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好计量经济学


  

怎样学好计量经济学*

熊义杰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710054

 

    计量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的人必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学好这门课程非常重要。因此,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必要。

    算起来,从本人读大学时钟情于经济计量建模开始,到读研究生时眷恋计量经济学,再到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与计量经济学结缘,至今已经三十多年过去了。在作者三十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会有学生给我反映,说计量经济学学起来太难。其实,说句公道话,由于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所决定,不仅学生学起来吃力,老师教起来也并不省心。也正是因为如此,尽可能地探讨一种适合于计量经济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就十分重要。

很显然,要学好计量经济学,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这门课的性质和特点。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是由多种学科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要学好计量经济学,首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其中包括必要的经济理论知识(要求必须先修现代经济学,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计学知识(包括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等)和数学知识(包括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因此,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教学管理部门必须特别注意,计量经济学的开课时间必须安排在这些先修课程之后,一般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比较合适。基础不具备,是学生普遍感到难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学中有学生反映学起来吃力感觉困难,作为任课老师就有必要了解了解相关的先修课程学生是否学过,尤其是经济学和统计学,必要时甚至需要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对于想要自学计量经济学的同学来说,无疑在开始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之前,也必须先学习这些先修课程。如果已经学过,对于其中不很熟悉的内容也必须经常温习温习,以便于能够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笔者多年来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切地感觉到,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来说,有两种素质对同学们非常重要,同学们必须不断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这就是一要勤于思考,二要善于观察。关于这两点,数学科普作家谈祥柏在他的科普著作《乐在其中的数学》一书中讲过两个例子,对我们很有启发。一个例子叫做《韩信立马分油》。案例说的是,一天有两个人一起做生意余下10斤食用油,装在一个里面涂了漆的竹篓里。他们试图想要用一个容量为7斤的罐子和一个容量为3斤的葫芦均分这10斤油。他们两人在一起倒过来倒过去,就是分不好。当韩信得知此事后,他勒马想了想,说了两句话,即“葫芦归罐罐归篓,分好油来朝家走”。两人一听恍然大悟,然后分了油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实际上,韩信分油的公式就是:103×37323。很显然,这里思考的关键,是3×3735,即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把735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勤于思考,强调的就是必须要能够由此及彼,善于把相关的因素联系起来。

    谈祥柏讲到的另一个例子,叫做《你绝对想不到π会出现》。案例说的是,如果把26个大写的拉丁字母均匀地排列在一个圆周上,然后逐一地划掉左右对称的大写字母,包括:AHIMOTUVWXY。再从JJJupiter的缩写,Jupiter是天神,也是木星)开始统计记数,则分别得到31416,即分别为圆周率π值的各位有效数。这一发现简直让我们为之瞠目,为之惊叹。这真的是天神的有意安排吗? 不是,这就是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杰作。当然,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比如在这里必须知道π是什么。也就是说,善于观察要求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善于观察对于学好计量经济学非常重要,因为计量经济学中的很多结论实际上都是通过对数学式的形式进行观察后得到的。

基于上述的一些看法,在计量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想在这里着重提出四点看法,以便与同学们共勉。

    (一)首先,必须端正态度。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同学在了解了计量经济学是应用数学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的特点之后,便对学习采取了一种放弃的态度。这些同学认为自己没有数学天赋,不管怎么用功也不会有成效,这是不对的。计量经济学固然要用到数学,但都是很基本的,结合实际应用并不难理解。计量经济学开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的训练方式来培养未来的经济学家们的严密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以及精确的表达能力。在西方国家的大学经济学专业中,越来越多的都开设了各种类型的数学课程。他们的硕士和博士生不论是攻读什么方向,都必须通过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资格考试,方能进入论文准备阶段。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系,在其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中,都对学生应用数学工具的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会用数学工具描述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认为,教学计划的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将数学作为经济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和政策。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同学,要想使得自己成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就必须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和描述经济问题,即必须下功夫学好计量经济学。

       (二)要充分认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说这话并非“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因为事实是,第一,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不外乎定性和定量两种。而计量经济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正是从结构上看至少占到50%的如何定量的问题。第二,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正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在1969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金得主中,其中有不少(至少有12位)主要就是因为在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或直接就是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的某一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的。第三,1998年国家教委高等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就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类专业8门核心课程之一,无疑充分显示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大厦中的突出地位。

       (三)要有一点啃骨头的精神。这主要是:第一,要克服“思维惰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人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式,即一旦遇到某个问题一时不明白,他立刻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时,不管老师讲什么或如何讲,他都已经听不进去了。我把这种现象概括为“思维惰性”。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耐着性子听,说不准过不一会儿你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第二,要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在这里,我提倡同学们相互学习。有问题一定要问,可以先互相问,比如说,“这个问题老师讲过没有?”“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等等。如果经过讨论大家都不清楚,可以来问老师。这样做,可以显著地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教学中不少同学提出的问题,其实都是老师反复讲过的问题。一定要立足于把每一个问题都弄清楚。否则,问题越积越多,积重难返就麻烦了。到那时,有问题想问可能都不知道该从何着手了。第三,要多读一些参考书。老师要教好一门课,备课时一定要找来很多参考书。同学们学习也应该是这样。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书表述的方式方法可能会不完全相同。同一个问题看这本书不明白,看另外一本书可能会感到豁然开朗,惊叹原来不过如此。

    (四)要讲求学习方法。不同的课程要求的学习方法会不完全相同。在这里我提倡一种“四轮学习方略”。我没有研究过流行的所谓“四轮学习方略”。我所说的“四轮学习方略”是说,第一轮,首先要搞好课前预习。这一点对于计量经济学来说很重要,即对教学内容必须要先熟悉一下。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有一些同学老师讲了半天,他还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似乎老师是在讲天方夜谭一样。预习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第二轮,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讲,尤其要注意老师讲的慢的地方和反复讲的地方,特别是每一章、每一节的开头。每一章、每一节开头的地方,必然涉及到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逻辑联系。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轮,课后一定要认真复习。复习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知识,温故还可以知新。计量经济学属于内在逻辑联系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前面学后面忘,就很难学好这门科学。第四轮,要多做练习勤动手。做练习包括课后的思考题和练习题、讲课过程中的证明题等等,一定要亲自动手做一做。要养成勤于动手的好习惯。要深刻体会“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的道理。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前预习。也就是说,课前一定要抽空好好地看看教材。在《教程》二版书的《前言》中,我曾经引用过一则半文言散文,题目叫做《施氏食狮史》,可以用来说明预习的重要性。奇文可供鉴赏,在此奉献给读者,以飨各位。此文的内容是:“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这篇散文,我想即使是请公认的播音大师读给听众,可以肯定也绝对不会有人能够听得懂,因为听众可能根本不了解此文所描述的情景。但对于一个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人来说,如果你把原文拿给他看,我相信他应该是能够看得懂的。这种情况正好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过程相类似。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运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因而必然要使用符号和数学式来描述经济变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因此,授课过程中常常就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即如果同学们对一些符号的含义因一时疏忽不清楚,或因为对某一关系式存有疑问一时没有弄明白,那么对于老师以后所讲的内容,往往就可能有点像听《施氏食狮史》一样而不知所云了。生活中也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在人们相互的交流中,如果交流的内容涉及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因而对于一个未曾身临其境的人来说,即使说的人说得可能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听者也未必一定能明白所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对于每一位初识计量经济学的人来说,毕竟他还是一个门外汉,对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结构框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并不十分了解。而通过课前预习,再加上由此及彼的系统思考,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不仅要认识计量经济学的特点,同时还必须充分了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计量经济学目前正在朝着与实验经济学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实验经济学,或者说是经济学的实验方法,是经济理论研究中实验方法的规范、系统和广泛应用(王国成等,2005)。具体说来就是在设定的实验环境(实验室、现场或实地测试)中对特定经济现象和问题,通过控制条件进行重复实验,以观察实验者行为和分析实验结果,揭示决策行为动机和结果的相互关系及传导机制,以此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并提供决策支持的一门学科,因而也可以说是实验室里走出来的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实验不可能刻意复制出现实经济的运转过程,而是允许模拟出不同的环境和场合,以便于实验者能够在设定的环境中观察人们不确定的价值观、行为选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尽量使所得结果在离开实验后仍能符合实际。尤其对于不确定性事件,人们的偏好属性很难用标准的理论解释,而实验经济学在偏好诱导(preference elicitation)方面有成功的实验案例;并通过可控的实验能够很好地建立要分析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予以研究,这一点正好与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联袂形成的动因和主要功能之一是检验经济理论,尤其是逐一验证基本行为假设,如风险态度、偏好稳定性、效用价值、市场竞争、信息和制度规则等对决策行为的影响(Smith1994)。实验经济学的这些特点都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相一致。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最后我想强调的就是,要多做练习勤上机,对书上的练习题尤其是需要上机的练习题要多做,通过上机实验,可以有效地增强同学们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感性认识。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总是一个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总是先有感性认识,然后才有理性认识。通过上机实验,实际上正是一个不断增加感性认识的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在老师的引导下,理性认识就容易形成了。

 

 

                                 



* 本文是作者为由我个人独立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经济计量学(第2版)》写的《前言》中的一部分,本书不久将会有第3版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