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旅游”的启示与要求


“情感旅游”的启示与要求

目前,现代旅游已经进入“情感化”时代,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已被纳入旅游产品的生产过程。“情”这一要素的提出,对于深化对旅游产业属性的理解、丰富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加快旅游业态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上文对旅游产业情感要素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旅游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信息密集型产业,还是情感密集型产业。广义而言,情感是旅游过程中的遍在性活动,旅游者会随着景物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正如古人所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随着社会的发展,情感消费在旅游活动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形式不断丰富,并孕育出情感驱动型旅游产品,即狭义的情感旅游,其中的某些产品如婚恋婚庆旅游的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这些旅游群体消费层次高,消费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符

合旅游转型升级的需要。旅游地(企业)应立足旅游业的精神经济特征,深化对情感密集型产业属性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情感设计、情感服务、情感管理、情感营销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情感内涵,培育情感旅游新业态。例如,安徽省天长市依托金牛湖建设天长地久文化创意基地,开展“天长地久爱情博览会”等节事活动,打造“天长地久”品牌,培育以天长地久为代表的爱情文化;充分挖掘孝亲文化资源,传唱孝子歌,制作“孝行天下”动漫,推介一到两件孝亲文化产品,谋划“中国天长孝亲文化艺术节”,打造以朱寿昌为代表的“孝亲”文化品牌。

第二,旅游开发中应树立情感思维,做好情境、情节、情趣“三情”的规划设计。根据体验经济的原理,结合现代城市居民的情感需求,因地制宜地做好旅游地的情感化设计。突出情感化的体验环境、故事情节和趣味活动,营造情感空间,注重旅游者与社区居民、服务人员及其他游客之间的情感互动。通过情感化设计,让自然变得可亲、让文化变得鲜活、让古典变得现代、让传统变得时尚,架起旅游资源与旅游者之间的桥梁。笔者在参加曲靖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时,曾

对会泽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旅游项目开发提出了“贞爱之旅”的设想。在冬季观鸟、生态观光、环境教育、摄影创作、乡村休闲等旅游活动的基础上,依托大桥水库(即“念湖”),根据黑颈鹤的独特生活习性和“不离不弃、坚贞不渝、为爱守候”的寓意,面向情侣旅游市场,开发“贞爱之旅”项目,具体包括“念湖”刻石、相思桥、贞爱小道、念湖泛舟、花田喜事、月光营地、情感剧场(微电影拍摄基地)、爱情景观长廊、爱情宣言签名墙、单身交友派对、爱情主题客栈等。

第三,旅游产品开发中应充分考虑情感市场,注入情感内涵,提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是创意,也就是说为旅游产品赋予能被市场接受的某种意义。在创意过程中,旅游者的情感需求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甚至构成了旅游创意的基本方向。人的情感功能系统在功能上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不同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亲和”愿望、不同个体间天生的“情感交流”愿望、自我的“情感表现”愿望。从这三种形态出发,可以策划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海南推出的“山盟海誓”品牌、“伴爱走天涯”主题活动、“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形象就体现了这一原理。在我国,圣诞节的苹果之所以能够身价倍增,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满足了人们寻找节庆情感标志物、向亲朋好友表达平安祝福的情感需求。受此启发,笔者为昆明市富民县策划了一项名为“暖冬平安游”的旅游产品,活动内容包括“百花山庄采摘平安果”(非采摘季节为蜜心苹果采购)、“百年苗寨欢度平安夜”(平时周日为聆听《平安颂》)等。在更广泛的层面上,几乎所有的旅游产品都可以通过创意融入情感内涵。例如,成都市成华区为城市旅游综合体注入文化和情感旅游的内涵和符号,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以情感、体验、科普为主,游客将从音乐、绘画、雕塑、生物等有形物体,形成先观望后亲历再感受的旅游活动模式,使心灵得到最大的精神冲击,使情感得到最大的释放。

第四,旅游营销中应因地制宜地实施情感营销,触动消费者的心灵。美国推销大王乔·坎多尔弗(Jo Candorf)曾指出:“推销工作 98%是感情工作,20%

是对产品的了解”。旅游营销亦是如此,情感营销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旅游情感营销是指从旅游者的情感方面重新审视旅游产品,通过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赢得旅游者的信赖和偏爱,进而扩大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20世纪80年代,一首《无锡旅情》将太湖之滨的美丽传遍东瀛,推动了无锡与日本各界的广泛交流,为无锡拓展日本旅游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无锡旅情》是国内早期旅游创意营销的典范,也是情感营销的代表。此外,《庐山恋》、《阿诗玛》、《康定情歌》等经典爱情电影对庐山、石林、康定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樱为爱情》、《相约山楂树》、《LOVE 西塘》等情感主题微电影更是标准的旅游营销载体,“根”、“心灵故乡·老家河南”、“老家河南情感数据库”等则谱写了用情感点亮策划的新篇章。在情感经济时代,旅游地和企业应该学会把握旅游者的情感需要,寻找或创造情感素材,进行目的地营销和产品包装宣传,激发消费者的情感动机。在更高层次上,可以像岳阳楼“先忧后乐”那样宣扬某种“情怀”,激发消费者心灵上的共鸣,促使旅游者形成对旅游地的“情结”。

第五,旅游服务中应提升情感化劳动技能和艺术,探索情感管理的新路子。在后工业社会,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止于有形的商品本身,他们还要从服务中得到愉悦、尊严和满足,这种需求直接推动了情感劳动的形成。旅游服务就是如此,对情感旅游者的服务尤其明显。它属于高度接触型服务,主要是一种情感性劳动,服务人员直接面对的是有血有肉的、有着不同情感需要的游客。为了胜任本职工作,旅游从业人员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如察言观色技能、语言沟通技巧、应急变化能力、控制消极情绪能力等。在旅游教育、专题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中,应注意加强情商教育,开设情感服务技能、自我情感管理或相关课程、讲座,提高员工自我知觉、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的能力。《哈佛商业评论》曾经把“情商”形容为“打破范式的创新观点”,情商已经成为员工招募和培训的重要标准,应引起旅游企业的注意。同时,情感劳动意味着员工按顾客和企业的需要对自身的情感进行“整饰”(如景区迎宾员的职业化微笑),时间长了会对员工造成心理压力。为此,旅游企业应在内部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情感管理服务,增强员工对职业的积极性情感,关注员工的情感异常状况,适时采取措施进行情感补偿,使一线服务人员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来源:李庆雷,李芳.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6-3-7(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