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军旗 来源:北京山东同乡沙龙 发布时间:2016-01
-27 13:24:58
编者按:这篇报告是由北大博士冯军旗到河南省新野县挂职两年
所调查写成的,深度反应了中国县级基层的官场现状,更是当今大部门
问题产生的症结所在,比如,大部分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回家乡发展?
上访和维稳成为中国社会特色“风景”;各种大大小小的豆腐渣工程;
每年全国大量的群体事件等等。
新野隶属南阳,与湖北襄樊接壤,拥有98万亩土地和78万人口,是传统
的农业县,棉纺织业是其经济支柱。
新野共有副科级以上干部1013人,其中副科680人,正科280人,副处40
人,正处5人。从籍贯上看,正科级以下基本来自本县,副处级以上多
为南阳其他县人。
在这个副科以上干部刚过一千的农业县,具有血缘和婚姻关系的政治家
族就有161家,其中,产生5个以上副科级以上的大家族21家,5个以下2
人以上的小家族140家,这就意味着每十个干部中至少有一个背后有家
族势力,有20%的干部属于官二代。
公众开始聚焦的情况下,新野县委宣传部长潘自钦紧急赴京面见冯军旗
,希望冯暂时不要接受媒体采访,已有部分政治家族成员给冯打电话,
称压力很大,希望冯能体谅苦衷。
35岁的冯军旗为河南汝南县人,2005年考入北大攻读社会学博士。2008
年3月开始在新野挂职担任县长助理时,新野为其配备了一个单独的办
公室,一辆汽车和一个秘书。
冯军旗得以进入新野权力核心,平均每天要让秘书通知三个以上的官员
到自己办公室座谈,对于比自己职位高的县领导,冯是到对方的办公室
谈。
返回北大时,冯军旗的两个大箱子装满了访谈材料,在数百个访谈对象
中,有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161个党政一把手。
2010年8月,冯军旗进入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将近30万字的论文初稿
给了《南方周末》,该报最感兴趣的是其关于政治家族的章节。但冯并
不想让这篇论文尽快见报。
直到今年,地方政府进行换届,新野县委书记方显中上调南阳市任职,
另有干部交流到其他市县,冯才同意发表该文。冯军旗说,网友对号入
座后,学术论文变成了变相曝光,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我很纠结,新野养了我两年,有感情在。”冯回绝了大多数媒体的采
访。
一、姻亲葡萄藤
冯军旗能搞清楚161个政治家族图谱,除了参阅《新野县志》,《新野
年鉴》和《南阳干部名录1949—2000》等资料外,还受到了两个思想开
明的干部世家子弟的帮助。
新野21个政治大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张家。冯论文中的张家核心人
物张泰康,实际是新野原组织部长,政协主席张以彬的化名,张以彬后
来在唐河县当过县委书记,从南阳地区劳动局长的位置上退休。其妹张
秀彬也做过新野的副县长和政协主席,妹夫则为卫生局长。
张以彬有8个子女,儿子张新生现任南阳海关关长,大女婿张德宝为南
阳市旅游局长,二女婿贺利民是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四女婿王庆
为宛城区区长。其妹张秀彬的儿子是南阳市急救中心主任,儿媳为宛城
区工商局副局长,儿媳的父亲也在新野当过县委副书记和政协主席。张
以彬大女婿张德宝的父亲当过新野县城关镇教育组长,妹妹张平岚现在
是新野县纪委副书记。
新野张家出来的副科级以上干部有22人,其中一半在南阳市,一半在新
野。另一大家族王家的第二代中,有现任的南阳市政府副秘书长,新野
县政法委副书记,人大农工委主任,航运局局长等。
除了21家大家族,还有15家4人型,35家3人型和90家二人型小政治家族
,这161家政治家族几乎把持了新野大大小小的政府部门。今年,政治
家族子弟有向纪委,组织,公检法,县委办等核心部门聚集的趋势,同
时向外部延伸。由血缘和姻缘编织的关系网络能延伸到南阳,河南省会
郑州,甚至北京。
利用姻亲关系编织关系网是新野官场的通常模式,一个流传甚广的经典
例子是:王城(化名)最初是县政府的通讯员,当时县政府一女话务员
和县长关系密切,王城千方百计接近她,最终娶了女话务员的女儿,由
此和县长接上关系。王随后被提拔上政府办副主任,然后出任某局局长
。在局长任上,王城给常务副县长的侄女安排了工作,并鼓励侄儿和该
女谈恋爱,成功联姻。常务副县长对王城关照有加,最终让王出任了具
有更大晋升潜力的某镇党委书记。
新野在解放后的第一代干部中,以部队转业和工农出身为主,由于子女
和姻亲形成了政治家族。对于“政治元老”来说,帮助下一代取得干部
身份是第一步,接下来是通过关系网不断介绍子女情况,以提拔重用,
冯军旗同组织部长座谈时,就几次遇到“老干部为自己的子女仕途说情
”。
南阳组织部一官员如此理解政治家族的形成:“就像葡萄藤一样,顺着
架会越长越大,越长越多,同时阳光和水分也更多。”
新野县政治家族存在如下特点:
1,不少都是行业内或者系统内繁殖,具有一定的世袭性,比如岳父当
过某乡书记,他的女婿后来也在该乡当书记,姐夫和内弟都在组织部副
部长的位置上干过;
2,副处级以上的县领导子女一般至少有一个副科,不少还是正科
;
3,政治家族的大小和家族核心人物的权利和位置成正比,核心人物权
利和位置越重要,家族内出的干部也就越多,同时和后代数量也成正比
,后代越多,家族内出的干部也越多。
政治家族最大的问题是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和势力集团。该县一位主要
领导经常感叹很多措施执行不下去,原因就是地方利益集团的阻挠和反
弹,很多时候投鼠忌器,极端的时候自己都可能翻船
二、家族子弟和“局外人”
政治家族的垄断,令平民出身的干部的不公平感与日俱增。
冯军旗考察新野官场得出的规律是,普通干部有股级到副科需要8年,
从副科晋升到正科需要3年,从正科晋升到副处需要7年,从副处晋升到
正处需要7年,也就是说,1名22岁毕业的大学生,三十岁成为副科,33
岁成为正科,40岁成为副处,47岁成为正处,然后在正处岗位上再干几
年退休,只有极个别的能成为副厅级干部,这就是大部分县乡领导干部
的政治生命历程。
但这只是理想的状态,现实中能实现这一历程的官员屈指可数,熬了几
十年才混到一个虚职副科职位的大有人在。一位1983年参加工作干部用
了20多年时间,只是把乡里的各种委员干了个遍,而一同上班的政治家
族子弟早成为副处级,进入领导核心。
该干部抱怨,每次干部调整,他都被列入提拔名单,但“总是被有背景
的人顶掉”,一开始,领导会安慰自己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后来
又拿出如“群众基础不够”等借口,意指需要花钱跑要才能调整职务。
据传新野官场的行情是,根据升迁级别的大小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即
使跑送无背景的干部也不会调到理想职位,基本在虚职圈内打转,比如
从宣传委员调为组织委员。
乡镇副科升到正科有8个隐形阶段,从小到大依次为:综治办主任,工
会主席,人大副主席,乡镇长助理,武装部长,党委委员,副乡镇长,
乡镇党委副书记,很多平民子弟会耗尽半生都走不出这八个阶梯,而干
部子弟基本能够通过“小步快跑”跳跃到正科位置上。正科向上升迁的
通道是副处,这里又依次排出县政府党组成员,县长助理,副县长,统
战部长,宣传部长,政法委书记,组织部长,纪委书记,常务副县长,
县委副书记等十几个隐形阶梯。有背景的政治家族成员可在短短几年内
完成跳跃,最后异地调动在另一县担任正处实职(书记,县长,人大主
任,政协主席)。而平民子弟抱怨,这道大门几乎已对他们完全封闭了
。
政治家族子弟仕途上的畅通,使得平民子弟干部感觉不公平。一位乡干
部第N次失意后,将自己关在书房内,整整一天都在苦练书法,未曾进
食。
以下是政治家族子弟晋升实例:
李姓官员有二子,长子初中未读完辍学,被安排到检察院当司机,干了
几年后又借调到财政局作一般工作人员,在这一期间,李又运作关系更
改了儿子的档案,花钱买了个大专文凭,用聘干的指标将其转化为干部
身份。因为新野人都知道其只上过初中,就将其调到南阳市,从某区办
公室副主任一路干到现任区长。李的次子中专毕业,通过研修大专的方
式取得了干部身份,先安排到一个乡当一般工作人员,经三年历练,作
为第一梯队推荐副科人选,进入干部圈子,后借调南杨某市直机关。几
年之后,回新野担任一正科实职不在话下。
上述运作模式,可用一句经典的新野土语进行概括——“磨活”,意指
多方运作,穷尽关系网而求得上升。
三、日薄西山
近期的河南肃贪风暴中,新野一批科级干部落马,官场地震一触即发。
冯军旗的论文见报之前,新野副县长高志科,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局长
程文和曾当过六年财政局长的纺织集团副董事长高照阳先后因违纪被“
双规”。
坊间相传,程文的落马和人民路改造工程有关,该工程预算3000余万元
,完工时实际花费达到8700万元,在这一过程中程文通过弟弟程雷和具
有涉黑背景的商人樊小超进行合作,并从中牟利,程文被“双规”后,
其弟程雷和樊小超均被控制。
一个官员的倒台,往往伴随的是其家族势力的瓦解。几乎同一时间,原
新野县组织部长,已经调任内乡常务副县长的李玉芬被“双规”,她涉
入开封组织部长李森林案。冯军旗曾经访谈过新野的10个女性正科级实
职干部中,几乎每一个都出身政治家族。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女性政治家族成员的佼佼者,李玉芬在接受冯军旗
访谈时曾说出惊人之语:“我跟你说,在家庭和事业方面,没有一个女
人能处理好的,女人干事业都患得患失。我最后的观点就是女同志要过
女性式生活,青春愉快,养尊处优,不宜从政。”
一个趋势是,政治家族在新野县呈现逐渐衰落现象,计划生育政策是根
本因素。新野第一大政治家族张家,家族庞大的原因就是子女众多,但
现在干部群体严格执行的“一孩化”计划生育政策,对政治家族起到了
釜底抽薪的作用。另一个原因来自干部交流制度,异地任职对于打破政
治家族网络,起到了很大作用。再者就是就业观念转变和高等教育的普
及。1980年代,很多新野干部千方百计回家就业,不愿意留在大城市。
现在他们的子女就业时,则是千方百计留在大城市。随着干部子弟逐渐
选择中等以上城市就业,新野的政治家族可持性的继承传递逐渐消耗,
将融入更大范围内的体制系统。
在《中县干部》的扉页上,冯军旗为中县(新野)的干部写了一首小诗
,题为《蒲公英》:
《蒲公英》
中县的天空
飘满了蒲公英
飘着的,是命运
落下的,是人生
新野的政治家族也像一朵蒲公英,在眼下大陆的整个政治和社会体制变
迁的天空中飘动。落在地上的,则是那些没有关系的平民公务员。近期
,北京大学攻读社会学博士冯军旗的论文《中县干部》引起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冯军旗为完成博士论文,于2008年深入中原腹地的一个农
业县挂职两年,他借“职务之便”收集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证
据,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甚至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
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他还试图还
原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贡体制”与“买官卖官”,并屡次接
近“最为隐秘”的纪委官员,考察“摘帽的尺度”,以力图在某种程度
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
随着部分章节被媒体摘引披露,这篇已经完成一年有余的论文进入公众
视野。依照学术惯例,论文中的人名与地名均应进行技术处理。冯军旗
将这个地方命名为“中县”,意为“县里的中国”。
有评论称:这份基层政治研究论文,为中国未来的改革路径选择,提供
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考察样本。基层官场到底有多真实、多残酷?
1、吃喝,官员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冯军旗首先到一个乡挂职副乡长。他下到乡里后,接连两周时间,乡里
领导班子的十几个成员轮番为新到任的副乡长接风,酒量只有一两的冯
军旗吐了半个月。有人偷塞给他两盒“速效救心丸”和“丹参滴丸”,
并解释说,这是“官场必备良药”。
2、形象,官员绝不能混同于老百姓
在好心人的提醒下,冯军旗特意买了两件有牌子的衣服,同事笑着说:
“哎呀,冯博士你这个穿着才像副乡长嘛!”次年改任县长助理,他迎
来了一个秘书、一辆黑色的桑塔纳3000轿车以及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三
居室。
3、成熟,上下有人才是政治上成熟的表现
某乡党委副书记通过曾任政府办主任的公公做了县委书记的工作,但竞
争对手却将招呼打到了同省的政协主席那里。落败后的她说道“我真是
政治上不成熟,不知道潜规则的重要性,认为光从下面推就行了,没想
到还需要上面有人拉你。”
4、年龄,官员越活越年轻
有一次,冯军旗与一个科级干部聊天,当问及年龄时,这个干部脱口而
出:“你问我档案年龄还是真实年龄?”按照简历上的年龄倒推,这位
干部9岁就当上了民办教师。
5、入党,上升通道中必备的敲门砖
相比于年龄“杠杠”,党员身份更是为官必不可少的基础。在中县的官
场中,70%以上的县领导在25岁以前就已入党,而非党员干部普遍被视
为“政策官”,不但没有车子待遇,还受排挤。
6、学历,党校是官员“文凭批发基地”
年龄要合格,政治要过关,学历当然也要过硬。在中县,各级党校被很
多干部戏称为“文凭批发基地”。被称为“中专一代”的正科级一把手
们,大多从这里取得在职教育的本科文凭,为升迁“扫除障碍”。
7、实力,有财权的官员提升快
冯军旗对中县近10年来的副处级升迁轨迹观察发现,不少县委县政府领
导都是从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却没有一名是从县直机关一把手中产生
;在一次干部调整中,一位到民政局做副局长的财政局党委委员就大倒
苦水,说某领导把他踢出财政局,是“往死里整他”。
8、追逐,对皇权的顶礼崇拜
在现行体制下,县委书记的权力高于县长。中县有人戏称,只有县委书
记算官,别的都不算官。2008年冯军旗初到乡里的时候,每逢时任县委
书记视察,乡政府的领导班子都要列队欢迎。有旁观者感慨:“咱们中
县的皇帝来了。”在中县,如果县长接任不了县委书记,那他的仕途就
算到顶了。当地管这叫做“没干成”
9、霸道,悖逆一把手是死路一条
中县有一个叫张南国的中县公疗医院前院长。一次在路上看到为农业开
发计划而栽的苹果树,张院长随口说:“陈书记真是胡球整,咱们县气
候能长苹果吗?”几天后,这句话传到了时任县委书记陈遵义的耳朵里
,陈当即叫来卫生局长,限他在3天内免掉张南国。
10、送礼,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次,计生委的一位副主任升任其他部门的一把手,冯军旗前去祝贺,
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摆满了罗盘、地球仪、铜牛等礼品。后来,冯军旗才
知道礼物各有寓意:罗盘象征掌好舵,地球仪象征前途远大,铜牛则象
征稳健及对麻烦制造者的威慑。
11、政治,一张血缘与姻缘构筑的族网
冯军旗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在这个副科级及以上干部仅有1000多人的农
业县里,竟然存在着21个政治“大家族”和140个政治“小家族”。在
这个庞大的“政治家族”网络中,一些秘而不宣的潜规则变得清晰可见
。有的官位“世袭”,或是几代人,或是亲属连续稳坐同一官位;有的
裙带提拔,凡是副处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的子女,至少拥有一个副科级以
上职务;普遍的规则是“不落空”现象,干部子弟们的工作会随着单位
盛衰而流动。更为可怕的是,政治家族之间并不割裂,往往以联姻或者
拜干亲的方式不断扩大,“几乎找不到一个孤立的家族”。
12、反腐,隔墙甩砖头、砸着谁是谁
冯军旗在对1993年以来中县被查处的正科级及以上干部名单进行统计后
,他发现经济问题占了干部问题的一半以上,但蹊跷之处在于,其中却
没有一起涉及跑官卖官问题。
13、女人,官员玩女人算个屁事
冯军旗在调查中发现,中县1950~1978年查处的干部中,有相当大的比
例是作风问题,而近年来一个有趣的演变趋势是,实际发生越来越多,
但被查处的越来越少。自2005年以来,中县没有一名干部因为作风问题
被查处。2000年,大门镇人大副主任状告镇长将其强奸,司法机关最终
的判定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
14、圣人蛋,抨击腐败者为官场所不屑
1、两年的调研让冯军旗深感困惑,“越是与干部晋升有关的制度,越
是失灵和异化。明规则与潜规则并存,大家心照不宣。”他对一个郁郁
不得志的县委党校副校长印象深刻。这个“明显被边缘化”的干部痛恨
腐败,还常在公开场合抨击官场弊端。在私下,干部们不屑地称他为“
圣人蛋”。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才德全
尽”之人。在圣人后面加个蛋是什么意思呢?百度了一下,原来“圣人
蛋”是河南的特产词汇,用于形容那些脑子里缺根筋、行为上欠火候、
装模作样拿腔拿调、不按规矩出牌、无法以常理度之的人物及行为。
2、冯军旗在论文的引言中写道,“县乡干部,作为中国干部队伍
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改革的推进。”
“改革开放30年中,基层中国的政治精英是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
内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内部又有着怎样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
”
3、回到学校的冯军旗,已不再是中县的干部,也没有了专车与秘书。
敞亮的三居室变成了10平方米 的集体宿舍,菜单变成了学生饭卡,“
冯县长”也变回了“冯同学”。冯军旗称,他“确实失落过好一阵。”
然后不好意思说:“不然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官?”
(来源:南清社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