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旅游的产品类型(下)


情感旅游的产品类型(下)

亲子敬老游。亲子敬老游包括亲子教育、孝亲敬老、家庭休闲游,其共同特征是亲人共同出游、含有亲情互动的内容。亲子游是以家长为决策者、出资者和监护人,以儿童为主角,以亲子互动、寓教于乐、体验式教育为重要形式,以增强情感关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为目标的旅游活动类型。近年来,受《爸爸去哪儿》等一系列亲子游节目的影响,加之人们教育理念的变化,以80后父母为主力拉动的、与早教幼教相结合的亲子旅游市场日渐火爆。不少旅游地在寒暑假、黄金周和其他公共假日推出了亲子活动,如无锡灵山的经典国学启蒙活动、新会宋元崖门旅游区的亲子DIY活动、黄陂木兰山的亲子自行车比赛,浙江省还举办“走读浙江·亲子文化旅游节”,不少旅行社更是推出了亲子旅游线路。孝亲敬老游是子女陪父母出行的旅游活动类型,已经延伸到了除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之外的节假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家庭休闲游则指全家人共同出游的旅游形式,已经随着家庭轿车的普及、

闲暇时间的增加而日趋常态化,出游距离也越来越长。

探亲访友游。由于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以探望亲属、拜访友人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呈增长趋势,对那些具有移民传统的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如三线建设时的移民城市攀枝花、改革开放后的移民城市深圳等。移民需要造访故乡、探望亲人,以修复和巩固家族和社会网络;故乡的亲人则有时会来移民者所在的城市进行旅行游览,以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而言,后者甚至在外出旅游者中占据主要地位。据《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显示,我国城镇居民以探亲访友为目的的旅游者人数仅次于观光游览旅游者,而我国农村旅游者(过夜游客)中一半以上都是探亲访友旅游者,由此可以看出探亲访友旅游市场在我国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潜力。除了常规的探望和拜访之外,探亲访友旅游还包括参加亲朋好友的婚礼和葬礼、出席生日或纪念日及其他特殊活动等。总体来看,这种旅游活动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基本上没有季节性;相当比例的旅游者由亲友款待和提供住宿,但在购物、旅行等方面的开支比其他类型的旅游者要高。

祭祖寻根游。寻根是人类的天性,是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问题的一种探索。尊宗敬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宗族联系、乡土情结、祖先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寻根祭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日益兴盛,在传统社会及海外华人社会皆是如此。有学者指出,中华姓氏文化实乃以血缘为经、地缘为纬、经纬纵横交合而又一脉相传的历史文化,寻根祭祖颇能表现此经纬纵横、一脉相传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寻根祭祖”游既保留了“寻根祭祖”的传统基本元素,又赋予了“游”的现代元素,游客在“访和思”中完成了后辈对祖先“敬和祈”的精神通过。祭祖寻根游可以分为家族、区域、民族、国家等不同层次,其影响力也有所差异。

祈福感恩游。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福、追求福的民族,自古中国人就有祈福、崇福、惜福的习俗,对福有高度的心理认同感。祈福游的对象不仅包括宗教场所、福神所在地,也涉及福文化景观与建筑,前者如北京门头沟区戒台寺新年夜推出的“敲新年吉祥钟”、“挂吉祥福条”、“点吉祥莲花灯”、“享用新年罗汉斋”等系列特色祈福纳祥活动,后者如北京恭王府(“万福之园”)、广州陈家祠(岭南最多“福”的建筑物)、丹霞谷景区红运大道,以及遍布全国的“走福路、摸福石、绕福树”等习俗。感恩游则是以表达对某人、某地或某一群体的感恩之情为基本目的的旅游活动。除了在“父亲节”、“母亲节”、“老人节”等特殊时间送自己亲人出游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感恩游是对目的地人民做出贡献的整体性感恩,最为典型的当属“饮水思源感恩游”。例如,从北京出发的“南水北调之源·十堰武当之旅”旅游专列不仅是“回归自然之旅”、“问道养生之旅”,更是“感恩亲缘之旅”,“拜水丹江口,感恩送水人”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慈善公益游。慈善公益游有时也被称为“义工旅行”,即“边旅游、边行善”,是将扶贫、助困、支教与旅行游览有机结合起来的旅游类型,属于典型的利他型情感旅游活动。“多背一公斤”、“天堂电影院”、绿色江河发起的“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等就是国内著名的慈善公益旅行活动,不仅可以让公益慈善活动变得更有体验性和趣味性,还提高了旅游活动的价值,对于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参与慈善公益游的旅游者大多依托慈善公益组织平台

寻找目的地,通常居住在当地社区、顺访附近的景区(点)、与社区居民进行长期深度交流、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实施扶贫助困或社区再造项目,在开阔视野的同时寻找内心的快乐、追寻精神上的满足。例如,以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哀牢山麓戛洒镇为目的地的“远近”手艺之旅就是食宿在村民家,了解体验其民俗风情,同时通过传统工艺品设计或推广帮助社区发展,还发起众筹为“南碱村”、“土锅寨”进行竹编和土陶的再造、推广,参与众筹的人则可以获得前往当地食宿并体验乡土文化作为回报。

缅怀纪念游。缅怀纪念游是以到异地缅怀故人老友、纪念自己亲历的某一事件为动机的旅游活动,游览对象一般包括墓园、故居、事件发生地、自己生活或工作过的场所等。旅游者在上述地点留下了人生的足迹和深刻的记忆,甚至会将其视为第二故乡,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迁移到其他地方去工作或生活之后,尤其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产生缅怀纪念游的动机。每年清明节前后,不少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的军人都会自发或结队回到云南省麻栗坡、屏边、河口县烈士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追忆过去的战争岁月。根据叶辛同名小说改变的电视连续剧《孽债》播出后,大批的上海知青返回曾经生活过的西双版纳,追忆似水年华和青春情怀,也属于缅怀纪念游。不难看出,与个人化的缅怀纪念旅游活动相比,重大的社会事件催生的缅怀纪念游通常是规模性的、持续性的,会再次对旅游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并有可能造就一批怀旧型旅游吸引物。

圣地朝拜游。圣地朝拜游指游客怀着崇敬的心情对特殊重要场所的拜访,通常伴随着某种特定的仪式。这种旅游活动起源于宗教信徒对宗教圣地的朝拜,后引申至其他具有神圣性的旅游地,如江西井冈山、福建湄洲岛、云南梅里雪山等。在市场上影响力较大的圣地朝拜游可以分为宗教圣地朝拜、信仰圣地朝拜、行业圣地朝拜、革命圣地朝拜。宗教圣地朝拜游的市场主要是宗教信徒,目的地对该宗教而言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陕西扶风法门寺、未来佛弥勒道场浙江奉化雪窦山、我国四大佛教名山等。信仰圣地朝拜主要是针对某一区域性民间信仰而言,如山东泰山碧霞元君祠、福建湄洲岛天后宫等。行业圣地朝拜可以吸引从事某一行业的旅游者,如教师行业的圣地——山东曲阜孔子故里、木工行业的圣地——山东滕州鲁班故里等。革命圣地朝拜则与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密切。(来源:李庆雷,李芳.情感旅游的理论研究及启示()N.中国旅游报,2016-3-7(B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