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入藏国家博物馆 只为“薄施淡染” 技艺传承


http://www.tccang.com/

 

2016年10月10日,醴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陈利创作的作品《万紫千红》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这是艺术的最高殿堂,其作品入藏国家博物馆,这不仅是对陈利工艺美术事业上的最大褒奖,也是醴陵陶瓷行业的一件大喜事!

 

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为醴陵釉下五彩传承人陈利发放收藏证书

醴陵釉下五彩技艺传承人陈利作品《万紫千红》

    陈利出生于陶瓷世家,自幼随父陈扬龙大师学艺,从事釉下五彩技艺创作已有30余年。在父亲的悉心教育下,对色料、泥釉配制、绘制技法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釉下五彩的烧制技艺有了深刻的认识。早在2006年,陈利的父亲陈扬龙作品《国色天香》入藏国家博物馆。时隔十年,陈利创作的作品《万紫千红》被国家博物馆收藏,陈利告诉记者,此次入藏国家博物馆的作品《万紫千红》正是用父亲所独创“薄施淡染”技法创作而成。她说:“我最高兴的是,我们醴陵的分水工艺获得了认可。在继承父亲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的同时,将其奉献一生总结独创的“薄施淡染”技艺发扬光大。让全国更多人看到醴陵釉下五彩瓷,了解釉下五彩瓷,为醴陵釉下五彩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尽自己绵薄之力。”

    谈到《万紫千红》这件作品,陈利颇为感慨,她说: “我父亲有一件未完成的作品《回眸一笑》,画的正是牡丹,遗憾的是,这件作品还未完工父亲就病逝了。我要继承我父亲的衣钵,将他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传承下去。”陈利告诉记者,牡丹花,在淡彩里面难度是最大的,以一瓣花瓣的浓淡渐变为例,传统的平填一笔填满即可。而“薄施淡染”则需根据预设的颜色进行三至四次的分水,颜色的深浅、下笔的力度控制都需要相当娴熟的经验。而她的作品《万紫千红》正是用四朵巨大的国花牡丹作为题材,用其父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来表现牡丹花的雍容华贵,其色清新淡雅,晶莹润泽,温润如玉。

     “把‘薄施淡染’技艺传承下去,做《万紫千红》的意义就在于此。”陈利说,这是她无比坚持的信念。

    说到“薄施淡染”技法,陈利告诉记者:“我们做的是工艺美术,而工艺美术一定要看工艺!醴陵釉下五彩的核心工艺就是勾线分水。以前的釉下五彩是重彩,是一块一块色彩深与浅的对比。而我父亲通过几十年的总结,独创了“薄施淡染”技法。简单来说就是用很淡的水一层一层画上去,凸显色彩的层次感。”陈利说,“薄施淡染”技法利用了国画中“三矾九染”的技法,通过反复渲染来达到厚重润丽的艺术效果。其实宣纸吸水特点和泥坯吸水是一样的原理,但泥坯的吸水性更强。并运用写实性的手法,装饰性的拼图,使作品清雅淡逸,意态超然。这样,作品既保持了釉下五彩的传统特色,又加强了水灵通透、清新淡雅的效果,解决了釉下五彩瓷层次感不强的问题,更能体现材质的润、透之美。这一技法在醴陵陶瓷界中得到全面推广,形成了釉下五彩新时代的主流风格,甚至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流派:“淡彩”,釉下五彩瓷的彩绘工艺也因此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6年,陈扬龙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传承人。2012年,陈扬龙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文化人物,同年获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2013年6月22日,在确诊为肺癌晚期的3个月后,陈扬龙匆忙辞世,永远地离开了他挚爱一生的釉下五彩。

      “我父亲毕生的精力都用在“薄施淡染”技法上,而且这个技法创作完成后在醴陵进行了广泛的推广,使醴陵釉下彩的装饰风格提高了一个档次。”陈利说,“父亲为此奉献了一生。现在,我的作品《万紫千红》也入藏了国家博物馆,希望能以此为契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的身份,将父亲独创的“薄施淡染”技法传承下去。”

     陈利创作作品欣赏:

《大富贵》

《碧玲珑》

《山花烂漫》

 

      知识链接: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已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连续举办了三届,是汇集全国工艺美术各个门类精品佳作的最权威的国家级展览。“2016?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为指导思想,力求从构建传承体系,振兴传统手工技艺,弘扬工匠精神的角度表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充分展示传统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发挥展览对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示范性作用。本届双年展,国家博物馆征集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中青年工艺美术作者共21人的24鉴作品,涵盖玉石、竹木、漆艺、金属工艺、刺绣、陶瓷和唐卡等主要工艺门类,代表了中国当代工艺美术的最高水平。作品艺术品位高雅,工艺精湛,并有鲜明的时代感及个人艺术语言的独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