力,能够创新,能够开拓市场。

  请大家再看这张PPT,创业到底要干什么?再看右侧的部分,创新,通过创新去创造价值,通过商业模式的打磨去整合资源,通过领导力,人和物的资源的整合去开拓市场。有了右半部分,即使左边自己不做,也有人会帮助我们做,如果只做左侧这样一些活动,而没有体现出右侧的这些能力,我认为它也不可能有好的成长性,这是我为什么选择创业到底干什么这样一个话题和大家分享的主要原因。

  大企业是创业企业的标杆?

  第十一个误区也许大家不同意。大企业是创业企业的标杆?这个不一定对,尽管多数的创业企业都的确把大企业作为自己发展的一个标杆。我更相信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大企业,表面上看,小企业在招兵买马,在扩大生产规模,在增加组织层次,甚至找职业经理人来进行专业化管理,似乎是照着大公司的管理模式来生存和发展。但是,请大家看一下右侧大公司在干啥?

  大公司在减肥,在组织扁平化,在追求灵活性,在追求承担风险意识和行动。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大公司的管理模式是小企业的标杆、样本,那么大公司为什么还要变呢?每一个企业在竞争当中要寻求自己的特色和核心能力,这个特色并不一定表现为所谓的绰位经营,要把自己的能力和特色做强,进而形成竞争力,这是积极的、正面的竞争态度。

  不管是有的朋友是在创业,还是说想为创业企业服务,我的建议是,一定不要用适用于大公司的那套管理办法。比如说授权,比如说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控制系统。比如说建立非常清晰的沟通渠道,分工很明确等等,这些我们在管理学教材当中耳熟能详的一些原则去直接而且简单的套用到小企业和新创企业,它一定是不灵的,为什么?因为小企业不是规模小的大企业,我这方面有过感受,也有过碰壁的经历。

  对创业失败的态度

  由于时间关系,我想和各位朋友分享的最后的一个话题是创业失败。记得第一次到美国专门到杨百翰大学的创业中心去拜访,这个中心没几个人,房间也很少,在他的办公室的外面墙上挂了一大堆的照片,然后中心主任和我说,我们墙上挂的这些照片都是我们曾经帮助过的创业者,他们很成功。但是,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都经历过一次,甚至不止一次的创业失败。

  接着这位朋友就和我说,你在中国不可能开展什么创业教育,创业的服务。我说为什么呢?他说有两条原因:第一、中国缺乏对失败的包容的文化,我曾经听说在中国,如果某位经理人把一个公司经营失败了,甚至他就没有资格到另外的地方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呢?中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支持不够,包括资金,包括各个方面,这是2000年左右的事情。

  我们的社会进步了,我们喊的口号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是认真想想,这是一种进步吗?是,也不是。宽容失败,前提是失败仍然是一个不好的事情。当然,大家都不希望失败,但是,失败和挫折是创业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即使不创业,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有没有遇到过挫折,有没有经历过失败呢?

  失败会带来什么?它会带来经济方面的成本,社会方面的成本,心理方面的成本。举个例子,我们把经济的成本就相当于一种投资,如果把投资能够转换成资本,是不是就会带来价值呢?我自己特别呼吁的是,怎么在宽容失败的基础上去挖掘创业失败的价值。针对社会成本高,我们可以去营造企业家精神这样的一种文化氛围,在更多的方面,社会给予支持,我认为是可以做的。

  这也是我的一种呼吁,前几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说,其实就没有所谓创业失败这样一说,因为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经历挫折是正常的事情,除非创业者整个干不动了,否则他就会不存在所谓严格意义上,绝对意义上的失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去争论,但是如果把失败作为一种价值来开发和挖掘,这是我们社会需要形成的更加正能量的一种文化氛围。

  以上是我针对今天的微课堂所做的非常认真、精心的准备。微课堂有互动,但是不是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很多方面可能说的不透彻,甚至可能有误区的一些地方,也请朋友们多包涵。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阅读我们团队连续不断修订的《创业管理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从2008年开始,几乎两三年我们修订一次,目前在修订第四版,很多朋友给我们提出好的建议,也希望你们关注。

  南开创业中心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的团队,我们核心的使命是把创业作为一个独特的活动和现象来研究,去挖掘一般规律,来服务于公司和一般的管理活动。在今天时代下,我们也有微信公众号,发表独创论文,首创论文为主,也有一些专栏和分享,欢迎大家批评和交流。

  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我们学校也在开展针对有创业欲望和明确创业想法的一些同学们,不局限于南开,面向天津整个高校系统当中的学生开展的创业教育,我们也有提出来一些理念,现在重视教育是我们每个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学可以改进,教育理念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对学生的关爱才可能有所提炼。如果鼓励基于教育理念基础上的教学创新,也欢迎大家来南开,今天的课程到这里,感谢大家,谢谢大家!

  互动环节

  Q1创业前期,如何选择创业的合作伙伴,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张玉利:

  创业伙伴的选择是一个难题,我有时候开玩笑说,找一个特别好的创业伙伴可能比谈恋爱还难。背后涉及到股权划分的问题,一般大家选择创业合作伙伴,经常考虑是要和自己有互补,还是相似?如果互补的话,我们可以把事情做大,但是互补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冲突。所以,有些人就提出,在价值理念上要高度相似,在技能、经历、受教育程度上,要高度互补,这样一种平衡的方法,既要有科学,更要掌握艺术性。祝大家好运。谢谢。

  Q2如果要对想创业的伙伴进行创业辅导的话,从哪里入手比较好?为什么?

  张玉利:

  辅导谈不上,也有不少朋友,一些年轻人,甚至有一些不认识的和我们交流。如果要进行辅导,我觉得先从接触市场入手。营销上讲,一个好的手段就是市场调查,这对创业来讲,市场调查信息可能不灵,不可靠,创业更多的假设,是但是我们要去市场测试,去验证,是不是有真正的想法。中国有一句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业经常犯的错误是已所欲,拼命的施于人,这样也不对,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Q3智能手机行业,还有没有机会创业?

  张玉利:

  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我相信机会是有的,但是从哪里入手呢?一个是我们去走访用户,我们可以多去看一看,另一个是从专家那里找到灵感。另外,创业机会和商业机会不同,创业机会来自于商业机会,但又不等同于商业机会,它有更强的实战性,它一定要新颖,一定要带来价值,这是我的一点小的建议,但是我是外行,仅供参考,谢谢!

  Q4创业是一种生活,生命的过程也是一种创业行为吗?如果生命的过程是一种创业行为,那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创业者?

  张玉利:

  这个问题,我倒是没想过,但我觉得自己也可以说在创业。比如说,我们当时对于创业的英文单词,大家怎么翻译,意见都不一致,我却总是去鼓动创业研究,鼓动创业教育。创业表现为开拓一个新的事业,表现为从无到有的过程,这里面会有很多挫折,也有很多刺激,从这个层面上说,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至于说,这是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是创业者?我觉得不能这么说,我也赞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创业者,我相信有这部分人,但是比例很小。多数人就像我们说的二八规律一样,20%的人创造了80%的财富,或者占有了80%的财富。我们研究创业也好,从事创业教育也好,不能把马云这些创业精英作为我们的案例,因为他们的确是少数非常独特的个体。所以,归纳一句话,我认同创业有天赋的作用,但是我并不认为这个比例会超过百分之八九十,所以要挖掘那些非天赋的因素。

  Q5创业前,哪些准备是最重要或是必须要做的呢?

  张玉利:

  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就像经常有的朋友问,创业者必须具备哪些关键要素一样。从我的观察来看,一种准备首先表现是一颗不安分的心,对社会,对问题的一种敏感的观察,其次是一种友善、诚信的人品,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和别的朋友去进行资源整合。谢谢你。

  Q6针对创业团队中的合伙制,应该怎么参与和管理?尤其是合伙制人数大于5人以上的初创团队。

  张玉利:

  这个问题真够专业的。我自己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不和同学、亲戚朋友做生意,因为这个团队在一起很不容易,至于说具体到这里我估计会有很多具体情况,比如股权分配问题,决策机制的问题等等。

  应该怎么去参与和管理?我觉得这里要有一个决策机制,比如说有些时候和创业者聊天,他们说当我们做不出决定的时候怎么办,最简单的办法,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套用一个朋友的话说,创业是一帮不确定的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所做的一件不确定的事情。所以,在高度不确定性又没有充分的数据支持和调查投入情况下,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决策机制会比较重要。

  不建议不单纯考虑说股权和决策权之间的一致性的问题。对创业企业初期来看,考虑决策权和知识和对市场之间的匹配问题,我相信可能很重要,不管怎样,团队在一起一定要包容,要相互的支持,这是所有的团队,包括创业团队能够运行的基本的前提。谢谢你。

文首发:华章书院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