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治污减霾


    2010年以来我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GDP年均增长率10.8%,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大量工业废气排放,空气质量下降。近来我国多地多次发生大范围的续灰霾天气,“霾祸”元凶困扰大半个中国,造成了公路封闭、航班延误、企业停产、学校停课,雾霾天气已经由单个城市的偶然事件变为区域性、持续性的污染状态,严重威胁公众身心健康和环境安全。消除霾已经成为政府、各个学科和各行业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减排治霾形势严峻

1、雾霾天气严重危胁公众生活及健康

  2014年2月下旬,北京市空气中PM2.5连续三天爆表。与此同时,我国33个城市发生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全国有143万平方公里的地区爆发灰霾,8亿人受到影响。这是近6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雾霾,雾锁中国,出路何在?

  据统计,2013年全国平均雾霾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雾霾波及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上海市雾霾天数超过全年的61%,北京市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而华北多地的瞬时PM2.5浓度超过1000μg/m3。“雾霾”成为2013年年度关键词。2013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1月22日雾霾范围达222万平公里。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雾霾主要成分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它的浓渡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这些细颗粒物能轻松进入肺泡,并沉积在上呼吸道,2微米以下的可深入到细支气管,并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使机体处于缺氧状态。201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全球环境展望5》指出,每年有70万人死于因臭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近200万人的过早死亡病例与颗粒物污染有关,全球67种疾病杀手中空气污染致死在中国已经排到了第四位。2013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主要引发心血管病和呼吸道疾病以及肺癌。

 二、我国增汇减霾进程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9年12月由192个国家参加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历经曲折后以大会决定的形式发表《哥本哈根协议》。该文件坚持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双轨制,进一步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分别应当承担的义务和采取的行动,表达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资金、技术和行动透明度等问题上的共识。我国为推动会议取得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表现了最大诚意。
     温家宝总理在《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讲话中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同时指出“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本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讲话,指出我国“将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从实际情况年来看,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减排存在许多特殊困难。但政府一直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强度下降46%。 ;2007年6月4日,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13年9月10日,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目前不仅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也在世界各项事务中发挥关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行动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我国即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将是世界各国的持续聚焦和关注。为此如何实现减排增汇,兑现哥本合根大会上我国政府的承诺将随时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也将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3、我国减污治霾措施及结果

1)建规立法,全面开展治污减霾

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以国发[2013]37号颁布了号称史上最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该计划在PM2.5治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以“大气污染国十条”的发布为标志,中国扣响了向PM2.5宣战的“发令枪”,全面打响呼吸保卫战。

    同年9月底,环境保护部启动了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的《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主要解决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底数不清、机理不明”的问题。以“空气质量改善”为目标,以突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与综合减排、空气质量监测与污染来源解析、重污染预报预警与应急调控、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和环境经济政策等技术瓶颈为核心任务,加快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制定了治污减霾的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陕西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治污减霾. ;保卫蓝天“五年行动计划(2013-2017)》,陕西省林业厅也出台了专项治理方案。

2)工业减排治理

近年来工业减排总体以关闭重点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城区内有污染排放的企业外迁,以技术改造,严格执行国家标准,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为主。陕西省要求在西安周边100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火电、水泥等燃煤企业,关中地区要通过淘汰关闭落后产能、实施天然气改造、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减少燃煤消耗1000万吨;省财政3年内要拿出15.84亿元,补贴淘汰13万辆黄标车,同时对所有建筑工地实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空气质量监测预警,推进环境质量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其他各省也纷纷制定治污减霾的行动计划和行动方案,采取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清洁能等措施推动工业减排工作。据河北省环境保护厅公开数据显示:河北在2014年减少了1500万吨煤炭消耗,关闭141家煤矿,要求478家煤矿停工整顿。

3)机动车治理,加快新能源车发展

以北上广机动的限行拉为标志,目前全国已有11个城市实施车辆尾号限行交通管理措施,8个城市实施汽车限购。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鼓励新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早在2012年 ;国务院即以国发[2012]22号印发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计划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燃料电池汽车、车用氢能源产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4)短期减排成效明显,总体进展效果甚微

随着各地”限产”、“关闭”及“限行”等措施的实施,短期减排和雾霾部分因素得到明显遏制。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4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2013年的66%降低到64.2%。增长速度降至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3.8%。而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也是1990年以来最少的。也表明短期减排措施与GDP增长存在显著矛盾。

但从整体空气污染治理来看,形势仍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6日发布的《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监测的161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占9.9%,未达标的城市占90.1%。陕西省环保厅发布的2014年全省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西安市与上年同期对比,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14年优良天数为211天,较上年增加73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38天,较上年减少29天。

  二、绿色生态治污减霾机理

   1、“减法”治霾的成效与不足

   “淘汰”、“关闭”、“减产”、“限行”是截止目前国内进行减排治霾的主要措施。这些“减法”措施短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限产、限行、限高、限烧与企业利益冲突,不仅在一程度上延缓了经济的发展,而且由于认识不到位造成部分企业的抵触情绪,导致偷排、偷放、偷烧等副面行为,产生了更大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种“减法”措施相当于治水中的“堵”、“截”、“挡”,短期内不得已而为之,但很难处理好“减排”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2、CCS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CCS技术最早于2000年由美国能源部开始主持研究,目前已经扩展到多个国家。CCS是将CO2从相关排放燃烧源捕获并分离出来,输送到油气田、海洋等地点进行长期封存,从而阻止或显著减少CO2向大气中排放的一项技术。我们2007年启动了“中欧捕获与封存合作行动(COACH)”,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CCS技术存在的最大风险是CO2泄漏。一种是泄漏到大气中,根据其封存的气体数量不同可能引发比较显著甚至不可控的气候变化。另一种是泄漏到其他地质构造,可能给人类生活、生态系统和地下水系统造成危害。

CCS技术存在技术难点。单纯的CO2封存在经济上不可行,必须封存和利用相结合。为此,一是必须提纯和液化废气中的CO2,且净化提纯应达到30—50%的浓度,但技术上尚有难度。二是CO2对金属材质有强腐蚀性,运输和储存需要防腐防垢技术;三是必须选择合适的封存地点。

CSS技术成本高昂。包括捕获、输送与封存三部分,都需要大量能源消耗,成本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欧洲实施CCS新规的电厂,其建厂成本要增加60%,固定成本约为17.688-52美元/t。以此推算,10万吨CCS项目年成本约176万美元。总之,以目前的CCS技术状态及成本大规模推广尚不现实。 ;

2、绿色生态减排治霾,实现双赢

湿地、森林、海洋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森林是陆地最庞大、复杂、多功能与多效益的主要生态类型,对当地及四周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湿地则能够蓄水、补水、调节水,清除、转化有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防止盐水入侵、保持小气候等功能作用。

森林和湿地的减排治霾作用即是在减少污染物生成的同时,通过增加林业生态产品供给,发挥森林和湿地的滞尘、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消除存量污染物,固定CO2、释放氧气。内涵有三方面:一是生态减排治霾实质是碳增汇,二是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和质量的增加。主要措施是植树造林、恢复湿地、治理荒漠。三是增加地方生态旅游收益,促进经济与减排治霾双增。

近年来,陕西省在探索发挥森林和湿地在治污减霾“加法”作用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通过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建设推进国土绿化,扩大森林面积。二是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损耗,提高质量,提升生态治污减霾能力。三是加快建设自然保护区。共建设各类自然保护区42个,面积98.7万公顷。保护恢复湿地保护区10个,总面积17.8万公顷。四是强化重点区域治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旅游业的发展。2005年省内森林旅游人次为204万人,2011年全年接待游人1034万人次,门票直接收益4.01亿元。2013年共接待游客16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7亿元。而2014年仅国庆黄金周期间,全省84处森林公园即接待国内外旅客324万人次,门票收入1.97亿元。森林“加法”的前两个内涵主要针对减排治霾,第三个则是促进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与经济效益提高,实现了区域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3)森林“减排治霾的机制及能力

 ;无论来源于哪种渠道,大气颗粒物(如PM10、PM2.5)被认为是造成雾霾天气的直接因素,森林能有效吸收有害气体和阻滞粉尘,还能释放氧气与萜烯物,从而净化大气。

林木通过叶片气孔吸收和大气沉降清除大气污染物,林地的表面积更大,它能增强湍流,提高沉降速度,增加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沉降几率,研究表明,树林里的气溶沉降速度是草地上的3倍。2010-2015年关中地区造林工程治污减霾评估结果中指出:主要造林树种滞纳大气颗粒物(TSP、PM10、PM2.5、PM1.0)的物质量分别为586.28万kg、474.04万kg、90.12万kg和23.90万kg/年;提供的离子数为47.33×1022个/年,吸收二氧化硫3733万kg/年;吸收氟化物49.35万kg/年;吸收氮氧化物129.23万kg/年;植被固氮9.63吨万/年;土壤固碳6.70万吨/年,释放氧气25.79万吨/年。可见造林树种能有效净化空气,改善大气环境,进行土壤改良。

4)湿地减排治霾的机制及能力

湿地生态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兼有水陆生态系统的属性。湿地特有的水域与植被组合结构,能有效改善湿地上空的温湿度和粗糙度,对大气颗粒物的沉降有积极作用,同时它还具有强大的降解污染物和净化水质的功能,能高效吸收、转化和滞留氮、磷等营养元素以及重金属,降低其在水体中的浓度。湿地储存的碳占陆地土壤碳库的18%-30%,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

据中国不同陆地生态体系服务价值表,湿地降解污染物平均价值量为16086.6元/公顷。研究认为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越大,生态服务功能越强,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湿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向大气释放O2。根据光合作用方程式,植物每生产1.00千克干物质,即能固定1.63千克CO2,同时释放1.20千克O2。大气颗粒物通过湍流输送和重力作用沉降,沉降根据降水条件分为型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两种。湿沉降仅在特定降水条件下发生,而干沉降发生在无降水条件下。关中属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度气候,干沉降是其主要方式,因而关中地区湿地清除大气颗粒物主要为干沉降方式。

截止2012年,关中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清除大气降尘的物质量为24.76万吨/年,清除PM10、PM2.5、PM1.0的物质量分别为3.34、0.89和0.31万吨/年;固碳总物质量为67.00万吨/年,释氧总物质量为180.85万吨/年。

三、森林和湿地减排治污潜力巨大

 1、关中地区造林减霾效果显著

 ;陕西关中现有常住人口2358.2万人,占陕西省总人口的62.83%;关中民用汽车总量220多万辆,占陕西省民用汽车总量的近70%。2012年关中地区的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湿地面积为14.35万公顷。

经陕西省林业厅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2014年研究评估,关中地区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恢复治污减霾效果显著。数据显示该地区森林年滞纳各类悬浮颗粒物共5767万千克、年湿地降尘2.47亿千克;森林和湿地年滞纳、清除PM10、PM2.5、PM1.0的数量分别为7408万千克、1359万千克、420万千克,相当于2074万辆机动车的颗粒物排放量。湿地系统清除颗粒物的量是2012年该地区民用汽车颗粒物排放总量的45.4倍,固碳量是同期全省能源消耗释放CO2的0.23%。近几年,陕西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依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第一期结果,陕西现有森林面积88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3.06%,比上期清查结果提高1.64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5102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47867万立方米,增加8274万立方米。天然林面积562万公顷,天然林蓄积43454万立方米;人工林面积24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4413万立方米。全省绿色版图向北推进800多里,森林年碳储量26.18亿吨,释氧2273万吨,森林生态服务价值4395亿元/年、相当于陕西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0%。

2、森林治污减霾潜力分析

林业治污减霾能力与林地的植被状况和湿地基质、植被、微生物状况等因子密切相关。面积、种类及其净生产力、生物因子的改变均会对治污减霾功能产生影响。

1)林业治霾能力与造林面积正相关

截止2010年,关中地区森林总面积207.12万公顷,其中宝鸡森林面积最大,占46.10%。其次为西安、渭南、咸阳、和铜川。根据不同树种中栎类、灌木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33.13%和18.97%,依次为针叶林和竹林等。

2010-2012年,关中地区造林总面积为27.10万公顷。依据2013年9月陕西省林业厅《林业治污减霾关中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实施方案》目标:从2013年起,在目前已140.8万亩的基础上,三年完成“百万亩森林”建设任务106.9万亩。力争到2015年,“百万亩森林”总面积 ;到247.7万亩。2016-2017年,关中地区计划造林面积将达120万亩。

按照造林计划,2017年关中地区森林覆盖率可达45.78%(2013年为41.12%)。而治霾能力与造林面积呈正相关,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2017年关中地区森林治霾能力将会是现在的110.5%。

2)不同造林树种净化大气能力均随树龄增加

就林木本身而言,由于其对大气颗粒的滞纳功能主要由叶片来实现,因此新造林的叶面积指数是影响其滞尘功能的主要因素。根据陕西省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结果显示,随着树木林龄的增加,不同林木单位面积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量均呈增加趋势。从幼龄林到中龄林,增长率最高的是杨树,可达143.46%;核桃次之,为89.55%,其余依次为其它树种、柳树、和刺槐;油松和侧柏最小仅为10.58%和7.12%。从中林龄到成熟林,增长率则总体较低,油松和侧柏增长率最高,分别为56.4%和23.37%。各树种中侧柏在各个年龄段滞纳大气颗粒的物质量均为最大;油松在幼龄林和成熟林滞纳大气颗粒物的物质量大于核桃、刺槐、杨树、柳树;而在中龄林,核桃滞纳大气颗粒的物质量则大于油松,柳树在各年龄段滞纳大气颗粒物的物质量均为最低。

幼龄林阶段的固碳释氧能力有限,但随着林木的生长,其固碳释氧能力则显著提高。评估报告显示:侧柏和油松固碳、释氧物质量增长最大,分别为固碳16.01万吨/年和6.63万吨/年,释氧42.61万吨/年和17.84万吨/年。总体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造林树种成长为成熟林后提供的固碳价值高出目前幼龄林142.81%,释氧高出223.98%。可见,随着林木的生长,其治污减霾潜能力增长迅速。

3)我国森林总量与质量提升空间潜力巨大

截止2013年,我国森林总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积0.69亿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84.27亿吨。年涵养水资源5807.09亿立方米,年固土量81.90亿吨。年保肥量4.30亿吨,年吸收污染物量0.38亿吨,年滞尘量58.452亿吨。人工造林面积由原来的6169万公顷增加到6933万公顷,增加了76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由原来的19.61亿立方米增加到24.83亿立方米。增加了5.22亿立方米,人工造林面积继续成世界首位。与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的承诺比较,森林蓄积目标已基本完成,尽管面积增速下降,但肯定能如期完成。(第六次:1999-2003:1.75亿公顷,124.56亿立方米。第七次:2004-2008:1.954亿公顷,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第八次:2009-2013:2.08亿公顷,森林蓄积151.37亿立方米)。

但总体看来,我国森林资源仍然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存在在很大可提升的空间。据第8次森林清查,我国森林蓄积量为89.79m3/ ;hm2,年增生长量4.23m3/hm2;天然林蓄积为122.96亿立方米;人工林蓄积为24.83亿立方米。首先,森林面积覆盖率低于全球31%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1/4,面积仍有上升空间;其次,我国人均森林蓄积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7,每公顷森林蓄积量平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131立方米的69%。而发达国家如德国森林面积114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32%,活立木蓄积量33.81亿m3。森林平均蓄积量为320m3/hm2,巴伐利亚州更是高达400 ;m3/ ;hm2,在欧洲国家中居首位。相比较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我国森林的面积增加尤其是质量提升空间很大。造林质量的提高同时使森林增汇减霾的功能也成倍增加。

 3、湿地治污减霾潜力分析

 1)陕西湿地现状及保护与恢复规划

截止2012年,关中地区湿地总面积14.3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总面积的47.1%,其中河流湿地12.17万公顷,占比84.79%,为主要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最小,仅为41.18公顷,占0.03%。河流湿地在关中各地市(区)面积均为最大,其中以韩城和铜川市为最大;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渭南市;湖泊湿地全位于西安;库塘湿地面积比例最大的是杨凌区。湿地面积最大的是渭南市,6.62万公顷,占关中湿地总面积的46.13%;其次为宝鸡、西安、韩城和咸阳。

为阻止湿地面积减少和生态功能退化,陕西省林业厅制定了《关中地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2013-2015)》及《关中地区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规划(2016-2017)》。规划期内预期完成保护恢复湿地面积10万公顷,其中第一阶段完成6.67万公顷,第二阶段完成成3.33万公顷。规划目标完成后,关中地区湿地总面积将扩大至24.35万公顷,是原来湿地面积的169.6%,根据湿地减污治霾机理,湿地总体治污减霾能力将随着面积的增长而大幅提高。

2)不同类型湿地保护恢复后固碳释氧能力均不同程度增加

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与其生物量成正相关。根据评估结果显示:2013-2017年,关中地区湿地治污减霾随面积增长而增加的固碳总物质量为18.45万吨/年,释氧总物质量为49.80万吨/年。其中固碳和释氧物质量增加最大的为河流湿地,增加量分别为15.46和41.69万吨/年。其次为库塘,湖泊湿地的固碳、释氧物质量增加最小,为0.56和1.53万吨/年。

湿地治污减霾总价值量增加为7.24亿元/年,其中固碳、释氧和降解污染物增加量分别是为0.09、5.52和1.46亿元/年。其中总价值量增加最大的是渭南市,为2.43亿元/年,这得益于渭南湿地面积及增加最大。同理,河流湿地治污减霾总价值增量也最大,为6.07亿元/年。

总体看来,目前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关中城市群大气污染严重,森林具有其独特的滞纳和吸收大颗粒物和污染物的能力,而湿地兼有水陆生态系统的双重属性,通过新造林和保护恢复湿地能有效持续发挥其自身独特地治污减霾功能,且随着造林与湿地保护恢复面积不断扩大、林木树龄地增长以及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地不断丰富裕完善,其在治污减霾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潜力巨大。

 3)湿地固碳能力显著,对平衡碳循环举足轻重

湿地兼有水陆生态系统的属性。湿地特有的水域与植被组合结构,具蓄水、净水、降污、固碳、释氧、杀菌等功能,并且是全球最大的碳库之一。

目前全球际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在了24800亿吨碳,湿地碳储存量约为7700亿吨,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35%。泥碳湿地储存约5500亿吨泥碳,湿地兼具碳“汇”和碳“源“的双重特征。有研究表明,沼泽湿地固碳能力为343吨/公顷,是同等面积森林固碳能力的两倍。。而湿地同时也是碳“源”,湿地消失、转为农业用地及湿地退化都将释放大量CO2、CH4、N2O等其它室气体。据估计,退化泥碳的当前总碳碳排放量几乎相当于全球人为碳排放总量的9-15%。因而保护与恢复湿地,不仅是固碳的需求,而且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碳平衡,从而促进大气中碳循环平衡的重要措施。

2014年我国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2003年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87.08%。有国际重要湿地46处、湿地自然保护区577个、湿地公园723个。保护面积达2324万公顷,保护率为43.51%。我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47亿吨,仅若尔盖湿地储存的泥炭就高达19亿吨,平均每公顷碳储量约4130吨。同时,湿地既是碳汇,又是碳源,破坏1公顷若尔盖那样的湿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可达1.5万吨。

过去60多年,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了1000多个,减少蓄水350亿立方米。1990年到2000年,全国湿地减少500多万公顷,近10年又减少近340万公顷。目前我国湿地率仅为5.58%,率远低于8.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湿地0.6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5,每年还减少约500万亩湿地。

按照国家林业局”力争到2020年,全国湿地保有量达到8亿亩以上“的目标计算,即每年至少应保护恢复湿地33.4万公顷湿地,按每公顷湿地固碳300吨计算,仅每年恢复的湿地即可固碳10020万吨,5360.26万公顷湿地每年约固碳约160.8亿吨。设定到2050年我国湿地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湿地面积达到8261.33万公顷,则年固碳量估算为247.83亿吨。同时,由于湿地恢复而减少的碳排放量约为87.03亿吨,合计减排量334.86亿吨,约为现在的2倍。可见湿地在减排固碳中有巨大的发掘潜力。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  ;1、资源发展不平衡

 ; ; ; ;我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及东南丘陵,而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森林面积增速放缓,面积增量只有第七次的60%,现有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比上次清查少396万公顷,仅有650万公顷。同时,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0%,质量差的多达54%,且2/3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越来越大、成本投入越来越高,见效也越来越慢。2014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包括吉林、淅江、上海、安微、湖北、湖南、陕西在内7省(市)森林覆盖率提高最小为浙江省0.36%,最高为湖南1.92%。上海森林覆盖面积最小为14.04,且均为人工造林,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为浙江省,59.6%,浙江也是造林面积提高最少的省份。
 ; ; ; ; ;根据第二次湿地调查,近海与海岸湿地579.59万公顷,河流湿地1055.21万公顷,湖泊湿地859.38万公顷,沼泽湿地2173.29万公顷,人工湿地674.59万公顷。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

 原因对策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部分发达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且无地可造林;而森林覆盖率较高的一些省份现在也存在着扩大面积的瓶颈问题。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等原因形成无地可造林,而其他地区由于近年来森林面积增速过快,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森林增加湿地恢复的规模化专业化问题

存在问题

   2014年4月份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在24个主要指标中,仅有4项指标未能完成,且全部集中在节能减排领域。对于工业企业而业,减排是其对应的专业职责。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减排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职责,以企业为主体承担这项职责确实存在专业性职责不专业承担的问题。

同时,我国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有三种形式: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的林木。林权改革后,林地由集体经营变为个体经营,森林资源被分割成小块。林权分散、分割对森林资源在减排治霾过程中的规模化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和矛盾。

  建议对策

   建议建立专业的工业排污减排机构,将减排权集中交由专业的机构或部门来进行处理,或由专业的队伍指导企业进行排污事项。同时也可将减排权购买与生态造林建立对应机制,通过评估换算体系,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生态补偿。

   对于分散林权可以采取家庭林场、合作农产林场通过不同的形式将其组成规模化的林权,统一进行规划发展。并建立政策性家庭林产补偿基金或方案。

   3、减排减霾投入与科技力量不足

总体投入不足

“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节能减排总投资约2万亿元,其中我国政府节能减排投资约2000亿元。"十二五"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23660亿。而发达国家如美国,节能减排资金的主要来源为政府投资、市政债券、市场制等。2009年,美国下发约14亿美元财政金进行设施改造,4.67亿美元用于新能源开发;投资10亿美元提高风力发电效率等。并向节能减排产业发放5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额。总计投资28367亿美元。相较之下,对节能减排投资差异巨大。

    科技研发不足

   学术界对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灰霾成因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外和国内对灰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认识不同,无法完全借鉴国外的做法。要治理大气污染,PM2.5灰霾污染物的来源局部污染与区域性污染物的传输途径污染物在空气传输过程中所发生的次级反应和灰霾的成因都急需解决,但技术环节还存在细颗粒物中各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不明晰各组分物化性质及其耦合效应不确定细颗粒物来源不明确、源权重不清楚;其重金属和有机毒物的分析手段不足,相应的毒理学研究较少等问题

  对策建议

 ;总体是要加大国家对森林资源和湿地保护恢复的资金投入,政策性补偿方向应主要倾向于家庭林产为主的规模化林权组织和机构。同时对湿地管护、退耕还湿、科技研发推广、森林培育和经营管护方面强化资金投入。因为随着我国造林面积的增加,增速不断减小,可造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为此对于森林资源应将资金投入重点逐渐转向森林资源的质量和总体物种调整更新方面。而对于湿地保护恢复则首先是引导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避免湿地减少,加强对湿地破坏的处罚和警示,而资金投入侧重于重点湿地恢复工程。

   4、执法及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减排治霾的主要措施是淘汰落后产能,限制机动车交通、减省排放等,以对产能的制约、厂房搬迁以及行业限制等“淘”、“限”、“减”为主为主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是对企业和经济发展短期影响较大,部分措施只是从量上暂时得到了控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地方保护和企业发展的利益需求往往会造成措施实施的力度和效果大打折扣,而监管措施也往往不能到位。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排污费收费标准偏低、范围有局限、排污单位的处罚力度偏轻以及环境监测技术薄弱、监管成本高等问题。

同时,环境监测也面临着人员、条件、设备、技术诸多方面的不完善,从而形成监测能力相对滞后、预警应急能力较弱等问题。

   建议对策: ;建立健全综合治理体系

  1) ;建立综合性防治大气污染的法规:以污染源防治为主,加强对新审批项目的规范管理,多层次、多方位,将大气污染治理与人居环境作为人居生态系统进行综合治理。

  2)加快技术研究,建立技术标准。加快进行雾霾源解析研究,发现形成机制机理,针对性地建立成套技术标准、各类污染源的减排标准、新项目建设技术标准以及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等。

 3)建立区域联动的大气污染监测体系

建立区域联动的大气污染监测系统,通过划分不同的生态地理区域,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生态及环境联动监测网点,采用长期定位观测技术,对目标生态地理区域进行观察与清查。即达到随时监控的目的,又能够配合进行源解要及大气污染颗粒的物化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形成有效的数据分析和监测机制。

综上所述,森林和湿地的减排减霾具有于成本低、综合性强、后续潜力巨大,同时它具有减排治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是适合我国目前节能减排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治污减霾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