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创造性战略思维值得期待


原创作者:徐健 广州徐唐咨询创始合伙人 

乐视领导人最近发布了一个战略执行受挫的消息,多个生态圈布局最终遭遇资金不足,股市负面反应和消极评论随之而来。

批评认为,乐视基于硬件的(如电视、手机)免费战略并不现实,以及着眼汽车领域的未来主义过于故事化,导致消耗过多资源。

 

也有力挺者表示,不能因为战略受挫而否定乐视战略思维的一致性:乐视的内容、硬件、平台、产业生态圈的布局,逻辑是成立的,并能在过程中承认现状且有机会调整业务边界。

 

类似争论太多,这让我很自然的想到当年的德隆。曾任职德隆集团一位战略总监告诉我:德隆战略管理部门一度人才济济,但很遗憾,即便战略清晰,依然不能避免企业短融长投后,因资金链断裂的轰然倒塌。

 

和德隆、乐视一样,但凡公司战略一度让外人看不懂时,也就意味着创造性和风险性。但不得不承认,从企业家资本的角度而言,企业领军人物身上的创造性战略思维,正是公司的稀缺资源。

 

这种创造性,和未来主义密不可分。未来虽然不可知,但人们还是相信逻辑的力量。比如,乐视的战略逻辑,不仅要靠故事打动人心,更重要的是市场有效性的检验。

 

学者J,CARLOS,JARILLO认为,战略逻辑的基础,是企业要确保独特持续的盈利性。这意味着,乐视靠引领性的市场布局构建壁垒,以及和竞争者之间的成本差异,都是不可无视的关键,正如和小米在硬件方面的定价对比上,乐视被批评为过度补贴消耗硬件成本。

 

当盈利性遥遥无期,市场的检验自然缺乏耐心,再好的战略创意或构想,都难免遇见资源的困局。然而,这类资源的困局,任何理性的组织,也应该不是一定难以预估。

 

企业的战略自信,一旦超越困境的预估,或许和固有战略逻辑的坚守有关。柯达没有及时向数码照相行业转型,有一种可信的评论是:这是柯达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毕竟数码照相技术和当时传统应用技术相比,其盈利性并不高。即便当时转过去,谨慎的分析结论认为其盈利结构,远远不如传统的理想,因为进入数码技术的壁垒较低,有众多的竞争者。

 

我们当然可以事后声讨柯达的失误,但也可以理解当时的柯达,其理性思维是多么的充满“逻辑”。可现实是,柯达被未来打败了,因为不可知的未来有太多不确定性。这也让后来的战略家们,不敢再对未来主义缺乏敬畏。

 

那么,面对众多怀疑、指责或者否定,乐视基于未来主义的战略思维,是真正的路线错误,需要颠覆性转变?还是在挫折中依然坚守路线,在过程中做一些战略性收缩或整合呢?

 

影响企业战略的成败因素,包括企业家、政治资本、组织能力与资源,甚至运气。未来的乐视如何,都有可能是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不掌握足够的信息或内部真相,难以断言。

 

然而,从创造性战略思维的角度出发,可期待的倒是在挫折中坚守的乐视,能够于真正创造价值的可实现逻辑中,于未来主义和过程中的现实主义中,找到平衡。

作者:徐健,企业管理咨询顾问,徐唐咨询创始合伙人,管理新视界(公众号:ezitalent)主创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