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信息发布之后,舆论哗然,大多批评政府的手伸进了住宅小区,带着物权被侵占的恐惧和保护自身利益的急迫。
然而,游历海外的朋友都知道,在美国,大学是开放的;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大门多是开放的。反观国内,封闭式小区躲进小区成一统;许多开放式小区一盘散沙,如同贫民窟;政府部门大院则大多高墙林立、院门深锁,与开放型政府建设理念极不相符。
审思中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利弊,从封闭走向开放应该是大势所趋,也就是说,《意见》明确的大方向是对的。
然而,街区制改革意见发布后,个体的利益诉求压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公共空间意识被有意无意忽视,舆论场泛滥的情绪化表达淹没了理性声音,让一个契合现代文明的善政走到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应该说,在《意见》发布后,理性的表达应该是,在开放的姿态下,建设性反思中国封闭式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弊端,凝聚街区制建设的社会共识,寻求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法制途径。如在封闭式小区逐步放开这个关系到广大业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评估小区放开的可行性,研究物业管理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现实路径,探索政府征用小区道路的补偿机制。当然,单位大院走向开放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只是需要政府部门走出画地为牢的观念误区,以建设开明政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路于民,还路于民,疏通汽车社会的路网经络。
我们处在一个利益诉求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利益主体最大限度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很大程度上被漠视,呈现的众声喧哗状态,为改革增加绊脚石,成为时代的硬伤。
向现实寻找原因,我们发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客观存在的社会利益割裂和阶层分化,加剧了族群撕裂,社会对立情绪有增无减,产生的不信任感,往往令舆论失真。
缺失民主决策程序的众声喧哗,给蛊惑人心的谣言提供了土壤,于混淆视听间放大了舆论的负面效应,瓦解了社会共识,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有害的。
如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无数游子从常年打拼的城市回到乡村,感叹乡村凋敝后,集聚的乡愁派生出游子反哺家乡、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急迫,凝成乡村建设的文化力量。
但《上海姑娘逃离江西农村》、《霸气媳妇回农村掀翻桌子》、《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三个事后被证伪的帖子,以作假的方式,试图表达乡村的落后和沦陷,尽管结论并非完全错误,但捏造事实的主观故意,把乡村凋敝这样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娱乐化了,给正在走向瓦解的乡村踹了一脚,在城乡之间划出了一道情感鸿沟。
难以让人理解的是,炮制《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的是媒体人,以贬值自己家乡和乡亲的方式,在社会信任日益脆弱的当下,给乡村贴上惹人眼球的道德标签,以不合时宜的道德苛求,完成了对乡村的最后一击,表现的冷酷无情,让乡土中国寒心。
其实,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乡村和乡亲,既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部分代价,我们需要怀着真挚的人文情怀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生活空间和感情世界,看到一个鲜为人知的中国。他们需要与城市平起平坐,不管是走向城市的进城务工经商者,还是留守农村的农民和创业者,他们需要共享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需要一份国民待遇。对于他们今天的社会境遇,舆论只需要客观呈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打捞他们沉没的声音,让这个相对弱势的社会群体站到世界面前,讲中国故事。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有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期的中国,脆弱的社会链条承受不起众声喧哗的折腾,需要更多建设性的理性声音,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言,留下一个时代的盛世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