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一场经济地理革命


  胡鞍钢:非常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又给我提供一个机会,因为昨天我也在这里参加了陈雨露校长主持的关于中美关系的会议。大家知道今年9月份,总书记要到美国访问。昨天经济学院院长张宇教授也专门发出邀请,让我今天就“一带一路”战略谈一些看法和观点,正好我还准备了这方面的材料。同时利用这个时间,将我们对“十三五”,甚至2020年、2030年中长期的一些设想交换一下想法。

  我今天演讲的核心观点是通过中国国内的经济一体化,以及周边区域的一体化,进而经济全球一体化,重塑两个经济地理:一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二是重塑或者推动世界经济地理。

  21世纪: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2009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报告《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首次从新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和新自然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提出了三个关键词:密度、距离和分割。

  它的思路比较清楚,首先要不断提高人口密度、经济密度,而且根据它的计算,大体世界各国只用1.5%的国土面积就创造了50%以上的经济总量。

  二是解决距离问题,既要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缩短物理和空间的距离,同时实行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税率、通关便利化等,在非物理距离上进一步缩短距离。

  最后一个问题是各国各地区之间确实存在分割,由于要素积聚,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一个国家内部也会出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怎么来解决这些分割问题等等。

  该报告所讨论的这些世界性发展问题,既为我们提供了前沿性的国际发展理论,又提供了前沿性的国际发展经验。我们来分析中国经济地理的理论框架,不仅要考虑它所说的密度、距离、分割,可能还要讨论第四个经济学角度——新自然经济学,就是要考虑一个地区发展的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以北京为例,最大的约束条件实际是水资源。如果我们从长江调水过来,成本还是非常高的,这时就要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不仅要遵照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还要遵照自然规律,才能进一步讨论重塑中国经济地理。

  今天我们讨论“一带一路”战略时,在本质上有一个关键词恰恰被人忽略了,就是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以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在理论上进行更多地讨论和分析,而更多从实证角度分析一下中国发展战略和全球发展战略的关系。

  中国经济地理革命变迁史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中国是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呢?或者我们称之为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经济地理革命呢?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是从哪里起步的,又是如何演变到今日的新格局?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战略是4.0版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不仅会重塑中国经济地理,还会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可以看出来,传统农业时代到它的解体,再到现代是有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的,特别是到了1949年,中国引入资本主义因素、现代化因素后就基本形成了三大经济板块,第一大块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东北板块,即当时由日本占领的满洲国。日本已经在这些地区建立了相当高的铁路密度,特别是铁路基础设施,也包括其它方面如能源、电力等。这个经济板块是独立为日本服务的,90%以上是对日本出口,并没有与我们说的内陆经济的板块相关。第二大块,很显然按照政治和经济地理所描述的,就是沿海和沿江地区,特别是沿长江流域形成了现代经济飞地和腹地。第三大块是幅员最大,也是最落后的,就是内陆传统农村地区,它们至今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形态,境况和几百年前差不多,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已经十分凋落,粮食总产和单产都降到现代历史最低点。当时的中国是现代与传统二元经济并存,如果按照当时毛泽东的说法就是“一九开”,90%都是传统经济,只有10%才是现代经济。

  建国后,我们通过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动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第一次大规模地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也就是说,第一次通过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东北、沿海沿江、内陆三大板块本身的高度统一、高度整合、高度一体化。对此美国的中国经济专家尼古拉斯·R·拉迪曾经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

  在“一五计划”期间,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国情,研究沿海与内地两个板块。刘少奇也重新认识到要解决这个不平衡的问题,也就是第一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当时还没有这个词,但实际一定意义上是这样做的。我们的研究也发现,这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能够解决中国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如果我们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话,可以发现建国以后各省市区的人均GDP相对差距系数实际是上升的。

  第二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他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充分利用了经济地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引入了市场和开放经济手段,最重要的是通过开放14个沿海城市,积极引进外部投资,充分利用外部技术,开始重塑中国的经济地理。这一时期,我们也发现,1978年到1990年间地区发展差距是缩小了,然而从1990年实行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之后,无论是按30个地区,还是东、中、西三大板块之间的差距系数都扩大了。

  人们对如何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尤其在20年前的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时就提出了东、中、西三大板块,提出的重要政策就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不过当时我们提供的研究,包括与国务院研究室合作的一项研究,认为可能是先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将来才有可能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可以这样讲,江泽民时代提出的这些思路,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始了第三次重塑中国经济地理革命,还带来了很大影响,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中国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将得到逐步扭转。事实上在2004年,这个发展差距达到高峰进而下降,比原来的设想大大提前了。

  到“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逐渐形成了地区发展总体战略,即四大板块。特别是“十一五”规划,我们把它称之为是第三次比较完整的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战略。“十二五”规划第十八章进一步强调了四大板块,同时也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点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所提出的重塑世界经济地理的框架,它不仅有原来的三维,还多了一维,特别是考虑到自然环境、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一个创新,将主体功能区分为四大功能区,在接下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路线中,不仅考虑到了经济发展规律,比如前面所说的三个新(新经济地理理论、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还考虑到了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强调了所谓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具有包容性和共享性。最重要的是考虑到自然规律,也就是说尊重自然规律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在很大意义上我们也看到这个重塑经济地理的过程中有两只手,不仅要充分利用市场之手,加速要素的集聚,同时也要通过政府之手在几个方面起重要作用。

  例如中西部地区之所以能够获得比较快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算了下至少有三大基础设施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和通信基础设施,此外还有公共服务。通过这些手段来解决前面谈到的分割性问题、差距扩大的问题。中国也在不断找寻这样的路子,从“十一五”到“十二五”,以及将来的“十三五”都可以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尤其在提出“一带一路”时,其实中国已经提出了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框架,或为4.0版本,这就是“十一五”包括“十二五”所提出的“两横三纵”路线,这为后来提出的三大战略(三大支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说明在重塑中国经济地理时是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试错的,一步一步走过来,这包括对三大国情——经济国情、自然国情、社会国情比较的全面认识。总书记讲要尊重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怎么才能实现它的科学发展;二是尊重社会规律,怎么样进行包容性发展;三是尊重自然规律来进行可持续发展。

  我们再来看看1952年至2012年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相对差异系数变化曲线图:2004年之后地区差距在明显下降,到2012年已经低于1990年水平,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发展过程中差距不一定是必然拉大的,通过政府和市场两只手,通过建立要素的统一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集聚,让人们用脚来投票。我们看到,从2000年到2010年,至少有六七个省区总人口数是下降的,而那些要素比较好的地区,总人口是大幅度增长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已经出现了地区发展趋同趋势,如果我们用更专业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来计算,就可以发现中国的人类发展过程,实际上从第四世界为主,逐渐向第三世界为主,进而向第二世界转变了。

  党中央三大战略布局

  下面我们对区域发展战略做一个分析,今天党中央所提出的三大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四大战略,还包括海洋强国战略,只是今天我在这里没有强调。继承前面四大板块,今后中国大战略就构成了我们称之为的“4+3”,或者“4+4”,由此就形成了4.0版本。

  这个4.0版本非常有意义,它不仅按照三大规律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300万海域面积上来重塑中国经济地理,对加速区域一体化、国内一体化具有深远意义,特别是对加速以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等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促进大的统一市场的形成也有意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进一步发展趋同,这是我们对中国区域发展战略4.0版本的简要概括。

  下面我想就党中央所提出的大战略,来谈谈怎样从对国内统筹,到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的统筹。很显然,长江经济带将形成中国的经济脊梁,也会进一步加速东部、中部、西部一体化,以及沿着长江经济带的南北进一步一体化,有了一体化我们才有可能出现大趋同。

  此外,也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的重点任务,而这些重点任务都是以基础设施为主、优先的,特别是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以及打造综合的、立体的、现代化的交通走廊。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自然发展规律和中国的自然国情,首次明确提出要把长江带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另外,长江带也为我们实行“一带一路”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地理图示。可以想象如果该纲要公布的话,会一直指导到2020年,甚至更长时间。

  最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的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通过统筹两个大局,我们可以看出来,中国正在不断成功塑造本国的经济地理,同时开始塑造或者重塑周边经济地理,进而重塑世界经济地理。

  “一带一路”是党中央的决策,都是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才实现的,两个主要领导同志习近平、李克强先后访问了20多个国家,几乎所有的重大项目都看过了。可以说“一带一路”使得我们形成了中国内部格局和世界格局的一个大的东西双向互动,构建了沿海一线与欧亚大陆桥的“大T字形”,因此这个框架拓展到周边国家,就形成了经济地理的视角,形成了我们所说的统筹两个大局。这两个大局,我理解是中国企业,包括中国投资者,从配置和投资960平方公里的要素,进而向周边国家、向沿线国家、向全世界投资,这也反映了中国对外开放本身的逻辑。

  过去30年,我们主要是通过优惠政策,在那些经济地理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搞特区、开发区,让世界投资中国。从未来角度来看,很显然是要中国投资世界。我们看到“一带一路”正在有序推进,“一带一路”的路线图一旦确认,就会给更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国内投资者非常有意义的信息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