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桂林旅游回来有一周了,不写篇游记也有过不去。不过我本文的主题却不在此,仅仅就自己的所见讲一下想法。
旅行中有一段是参观侗族大寨的行程,在几天的行程中,实际上也没看到太多的少数民族,我并不是讲旅行,再次重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较大差异无可厚非。我听到最震撼的话是,“我们都是中华民族”,而且是用比我还标准的汉语。可能平时在汉人圈里摆动,不太常听到那些矫情的话。我想到的是,1.为什么全程都是汉语?除了歌;2.是什么促使少数民族的人说出中华民族这几个字?旅行是要看不同的东西,只是说出中华民族这个字眼就是不协调的,这年头,中华民族的定义是什么都很难理解。
大学有些少数民族的同学,与他们做过简单的交流,发现宗教对生活浸渍的十分深。那种执着,不管有意还是无意的,都是我无法比拟的。
就当前而言,少数民族所在的大部都是边疆地区(不说宁夏回族了,“黄河九曲,惟富一套”),这些地区长期的疏于管理,与不安定势力的渗透导致经济水平落后,人们生活仿佛还停留在改革开放前,当然指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除了服装,我对少数民族的感觉就是,换了衣服,其实大家都差不多,可能看起来有些奇怪。
生活方式方面,大部分还是使用原始的生活,家里电脑,手机之类的肯定也是有的。对此有个疑问,用原始的劳动能供养现代生活吗?
我一开始是想写篇结论式的文章,现在看来是不可能的了,在汗牛充栋的时代里,又多了一只羽毛。
救我日常所观察的来看,在国内,随着国有企业,交通网,普通话的普及与快速发展,所有的城市,人,文化都在快速的走向标准化、商业化,除此之外的一切,不说消亡也是日渐式微。
美好生活的幻影吸引着没一个族群,每一个人,当为了那些看不见的、短暂的东西放弃现有的一切,在日渐激烈的一体化的时代,的确能获得一定认同。当激进的思想延续一定时间之后,还能找回原来群体的面目吗?
当前国内的一体化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这些带着古老气息的少数民族,能坚持自己的东西多久呢?
在大部分非少数民族的地方生活有了明显进步的同时,他们已经落后于整体了。
他们的生活是失败的,从我这儿看过去。