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产业在项目规划、政策支持和产能布局等方面均加快了发展的脚步,可以说中国储能产业已渐露春意,正蓄势待发。
2016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中国储能装机规模保持快速增长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项目库的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新增投运储能项目规模28.5MW,主要布局于西北地区的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领域。
除了多个项目建成投运,更为引入注目的,是中国企业规划部署储能项目的大力度和高热情。据CNESA项目库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中国已公布的储能项目建设规划累计规模已经达到600MW。
以阳光三星、大连融科、南都电源等为代表的储能技术企业和系统集成商,纷纷参与大型储能项目的规划和建设,涉及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铅蓄电池等技术,主要应用于电力调频调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工商业微网等领域。未来几年,随着这些项目建成投运,中国储能装机规模将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之势。
储能成为规划布局的重点领域
2016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十三五”阶段,国务院、发改委、能源局针对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出台了多项政策,指导我国能源工作的开展。相关政策的出台将为储能在能源互联网、电力辅助服务、微网、多能互补等领域拓展应用市场注入强心剂。
作为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能源技术,储能在《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中国制造2025—能源装备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中被重点提及。相关政策清晰描绘了储能技术的创新发展路线图,重点技术攻关、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的储能技术装备。
作为实现能源互联和智慧用能、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促进多种能源优化互补的重要支撑技术,储能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也在《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得到体现。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储电、储热、储氢、储气等都涵盖在储能的范畴里,通过不同形式的能源存储,实现电力、热力、交通、油气等用能领域的互联互通和多种能源形式的综合利用,储能的应用范围也随之扩大。
电力体制改革将使储能收获更多市场机会
2016年上半年,随着新一轮电改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打开储能潜在市场、挖掘储能应用价值、建立储能商业模式创造了巨大契机。全国各地售电公司纷纷成立,输配电价改革政策相继落地,为构建灵活多样的电价机制、拓展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2016年上半年,储能在工商业用户侧的分布式应用最为引人关注。据测算,在工商业用电峰谷价差较大的地区,利用储能削峰填谷节省电费的投资回报期已经可以缩短到5年,储能在工商业领域的应用展现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政策首次明确储能独立的电力市场主体地位
2016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储能参与电力系统调峰调频的支持政策——《关于促进电储能参与“三北”地区电力辅助服务补偿(市场)机制试点工作的通知》。该文件是今年第一份针对储能行业的实质性支持政策,对于建立储能参与的辅助服务共享分摊机制,充分发挥电储能技术在电力调峰、调频方面的优势,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政策首次明确给予储能独立的电力市场主体地位。在辅助服务领域,储能获得了一个与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地位相当的身份认可。政策鼓励储能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在新能源基地建设集中式储能设施,鼓励在小区、楼宇、工商企业等用户侧建设分布式储能设施,储能在削峰填谷、快速响应、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等方面的应用价值获得认可。政策促进发电厂和用户侧电储能设施参与调峰辅助服务,并对电网企业、电力调度机构提出了服务和保障要求。
海外户用储能市场日渐成熟
近年来,以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分布式和户用储能快速发展,政府制定的储能安装补贴、投资税收优惠和需求响应激励机制,为上述国家拓展储能应用、构建商业模式、盘活社会资本、激发民众参与提供了强大推动。同时辅之以快速发展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大幅退坡的上网补贴电价,分布式和户用储能已展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特斯拉、Sonnenbatterie、LG Chem等公司面向全球发布户用储能产品时,国内储能技术企业也瞄准澳大利亚、德国等海外市场推出户用储能产品。
以国内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的强大技术和生产能力为支撑,中国储能企业正在通过寻找当地经销商、与当地光伏安装企业和储能系统集成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多种形式,积极开拓海外户用储能市场。
电池企业投资扩产进入白热化阶段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极大地带动了国内动力电池的需求量。在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的局面下,2016年上半年,比亚迪、力神、中航锂电、国轩高科、沃特玛等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纷纷发布了投资扩产计划;以猛狮科技、双登、南都电源为代表的铅蓄电池企业也在大力投资建设动力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
据CNESA研究部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上半年国内主要企业已公布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规划新增产能累计已达120GWh,电池企业的投资扩产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果规划新增项目全部按计划建成投产,这些产能将在2018年前后投向市场,届时国内锂离子电池市场将面临供过于求的压力。除了现有的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工具等应用市场,储能正在受到电池企业的普遍重视,成为未来拓展的重点市场。
专业化储能企业相继成立
从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国内已经有多家专业化储能企业成立,规划的储能生产能力都超过了百兆瓦时,从事户用储能产品的生产开发、提供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等业务。目前国内已成立的专业化储能企业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1)电池生产企业与PCS企业、系统集成商开展合作,成立专业化储能企业。
(2)传统光伏企业借助在光伏系统开发建设方面的优势开辟储能业务,成立专业化储能企业。
地方政府布局储能产业
企业热情高涨的同时,地方政府也敏锐捕捉到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2016年,以大连、青海、毕节、宜春等为代表的地区正围绕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储能技术,大力布局储能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和示范应用中心,构建全产业链体系,助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大连市发布《关于促进储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全钒液流电池储能装备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发制造为核心,构建从材料制备到系统集成全产业链的储能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大连市国家化学储能调峰电站示范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复同意,规模20万kW/80万kWh,这也是国家能源局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批准建设国家级大型化学储能示范项目。青海省将锂电池产业列为“十三五”期间重点打造的千亿元产业:我国首家大规模物理储能的国家级研发中心正式落户贵州毕节。地方政府对发展储能产业的持续推进和大力支持,将对增强我国储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和示范应用的实力,推动储能成本降低和市场化应用形成强有力支撑。
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政策市场环境具备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推广应用,未来几年动力电池将进入大规模退役阶段。2016年初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明确提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在政策和市场环境都已具备的2016年,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于储能也成为动力锂离子电池企业普遍研究和关注的重点领域。
根据CNESA研究部的调研,目前国内主要动力电池企业都已经开始对梯次利用进行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面对梯次利用的巨大市场容量,如何解决退役动力电池技术性能降低与梯次利用技术成本增加之间的矛盾、为梯次利用电池系统制定合理的市场价格、选择合适的储能应用领域、建立完善的规范标准保障梯次利用有效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国内储能企业共同努力加以解决,以此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保障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随着应用价值效果显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业投资氛围强化,目前国内对于储能产业发展已形成了良好稳定的预期,期待2016年下半年中国储能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