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邑人文化圈,不少文友津津乐道的只是明清“移民文化”,对汉阴整个历史文化知的较少,甚至在他们眼里,似乎包括汉阴在内的汉江上游,无上古代文明。果真如此吗?
其实这个问题,世界著名学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已作了回答,他说:“汉水上游是古代世界的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同时也是古老华夏文明的源头地。”
按李约瑟博士的说法,包括汉阴在内的汉江上游既是古代文明的通道,又是文明的发祥地,因此我觉得“汉阴是移民文化”论者将汉阴历史文明的标尺定得很低,他们将上限定在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解除“山禁”,并委派都御史原杰出京安抚流民,汉阴人口骤增似乎自此汉阴有了文化。移民输入文化是历史事实,但若以成化年作为文化的发端,那迄今不过五六百年光景,按华夏五千年的时间算,只是这漫长历史的十分之一。汉阴其余那十分之九的时间哪里去了?若对十分之一的时间浓墨重彩,珍视有加,而对十分之九那部分忽略不计,那对汉阴公平吗?对汉阴先民公平吗?
检阅古代留下的典籍、地面遗存及地下考古发掘,汉阴的辉煌何止五六百年!
君不见数千年前汉阴原始先民在阮家坝烧制细绳纹里黑外红陶钵和细绳纹夹砂灰白陶器工艺是何等的精湛?—人类创世纪时期安康汉阴原始先民积极参与过创世纪;
君不见牧野之战包括汉阴在内的巴人将士在军阵乐舞声中厮杀的雄姿?你难道没有聆听到汉江沙洲那“窈窕淑女”“关关雎鸠”的吟唱?—在纪元前23世纪至纪元前8世纪约1500年的半信史时代汉阴在有史话……。
君不见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设在汉阴的巴子国?—在纪元前11世纪至纪元前7世纪。
位居汉水上游的汉阴在内,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文明史可追溯到七、八千年前。汉阴前期已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不下5处,商周至南北朝文化遗址至少10处,古道路遗址7处,古栈道遗址达11处,巴人崖墓19处以上。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896处,其中古遗址131处,墓葬428处,石窟寺及碑刻83处,古建筑172处。
汉阴2200多年前开始置安阳县,当时的安阳,兴茶养蚕,在牟梓河出口汉江北岸三塘办有铁冶炼厂,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地位突出,被称为陕南重要的“仓储之所”。又说安阳地处“川陕襟喉”,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时期常有屯兵。安阳同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北连子午旧古道可去古都长安,东沿汉水可下汉口,西溯汉水能达今汉中。
汉阴人缺乏文化自信,难免短视,其结果就是不知汉阴先民是什么人?来自何处?加之今汉阴人多是移民的后代,寻根之旅也就止于五百年前。更何况汉阴从古至今似乎都是文化输入,似乎秦巴汉水间汉阴这一块文化土壤特别的瘠贫,生于斯长于斯的皆是芸芸众生。纵冒出几个出类拔萃者,一查就垂头丧气了,原来皆有移民背景。而这里的山民又执拗地拒绝官方的书写,他们自得其乐地不事张扬地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享受自己的文化,没有打算要进入史官的法眼然后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笔。汉阴有汉阴的文化特别之处,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皆不足取,低下身段向外地名人借光不如用心耕耘脚下的土地。
你可知道,创造汉阴古代文明的主要是巴人!
(李家成著《汉阴拾韵》一书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