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拟发表于人民银行《金融博览》10月刊
我与好友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博士,最近有一个争论,他坚持认为,互联网的确改变了商业模式和商业环境,“但互联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学”。
在《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处万变不离其宗》一文中,薛兆丰博士的看法是,“‘传统经济学已经失效’是一种夸张的、基本建立在对经济学曲解上的说法。历史上,指南针、电力、电话、集装箱等的发明,都带来过一场又一场的革命,但人的根本问题,即信任、稀缺、贪得无厌、物质愈丰富愿望愈新奇等等,都是依旧不变的。我建议不要简单粗暴地把不同观点,归类为“工业时代的观点”和“互联网时代的观点”,然后斥责前者过时。我自己倒是更愿意接受这样的表述:我们需要谦虚地学习和研究,(1)在新的技术格局下,会形成怎样的新的商业模式,和(2)我们应该采用何种生产和商业模式,并配以何种政府监管和规制,才能更好地满足亘古不变的人的需求和人的问题。”
近期,我们价值中国网因为联合出版《互联网+:李克强总理国家战略的行动纲要》,在中国共同推广了“互联网+”的理念及行动策略,经常有机会应邀出席各类题为“传统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或者“‘互联网+’是否将颠覆传统产业”的峰会、论坛、研讨会。
我比较坚持的立场是:言必称“传统”应当如何如何,这是一种自贬身价的错误策略、和错误的“学习”;不关乎答案的对错,而是一系列针对“传统企业”或“传统产业”的错误问题的提出;我倾向于旗帜鲜明地表达:“互联网+”将颠覆一切是完全肯定的,何时发生只是时间问题;但是,正确的结论是:只有“传统思维”,没有“传统产业”。
《简单法则》的作者JOHN MAEDA被《福布斯》杂志誉为“学术界”的乔布斯,他这样批评“传统思维”:
• 传统思维是大多数人谈论、却只有少数人相信的东西;
• 传统思维是“人云亦云”、却“不知所云”的东西;
• 传统思维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传播的东西;
• 传统思维是基于对短期结果、或局部结果的解释;
• 传统思维之所以“正确” ,是因为它从未受到过挑战。
MAEDA博士强调:传统思维,往往假设“其它所有条件都不变”。传统思维,往往没有什么错误,却也没有什么用处:它无视事物的复杂性,仅仅基于毫无根据的假设来进行论断,忽略了某些特殊条件的影响,而且通常都未曾经过检验或验证。
……
以思考和前瞻新经济为己任的凯文-凯利(呢称KK),曾在他的《新经济,新规则》一书中,提出了网络经济的十种规则、及相应的十种策略建议。以下是笔者针对这十种“经济新规则”的评述,借助KK的分析框架及相关相关新近的“相反”案例的对照,可以看出“传统”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已经遭遇了网络经济学的挑战——
1) 拥抱蜂群:新经济将符合网络的逻辑。当商业力量逐渐远离中心,竞争优势将属于那些懂得接受去中心化控制的人们。KK的《失控》一书的封面,就是蜂群。他希望传达的信息是:非中心+自组织的概念。
谈到控制力,底层的力量大有可为。在点对点的互联网上有百万级、千万级的用户,以最少的管理、最大数晨的连接,人们所能完成的事情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连接”,就是以最少的能量完成最大的可能,超越中心化的极限。
2) 收益递增:一步领先、步步领先。随着人与物之间连接的增加,连接的作用快速地倍增,人们取得的成功将不再是自我限制的,而是自我供给的。简单的解释是:胜利连着胜利。这恰恰是颠覆了传统经济学里“边际收益递减”的概念;而互联网的最大经济学优势之一,就是“边际收益递增”。
传统经济学的“真理”是收益递减的:当事物数量变得充分饱和时,它们就贬值。比如艺术品成为工业生产的装饰品;比如曾经是富人身份地位象征的汽车。
而收益递增网站,还创造了比尔-盖茨所说的“正反馈”循环。这种“正反馈”循环有两大特征,与“传统的”规模效应不同。其一,工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对于价值的提升是逐步的、和线性的。低投入、低回报;高投入、高回报。但网络经济却不相同,其价值递增是指数级的,小投入与小投入之间就能相互增强,效益像滚雪球般递增,甚至形成雪崩。“规模效应”、与“网络效应”的区别,就象家里的存钱罐与银行的利息的区别。
3) 充裕,而非稀缺:数量越充分,价值也越高。“稀缺”是“传统”新济学的第一命题: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的学问,稀缺的反义词是充沛、充足、充裕,肯定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普及。
曾任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著名的经济家加尔布雷斯,有一本著名的书就是《充沛社会》,谈及了60~70年代以来,物质社会的丰裕,表达的是一种经济学乐观主义。充裕经济学,可以视作一种“网络效应的经济学”:系统数量线性增加,系统价值指数增加。
充裕经济学,正是对应着经济学上所说的“外部性”。连接的数量越多,价值也越高。印证了拿破仑的一句名言:“数量是最好的质量”。
4)追随免费:成本最低的方法是什么?免费!随着资源匮乏性让位于资源的充足性(主要是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慷慨将带来财富。坚持免费印证了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免费为什么?免费是为了吸引最稀缺的资源:人类的注意力。而“传统”经济学只关注资源、物资,并不太关注人的注意力;特别是并不关注人类知识和创造力,在经济学中的决定性作用。
5)发展网络优先于发展企业:第一要务是身份认同。网络使各种商业机会及业务交织在一起,企业关注的重心从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转移到了网络价值的最大化。只有适应网络效应,并使其良性运作,公司才不至于灭亡。
这里另外的一个挑战是:网络所代表的虚拟组织,将在网络经济社会里大行其道。微观经济学的主体:公司,可能将在未来20左右消失。正如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所说:“公司制,只是人类最近150年所采取的一种组织形式。过去没有,未来也将不复存在。”
全社会繁荣也要先建设网络。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表示:“我们真正关心的是连接世界上每一个人。”他表示,“即便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Facebook要在接下来十年里再花几十亿美元,我相信长远来看这对我们是件好事,对世界也是好事。”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球将有30亿人连接互联网,其中将近一半(13亿人)使用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公司,Facebook于2013年启动了Internet.org计划,旨在通过手机运营商为非洲和亚洲等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互联网服务。
“我相信,当所有人都可以连接互联网时,我们的企业和经济都会变得更好。”扎克伯格说,这正是对于“以稀缺资源”作为要素的经济学的“反动”。
6)不要在顶峰逗留:公司越好,退路越少。创新将不断加速,抛弃那些目前极为成功,但是最终会因为守旧而被淘汰的公司,将是最困难但最根本的任务。因为加速度的创新,即使取得了行业领先的地位,也必须学会放弃,以避免对于持续创新的阻碍。
这一规则更关乎行动策略,而不是经济学。不赘述。
7)从地点到空间:从价值链进化到价值网络。物理的场所,正在被多元的(任何事情,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互动空间所取代。机会对于中间人、中等规模的利基扩张,很有利。
价值链与价值网络的区别,正是在于价值链局限于有实际交易的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价值传递;而价值网络关乎到所有实际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可以是未发生真实交易各方。未来主义学者保罗-萨夫称之为新经济体催生的多维度互动。
网络唯一的界限就是边界;在网络的虚拟市场中,价值顺着网络多方向移动。
8)没有和谐,只有颠覆:和谐=停滞。在商业世界中,动荡与失衡将成为常态,因此最高效的生存状态是持续的选择性的破坏,我们称之为“创新”。
和谐不再,乱流涌现。其一、即使在互联网出现之前,这个经济和商业社会有过和谐吗?如果从来没有过,也就无所谓“不再”;其二、重点是熊彼特所说“颠覆式创新”,“乱流涌现”稀松平常。
9)关系技术:始于技术,终于信任。当软性技术胜过硬性技术,最强有力的技术是那些提升、放大、扩张、增加、抽象、回溯、拓展、发展各种类型的“关系”的技术。
关系意味着要让客户变得和你一样聪明;建立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屏蔽”客户与客户的联系;选择能够建立关系的技术;将客户想象成员工,让客户成为产品推广的一份重要力量。
关系资本,也是“传统经济学”一直忽视或者视而不见的重要经济学要素。因为关系资本的研究,“显得”不那么“理性”。另一方面,在网络经济中,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早在70年代未来学家托夫勒的划时代作品《未来的冲击》
10)机会先于效率。人类不断完善机器,使其越来越高效,并以此创造财富。但是,最大的财富来源于信息不对称的财富发现。这意味着可能低效的发现,恰恰是更大的机会创造。
当新机器(或新技术)更有效率地抓住财富机会时,(对于人来说),非效率化的机会发掘和创造,更为重要。
相对地,创新的初期正是“浪费”的,原因在于创新需要发现新的方法和知识。浪费和低效正是发现新技术、新事物的重要途径。《纽约客》、《名利场》等著名的杂志属于CONDE NAST集团。编辑主任亚历山大-利伯曼坚称:“我信任浪费。浪费过程对于创造过程十分重要”。——这是否又颠覆了一条经济学原则?关于成本与收益,在“传统经济学”一直忽视的知识资本的创造性要素、和创造性收益的背景下,网络经济学适时地给予纠正。
未完稿。。。
互联网改写了经济学了吗?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