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礼仪与企业文化(8月25日)
关键词:教化 礼仪 企业文化
越是成熟的人,就越是会认可正统教育的必要性,就越是会认同仪式感所具有的重要性。
仪式感所起到的作用是有特定轨迹的。首先是由内及外,发于心而表于行,再由外而内,将外部力量强化于自我内心的,如此反复循环,不断提升人在内心对所处的状态的敏感,让人肃于心严于行。
历来重大事件必有仪式,主管礼仪的官员素来都作为“六部”之一,比如历代帝王的登基禅让,祭天祭地祭祖先,都是有具体流程和仪式的;耕织誓师,受降遣送,也都讲究仪式;外交与会盟,同样讲究仪式。就连刘邦在决定任用韩信的时候,萧何都坚持要用正式“登台拜大将军”的方式得到韩信的忠心。
即使民间都是有繁冗的礼仪,比如开业与毕业庆典,见面礼、拜师礼,结婚典礼、除夕要给长辈磕头,拜祭的时候更是要分清长幼与主次。
首脑互访,礼仪与礼节同样是最为重要的,穿什么衣服戴什么服饰,吃什么饭菜,下榻什么级别的酒店,都会是关乎国体的事情。当然,更包括宴会上谁先动筷子,谁先吃“头牌菜”,会议上都有谁发言,以及发言的先后顺序,谁挨着谁坐,都是有专业的讲究的。
礼仪发于文化而成于教化。文化与教化之间总是有着必然的利息。所谓文化,通常是以文表于化,以意会于文;都是以文为表,同时化于内心;所谓教化,从一个角度是教于心而化于行,以心感行,以行践心;从另一个角度,也是教于行而化于心。
很多人都会对那些繁文缛节表示反感,即使不以言语表达出来,都会在内心有所抵触。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严肃的场面让自己身心感觉受到约束、不自在甚至是焦虑与恐慌。而注重仪式上的礼仪的人,大体是从维护现有秩序出发,多少都会有些尊崇之感。
年级越大的人,就越是会注重这些仪式感中的繁文缛节,假如有子孙晚辈忽视这些,就意味着对祖先的背叛,证明自己“教子无方”,进而感觉自己的价值被边缘化,有“行将就木”的凄凉。
其实从自我意识的觉醒,到言行叛逆,再到遭遇挫折与阻碍,让自己经受教训,进而变得沉稳理性,知进退明尊卑,再到面对后来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革新派变成保守派,这是人都会走过的循环,即使也会有“老顽童”一般的特例,都最终都无法摆脱命运的定论。
随着人的年龄的逐渐增大,人的骨骼会由于钙化而变脆,人的心肠会由于世态侵蚀而变冷漠,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也会变得强硬而难以改变,所有这些硬化的趋势都会对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身心构成影响。比如血管硬化,感情硬化,这些变化都会对自己的身心有所伤害。所以人都需要“软化”进行自我保健,软化血管,软化心灵。
企业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并非赚钱与盈利,并非将企业的职责物化,并归于心,而是以物质利益作为泥土与建筑材料,以精神传承追逐为核心,追求所谓“德不孤,必有邻”的境界。物质层面的企业运营,通常只是“买卖”,在买卖之中赚取差价;在文化与精神层面的追求,则是“生意”是生存的意义,这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文化是是生命之本,而非细枝末梢,是精神与灵魂的拯救者,人与自己的心灵在对话。是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的润滑剂与安全保障系统。企业文化是团队的“精神加油站”与“心灵疗养所”。通过理清方向,推崇经典、理性思考、深切感悟、成果分享,实现生意境界的升华。
贾春宝
2015年8月25日星期二
电话:13301122671,(010)8958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