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金融改革的四大关系
文/潘国尧
在年前举行的一个领军企业家年会资本论坛上,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以宏观视角对当前的经济形势与金融改革做了针对性很强的演讲。在已经过去的2个月中,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发生了不少大事情,老实说,笔者长期从事财经和产经领域的新闻报道和研究工作,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还真没遇到过金融层面在短短两个月间发生如此眼花缭乱事件的情况。直觉告诉我们,这里断然与美国阴谋不可分。尽管有不少精英级别的美狗总是设法在各种场合试图洗白阴谋论,但这已经是一个事实,否则,党媒也不可能指名道姓跟索罗斯撕起来。
P话少说,言归正传,还是听听老衲的本家潘向东是如何解读其中奥秘的吧。
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提倡创新,但是创新是要花钱的,企业家假如没钱,他拿什么去创新?总体经济形势不太好的时候,要想找银行贷款,那是相当困难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潘向东从宏观经济形势入手,结合社会货币供应情况,就如何突破中小微企业融资贵与难的问题谈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产业形势与GDP增速的关系
潘向东要人们先注意一个核心指标,就是工业增加值,然后就是发电量和货运指数,就是业内说的克强指数。看到这个情况,大家的感受比GDP还要糟糕。特别是货运指数这一块,在不断地往下走,工业增加值也在不断地回落,好一点的地方就是降幅在不断地收窄。
那是不是就此唱衰中国了?潘向东认为没必要,还要与全球做个比较,中国经济增速在7%左右,在全球还是佼佼者。不说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就是通常所说的金砖五国,俄罗斯、巴西都已经是负增长了。经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的经济状况都不是特别好,而中国还能够维持一个7%的增速,是很了不起的。所以放到全球视野上去看,大家心里就会觉得原来是大环境在变。对这样的现状,潘向东打了一个很恰当的比方:就像我们待在室内一样,整个气侯环境变冷了,你能够进到这儿的时候,穿两件衣服其实还是挺暖和的,假如在外面的话会更冷。
同样是7%的GDP增长率,去跟不同行业的人交流,跟不同区域的人交流,感受也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7%的经济增速后面到底蕴含着什么?
从产业的角度看,一产、二产、三产,对经济下滑的感受是不同的。一产的增速是维持一个高位,没有多大的影响。假如你是在二产、三产中,即便是三产中剔除掉房地产,也会发现是在不断地回落的。
从行业的角度看,煤炭、钢铁的日子很难过,数据揭示它们就是不断地在负增长中。医药制造、食品制造,或者是仪器仪表制造,这些行业没觉得影响特别大,似乎感觉不到经济已经处于寒冬状态。
不同属性的企业之间感受也是不一样的。去年以来,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言,中小微企业日子还是好过一点,这也说明中小企业对经济下滑的适应性比国有大中型企业要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利润降幅是相当之快,说明他们的日子不是很好过。在不同的区域,企业家对经济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东三省、山西企业家们觉得经济糟糕透顶,觉得寒冬已经来了。看看增速,东三省和山西都在负增长,比去年更糟糕,而且还在往下走。这个也与东三省和山西这些区域的经济结构相关,偏重于矿产类和重化工业类,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而广东、江浙一带的企业家,可能对这个经济下滑的感受度就不像东三省或山西那么深,觉得还行,只是有所下降,但不是特别糟糕。
据此潘向东认为,GDP增速降到了7%左右,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企业属性,感受是不一样的。他提醒企业家现在的形势下去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心里要琢磨一个事了:跟哪些行业、哪些产业、哪些属性的企业、哪些区域的企业打交道你的应收账款能够回来呢?因为你得到的反馈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说同样一个7%的经济增速的情况下,它揭示了不同的一些感受。
固定资产投资与制造业的关系
就2016年的经济形势展望,潘向东指出:根据2015年的7%,必须从两个方面去看,第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第二是制造业的情况会不会有所好转。
从固定资产投资这一块来看,得不出好转的结论,为什么?看看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和本年度的购置面积,还有新开工项目的总投资,目前来看还是负增长。做房地产的,房屋成交量上升,开发商就会觉得市场转暖了,就会开始去买土地,土地的成交面积就会上来,随之就要开工,开工之后就得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以仅仅看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话,很有可能反应滞后。目前来看房地产的投资还是一个个位数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现在还有10%左右的增速在。但是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购置面积的负增长很有可能在2016年发生,因为现在都已经到2%的这个无限接近负增长的数值了。
潘向东认为,如果房地产2015年步入负增长,它会带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往下推移。所以要保证这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话,估计政府投资还要加大力度,才能维持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稳定。潘向东认为,2016年是比较难扛的,但是后面会慢慢地转暖。为什么?最近房屋成交面积在不断地回升,企业去库存在加速,这个过程中,需保持一个不错的增速的话,未来土地新开工面积和土地的购置面积就会开始往上回升。
从制造业来看,新定单指数发现没有任何的起伏,就是一直趴下在那儿。所以制造业增速也很难看到,2016年的增速预计相对于2015年还会有所回落,叫做稳中趋降,只是这个降幅放缓了。
货币政策与民营企业命运的关系
对稳健的货币政策,潘向东的解释就是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2015年连着降息降准,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整个货币市场的动荡。货币市场利率不管是银行间的,还是拆借的,都是在不断地回落,整个大的资金市场上应该是比较宽松的。
据此,潘向东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目前货币的流动性情况应该是相对宽松的一个格局,但是相对宽松是不是意味着企业家融资就很容易呢?相对宽松的格局下,贷款增速也维持在不错的水平,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往下降,这就让人产生疑问了,就是钱怎么回事?以前我放同样的贷款增速的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维持一个不错的增速,现在为什么就往下走了呢?整个融资总规模和信贷增速都维持得不错,但中小微企业却感觉到融资贵与融资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往下走,说明企业没有拿钱去投资,大家拿了钱没有去投资,都干别的事了。这些钱大家没有拿来做实业,干吗去呢?2013年的时候还出现了钱荒,那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钱荒呢?是因为大家去炒理财产品去了,理财产品一度的收益率达到15%左右。经济不好,说明投资回报率在不断地下降,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回报率奇高,15%,甚至有的达到了20%。从2013年之后,人民币开始贬值,没有再升了。在实业几乎没有利润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却维持在15%到20%的利润率,大家突然发现,我干吗做实业投资,我买理财产品获得的收益好多了,你那个投资回报率才5%,甚至可能还没有,这边的回报率却有15%到20%,我干吗去做实业?所以钱慢慢地就从银行搬出来了,所以2013年就出现了钱荒。
2014年上半年,不搞理财产品了,大家又玩什么去呢?把钱又用来推升股市了。去年年初的时候,潘向东去东北一个企业调研,大家都在说工业4.0,因为这个公司的股票在A股市场上翻了十倍,但是去年7月份去的时候,80%的工人已经回家待业了,因为没定单了。所以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股市在往上演绎的过程中,最后出现了一个大家不愿意看到的股灾。这就是说钱在干什么?在金融系统里面自娱自乐,没有进入实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温州贷款利率反映了中小微的困境。他们现在有19%左右这么高的利率在维系。经济增速不断地下降,中小微企业却还要以这么高的利率去获取资金,因为大家还在玩金融。如果你想发展实业的话,这么高的利率人家都不会给你。所有的经济理论都告诉人们,假如经济往下走的时候,是由于需求在下降,需求下降最终会传导到金融链上,会导致资金成本不断地往下走。但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银行间利率不断地往下走,但是中小微企业却还是融资贵与融资难,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原因是金融结构也出问题了。2008年之后,政府实施了一个史无前例的4万亿刺激政策,总量刺激之后,2010年7月份之后,突然发现这个刺激政策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就是物价开始往上攀升。这个时候国家就开始实施了一个总量的调控。总量的调控首先调控谁?首先就把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给停了,2011年下半年,民间高利贷风行。总理去温州调研的时候,一个企业家说我上万人的企业和银行旁边开的分支机构五六个人的盈利能力是一样的。而且这个机构是依托于我这个实体的,但盈利能力差不多。
银行把中小微企业的贷款给收了,因为银行觉得你中小微企业没有什么竞争力可以去跟地方政府和国有大中型企业争贷款资源。潘向东当时就问一个地区的分行行长,说这种形势下,你做的第一个事情是什么?他说我就把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收回了。潘说你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他说既然国家要调控,经济可能会要往下走,一往下走,潘就担心这些中小微企业的民营老板跑路,他要是跑了,你这个行长可能就要追究责任了。他说我把贷款收回了,不管企业经营得好与坏,跟我没关系,我的总贷款规模下降了,就去满足地方政府的需要。潘说地方政府现在的财税状况也不太好,你不也面临着困境吗?他说这没事,政府不会跑路,即便他不还,我也可以归结到政府债务里面。
所以2011年是大家特别难熬的一年,潘向东去调研的时候,特别想上新三板的很多企业,就是那个时候一下子被银行收贷的,出现了资金链的紧张。他们当时只能够民间高利贷融资,或者是通过金融的二手中介获取体制外异常高息的资金。一直到现在,还存在融资贵与融资难。
利率市场与资本市场改革的关系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潘向东认为,第一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第二是加快资本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2015年10月份的降息,其实就是把存款、把利率全部放开了,大家以为利率市场化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其实不是的。利率市场化还有重要的一步要走,就是要把中小微银行的开业与歇业这一块放开。为什么你们中小微企业会这么困难地从银行获取贷款呢?你想一个两米高的个子叫他去找一个一米五的女朋友,不觉得挺难受吗?同样个子矮的男的找一个个子高的女的也会很难受。过去都把股份制银行做得很大了,即便城商行也做得很大了。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中小微银行一旦发展起来,导致中小微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就特别困难了,这就迫使尽快地把中小微银行发展起来,为的是与中小微企业相匹配。
研究全球的发展史就知道,发展重化工业的时候有两个条件就可以创造奇迹,第一是有一个强势的政府,第二是有一个大的银行。强势的政府可以在这个区域内让这个项目能够着地、能够开工,为什么是强势的地方政府呢?拆迁他可以说了算,这个地方要修路他也很快就可以干成了,可以不环保,先上再说,只要这样做这个项目就会着地了。因为发达经济体已经这么做过,技术不成问题,人家现在不想这么做了,就把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转移掉。过去30年,海外往中国转移了许多这样的项目,所以现在雾霾等环境问题就都出来了。
潘向东认为,这种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环境承受不了,需要一个创新性的发展方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五年之前,手机销量第一的是诺基亚,谁会想到,智能手机会这么快地发展。同样,你现在又怎么能预测到未来的科技发展之路在哪儿?难道是我们的纯电动汽车还是别的?潘向东强调,企业家要根据市场的情况,根据技术创新的情况自己去找出路,不是政府可以规划出来的。在创新性的发展方式之下,主要还是靠企业家和市场。这个时候你靠银行的一个贷款也很难,因为你不盈利谁给你贷款?一些中小微银行将来起来了,他给你一个高的贷款利率他也会干这个事,他想到你有一个10%左右的贷款利率,这个事情他会干,因为高风险高回报。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他是不会的。那么你们的融资途径从哪儿来?只能从资本市场来,这是发展的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将来最受冲击的产业会是哪些?其实第一个就是银行业。阿根廷、菲律宾、乌拉圭、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台湾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也实施了利率市场化,2000年之后,台湾的整个银行业连续三年亏损。为什么是这样呢?当利率市场化一旦全部放开了之后,小银行为了获取市场份额,就抬升它的存款利率吸引客户。现在假如我们要放开了,中小银行会不会干这个事?肯定会的,把存款利率段抬升,储户才能把钱从大银行取出来存到小银行。大银行一开始有渠道优势、服务优势,就没有抬升存款利率,发现存款在不断地遗失,他也会把自己的账户分散化了。后来,大银行觉得不行,不断地流失会导致他的规模不断地缩小,他也就抬升利率,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就感觉到有压力了。这就出问题了,2000年之后,台湾很多银行最后就倒闭了,扛不住了。
由此,潘向东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美国企业的融资85%—90%是来自于资本市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接融资。中国企业过去融资85%—90%来自于银行,特别是大的企业,几乎没有来自于资本市场的,这跟我们资本市场缓慢的发展也有关系。任何一个行业,拿大数据分析,企业的成功率不超过5%。大家看到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想起一个格言,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人成功了,但是多少的创业者倒下去了。去年A轮融资的600多家企业,今年都不见了。这说明什么?说明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风险会很大。而银行追求一个稳定收益,防风险是第一位的,银行给给你贷款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能做到,因为资本市场它就是追求一个高收益高风险,它能够承担。像美国的苹果,微软,还有现在的特斯拉,都在资本市场融资,作为PE或者VC的投资人来说,投100个项目,有10个成功的就行,这10个成功的能够弥补他90个失败的,他还有盈利。银行就不一样,你投了100个项目,有5个亏损的就不得了。所以融资必然要转到资本市场来发展。当然与此同时,要有一个足够好的环境让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也是与时代同步的,一些85后、90后,一有空就去电影院消费,北京的金融街电影院、大悦城电影院有时候是爆满,都买不到票。而他们的父辈当时解决的就是吃和穿,上个世纪80年代谁要是从事外贸行业,大家都是大眼睛看着人家,因为这是暴富的行业。到了90年代,暴富的是家电行业,2000年之后大家解决的问题是住和行,所以只要是做房地产的,似乎傻子都能赚到钱。
所以,当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他们下一步肯定会转到养老、旅游以及健康、娱乐这些方面。过去人们有一点富余的钱就存到银行去了,以准备集中花费的时候再取出来。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有多余的钱必须想到怎么去理财了。
潘向东最后指出,关于资本市场和中小微银行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搞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企业家们解决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潘向东认为,这不仅仅是企业家在想的问题,国家也在谋划这个问题。(根据潘向东在2015—2016领军企业家年会资本论坛上的演讲速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