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到来的“知识社会”!


好友林永青嘱我为刚刚推出的价值家知识服务交易平台撰写评价。作为多年的好友、以及价值中国网的合作者,我很倾佩永青十年如一年,在推进知识服务、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上面所做的坚持和努力。也许是之前的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不够成熟吧,今天的移动网络、移动支付已经大行其道,已经到了这个“大知识”的方向开始起飞的时点了!

简单谈几点个人的感受——

1. 知识人的社会地位比经济安全更重要

我们的社会正在变成知识社会,但其深刻内涵并不在于知识是这个社会的首要资源,知识工作者构成劳动人口的核心力量,而在于:知识工作者拥有比经济安全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社会地位。

中国社会的长久以来,知识工作者或者说知识人,很难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存在。在古代,读书做官是读书人的最好出路。如果无法“学而优则仕”,那么读书人就是“百无一用的书生”。

一直到20世纪的“文革”,毛泽东还不无讥讽地嘲笑知识分子的软弱无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文革”期间,很多大学也解散了,知识分子都被遣散回家,无限期待岗,美其名曰:“开门办学”;认为全国只要保留几所研究“科技”的高等院校即可。

当代,广大知识工作者还依附在各种企业或学术机构内,他们的知识价值只得到极其微薄的体现。“改革开放”初期,一直流行着这样几句民谚——“做原子弹的,不如做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杀猪刀的”。

今天的知识工作者的生存境况,在经济收入上当然已经有了很多的改善,经济安全已不再是主要问题,虽然他们的经济收入还与他们的知识贡献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还是被大大低估了。即使在企业中,资本的话语权也大大超过了知识的话语权。

林永青倡导了多年的知识社会理想,就是在不遗留余力地推进全社会认同知识的价值,和知识人的价值!我是当然要大声呼吁,全力支持的!更重要地,除了在一直呼吁之外,价值中国和价值家平台还创新了一种知识服务交易新模式。我一直认为,就社会进步的真实促进而言,商业创新远远优于舆论呼吁。林永青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也是一个永不放弃的践行者!

2.知识人的知识,是结果导向的

人类社会无论东方或西方,长期以来都认为,知识是清高而个人的。知识不表示做的能力,功用从来不是知识,而是技能。只有在知识社会之中,人们才彻底改变了对知识的看法,如德鲁克所说:我们现在认为的知识是知识显示于行动之中。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是在行动中有效的信息,着重于效果的信息。” 

30年前就积极宣称“下一个社会”是“知识社会”的德鲁克,因此还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批评为实用主义者。殊不知,知识的实用性,正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德鲁克还对知识分子和知识工作者做了区分。知识工作者包括几乎所有以知识作为主要工作资源的人,而知识分子被特指为在学术机构从事教育和研究的知识工作者。所以,可以说知识分子是知识工作者的一个子集。

德鲁克坚信:“21世纪将是知识的社会”,知识工作者将成为职业人群的最大类别。“管理的知识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而是一种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德鲁克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哲学是高度契合的。

多年以前,我为生产电脑芯片的IT界大咖英特尔公司,写过一篇文章《硅纪元》,宣扬电脑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当时还在英特尔工作的林永青就告诉我说:“INTEL的管理模式就是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就是借鉴自德鲁克的目标管理和结果导向。”

美国是一个以商业立国的国家,实用主义哲学也是美国精神的主要体现。倡导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社会的德鲁克,却得到了美国企业界的大力追捧,也获得过美国总统勋章,称赞他“在20世纪,重新发明了管理”。——这很能够说明一个结论:好的知识是导向成果的。因此,代表金钱力量的世界500强的CEO们,经常不辞辛苦地跑到加州小镇克莱蒙特,希望得到德鲁克的面授机宜。

3.知识人和知识交易市场

像资本家知道如何把资本用于生产一样,知识工作者知道如何把知识用于生产。他们既拥有生产资料,又拥有生产工具。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兴起,驱使管理者认识到,使知识富有成效是一种管理的责任。

就目前各种流行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而言,主要有两大主流:一是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商品交易模式;一是以微信为代表的人与人的连接或社交模式。我们相信第三个模式即将出现,就是知识交易模式,能够体现人的价值的模式。——更准确地说,是知识人的价值;但是,很显然地,无知识,难有价值。

以往的知识交易有几种类型,一种是将知识嵌入到产品或商品中。但这种模式中,知识或知识人能够获益的部分太小,而且,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产品化;另一种是将知识制作成出版物,无论是图书、还是音视频产品,然后销售。这种模式的优点有可能大规模出售,三大缺点是容易被盗版、也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也没有及时性。

2015初,我出了一本译作《知识的边界》,作者告诉我们:知识是无边界的,知识是由参与各方共同塑造的。因此,最好的知识交易方式,一定是网络化的、个人化的、强连接的,知识就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

价值家所主推的模式是知识服务交易。服务双方同时在场,不可盗版。一定时间段内的直接沟通,互问互答,互相佐证,更加便捷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碎片化的长尾服务,也满足了大量个人、特别是小企业的知识需求。

价值中国已经积累了近百万的专业人、知识人资源,相信价值家可以很好地解决各种产业的各种知识需求。构建知识社会的理念,也预示了价值家除了是一个知识交易平台,也能很好地帮助到广大知识人的长期的“知识化生存”:知识交流、知识分享、知识营销、知识创造、以及知识的价值化。

知识社会正在到来,期待并预祝价值中国和价值家的二次出发、再造成功!

附录:胡泳译作《知识的边界》

 

 

 

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著

胡泳 高美译

 

互联网是使我们更加聪明了还是更笨了?

我们正面临一场知识的危机?

下一个达尔文是数据狂人?

编辑推荐

大数据时代反思知识
  因为事实不再是事实,专家随处可见
  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内容简介

曾经,我们知道怎么去获取知识。我们的答案来自于书籍或者专家。我们会确定事实,继续前进。而在网络时代,知识已经进入了网络中,出现了史上最多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不同的。所有确定性都被连根拔起,话题再无边界,没有人对任何事情能达成一致。
  然而,对于知识的捕猎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期——如果你知道如何获取知识的话。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了网络化的知识(networked knowledge)如何增进对商界、科学界、教育界和政府的理解,并且,和人们不得不依赖传统专业知识来源的时代相比,它又怎样做到令人们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这本开创性的著作,动摇了我们知识观的基础——从事实的作用到书籍的价值到专家的权威性——为知识在互联世界的未来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愿景。

作者简介

  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长年为《连线》、《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出版机构供稿,还经常担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事纵览》节目的特约评论员。作为营销顾问,他曾为多家《财富》500强公司、顶尖传媒企业和诸多创意独具的新创公司服务,还曾经担任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总统选举团队的高级互联网顾问。

  著有《小块松散组合》、《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新数字秩序的革命》,并与他人合著国际畅销书《市场就是谈话》。

译者简介

  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数字思想者和观察者,著有《网络为王》(1997)、《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2008)、《信息渴望自由》(2014)等,译有《数字化生存》(1996)、《人人时代:无组织的组织力量》(2009)、《认知盈余》(2011)等。

高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目前在媒体担任记者工作,多次赴欧洲交流采访,曾翻译出版小说《窒息》。

精彩书评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知识现在已经具有了社交性,流动且开放。温伯格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特点如何可以为我们所用。

——马克·贝尼奥夫(云计算之父,Salesforce.com董事长兼CEO,著有畅销书《云攻略》

★《知 识的边界》是一本令人惊艳、洞察深刻的书,讲述了我们关于知识的概念如何在网络时代演变的过程。本书对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方式给予了尊重,彼时知识的类型还 是固定的;同时,在今天这个快速变换的网络化世界中,本书也提供了一种理解知识获取新策略的方法。我根本无法放下这本书,它是一本以令人愉悦的方式写就的 时代力作。

——约翰·希利·布朗合著有《信息的社会层面》和《一种学习的新文化》

★这本富有洞见的著作,奠定了戴维·温伯格作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家的地位。如果你想要理解信息洪流涌动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那么这本书就是你一直在寻找的指南。”

——丹尼尔·H.平克 著有《驱动》和《一种全新思维》

★戴 维·温伯格的《知识的边界》是一本启发灵感的读物——尤其是对于网络化的读者而言,他们早已相信,改变世界的知识是活生生的、主动的、个体化的并且在极大 程度上是相互连接的。如果像戴维所写到的那样,“知识正在和产生它的网络难分难解,并且简直无法想象没有网络知识会怎样”,那么我们作为领导者的任务,就 是为了公共利益去设计这种网络。戴维提出了他的知识愿景,并且以极佳的例证向我们描述了那将是何等场景,甚至也提醒了我们前面可能存在的陷阱。

——托尼-博格斯CompanyCommand.com网站共同创始人

★对 于视信息过载为末日进而产生的惶惶之情而言,《知识的边界》是一剂清新振奋的解药。在本书中,戴维·温伯格承认了聪明的暴民和睿智的大众发挥的重要作用, 但更将目光聚焦于知识危机的解决方案上——通过利用网络而将信息转化为新的知识。在“知识并不存在于书本中,也不存在于大脑中,而存在于网络中”这一前提 下,温伯格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大胆的、包容的而非排他的网络基础设施战略,可以去创造更有用的信息也即元数据,利用链接技术,并且鼓励机构的参与。结果是一 个包含了公地和蛮荒之地的网络,其最令人兴奋之处就在于将所有人类全部联系起来而可以实现的无限可能性。

——戴维·S.菲尔里诺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

★“《知识的边界》是温伯格的力作,他将无数微小的争论——信息过载、回音室效应、大众的智慧——整合成了如何在知识网络化时代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洞见。”

——克莱·舍基著有《人人时代》和《认知盈余》

目录

序言知识的危机

这本书将遵循一个独特的路径,探讨一个大到不可知的领域。用大到不可知来形容是贴切的,因为知识的新的提升和变化的核心,就是承认一个最基本的真理:世界太大太大了,大到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全部。

第一章知识超载

现如今,我们将信息超载视为一种文化环境。而令我们深夜难眠的,并非是担忧如此众多的信息会令我们精神崩溃,而是担心我们无法得到自己需要的足够多的信息。


知识的三角形
信息超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新的知识机构

第二章深不可测的知识海洋

知识的基础即事实,我们自认为我们在事实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不可撼动的知识宫殿,但也许仅仅是因为那些大声疾呼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被公众听到。


事实的历史
达尔文的事实
伟大的解放事实行为

第三章知识的实体

互联网本身并不拥有创造知识实体的要件,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

本书其他部分的介绍

第四章云上的专家意见

在互联网上,衡量一个专家的权威并不在于你对某个话题能够盖棺定论,而在于你能否最先发出声音。

专家简史
从群众到网络
嵌入网络的专业知识

第五章一个回声的市集

互联网本身包含丰富的多样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没有一个突出的占据优势地位的观点,我们将会迷失在一个不同观点织就的漩涡里。我们需要在人们对任何事都无法达成共识且将来也无法达成共识的世界里探索如何获得知识。

审视多样性
进入回声室
未完成的话语

第六章长形式,网形式

知识的网络化正在对知识的本质以及长形式思考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带来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到Z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

状如书籍的思想
书籍的尴尬
公共思考
从停止点到诱惑

第七章太多科学

科学,这个最以事实为基础的学科,在链接产生的混乱中当如何自立?最好的结果,是我们使用网络的经验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科学的真正本质,它是容易犯错的人类中产生的一种宏伟的、持续的合作。而最坏的结果,网络会让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态度以及结果的理解,错上加错。

大到无法形成理论
更平
持续公开
开放的过滤器
略有不同的科学
超链接的科学

第八章盖在网络节点上的图章

正如知识已经变成了网络的一种属性,领导力正在成为领导者所领导团体的属性,而非领导人本人的属性。决策时刻非常清楚地成为了一个网络中的节点,它在网络中产生,也在网络中跳动。

第九章打造知识的新结构

下一位达尔文,更有可能是一个数据狂人?知识的网络化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如何才能将网络变成知识的更好的基础设施?作者预言: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

丰富性
链接
无需许可
公共性
未决性
关于太多的战略
下一个达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